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夠成熟才敢這麼冒險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夠成熟才敢這麼冒險

近些年每逢二三月間,內地一些表演藝術愛好者總會奔赴香港,為的是不錯過香港藝術節(下簡稱港藝)一年一度的精彩。此份精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部分節目看起來相當陌生,實際上多元有趣,領先內地甚至亞洲的藝術節展,推出多台亞洲首演或獨演劇目,介紹頗具實力但尚不為觀眾熟知的藝術家,開闊觀眾視野。

二是看戲氛圍的「一條龍」式美好。開演前觀眾免費獲取導賞圖文充足的精美場刊,持票觀眾人手一冊;張貼在檢票口醒目位置的水牌上,寫有節目時長、有無中場休息、是否包含兒童不宜場面,甚至包括室內溫度狀況;貼心地引領觀眾儘快找到座位的劇場場務;演出中極少聽到觀眾席中發出聲響、演出結束謝幕環節也很少有觀眾掏出手機拍攝;數量不多可是基本沒有視野死角的劇場(香港劇場主要集中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大會堂及香港演藝學院,每處下設幾個體量不一的劇場)……這些都與內地演出開演前後喧囂無序的劇場環境形成鮮明對照。加上演出票價低廉,提前約五個月開票的港藝初始售票階段還會推出優惠購票政策,內地觀眾如果早早訂票、合理安排出行計劃,「打個飛的」去看戲的綜合花費,並不會受到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過多影響,全程收穫的愉悅感,遠多於在內地看戲。

但不可否認的是,港藝的「陌生」視角同時意味著某些節目不被廣泛認可的風險。以「真·我角度」為主題的本屆港藝上演叫好叫座的作品,比如話劇《俄羅斯平民風景》《深夜小狗離奇事件》、舞蹈《舞得入境》《足尖情弦》、粵劇《霸王別姬》、音樂劇場《非洲少年流浪記》等之外,還有《夢與狂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等戲劇和舞蹈,引發兩極化爭議,有人看完盛讚有加,有人表示接受無能,不過即便是功成名就的大師也不可能人人叫好。

粵劇《霸王別姬》

現實衍生的藝術思考

今年的港藝於2月23日拉開帷幕,當晚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上演的《非洲少年流浪記》,由南非開普敦港口劇團聯合創始人兼藝術總監馬克·登福-梅,根據南非傳記作家強尼·斯坦伯格的紀實文學《希望美好的人》改編,是一部中國難能一見的非洲戲劇。該劇從原作、導演、劇團到演出形態,對多數觀眾而言都是無比陌生的,卻讓人感受到五味陳雜和別有洞天。

2005年創立的開普敦港口劇團擅長以南非的城鎮為故事背景,用民族音樂、服裝和地道的南非演員,本土化改造西方經典文藝作品,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莫扎特歌劇《魔笛》以及喬治·比才歌劇《卡門》都曾被他們改編為音樂劇或電影。由於作品用西方文本關注南非民眾的生存現狀,同時著眼民族文化的傳承,該劇團近十年頗受世界矚目,曾受邀赴英國、美國、日本等國演出,其中音樂劇《魔笛》、電影《卡雅利沙的卡門》,分別斬獲過奧利弗最佳音樂劇大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非洲少年流浪記 攝影_Keith Pattison

圍繞索馬利亞難民阿薩在非洲顛沛流離的一生展開敘事的《非洲少年流浪記》,舞台呈現與劇團創排的其他作品並無二致,均是演員通過敲擊馬林巴琴、非洲鼓等樂器以及塑料桶、塑料瓶等日常用品,伴隨著非洲舞蹈,引領觀眾步入非洲之南的世界。但該劇核心所指,不再是南非問題與西方經典的象徵性結合,而是直面飽受蹂躪的大地,種族隔離時期和其後的黑人自治時代,都沒解決南非民眾的福祉問題,關涉當今全球語境下的難民安置。

本屆港藝上,以個體的足跡遷移帶出世界性問題的作品還有《舞得入境》。該劇由日本表演藝術家松根充和創作,作品雖被歸於舞蹈,其實更像紀錄劇場。2008年,美國一非洲裔舞者在以色列的機場因為顯示他穆斯林身份的名字被帶進隔離室盤查,他被要求在邊檢人員面前跳舞,以證明自己真的是名舞蹈家而非恐怖分子。受這件事的觸動,松根充和帶著自己的護照,在入境其他國家時偷拍下邊檢人員查看護照時的反應,以一種近乎魯鈍的勇氣,試圖接近同行的遭遇。通過這樣看起來「危險」又固執的行動,探尋那一次盤查對非洲裔舞蹈家、對藝術、對人性是怎樣一次荒謬的侮辱。松根充和自己也用自己的肢體給出了回應——藝術在隔絕、對峙關係中失效,通俗流行樂曲配合的動感舞步,就是當代人在如此嚴肅的問題下表現的無能、迴避和自我麻醉。

經典再現的創新與爭議

除了取材真人真事的作品,本屆港藝還有多台從經典舞台、文學、繪畫等藝術作品而來的劇目,期望發現文本里的現代性,但部分劇目的觀眾觀感,出現兩極化。香港舞台劇導演毛俊輝一直致力於用現代劇場的理念呈現中國戲曲之美,此次他受香港藝術節委約創作的粵劇《百花亭贈劍》,用導演思維重新梳理唐滌生1958年寫就的同名劇作里的人物的情感與性格,賦予這部經典粵劇引發當代觀眾共鳴的活力。

百花亭贈劍

反觀被譽為日本舞蹈大師的勅使川原三郎受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啟發編排的同名舞蹈,觀眾的代入感卻是因人而異。叫好者認為他將現代舞與芭蕾舞相結合融進日式身體,創造獨屬於自身的舞蹈天地,以精彩絕倫的舞技和搭檔跳出了愛情的生與死,也有人蹙眉,認為其藝術成就被高估。

另一種爭議的核心,源自「不見作品只見人」。在法國被譽為國寶、今年已經95歲的克勞德·雷吉導演的《夢與狂妄》,仿照奧地利天才詩人特拉克爾詩歌的語言風格編寫劇本,試圖用黑暗與囈語重現他只活了27年的人生。但獨角戲演員偏執化、夢遊般的表演風格,難讓觀眾生出不同於閱讀特拉克爾詩歌時生出的感受,感慨的僅是詩人的放縱和英年早逝,舞台的意義被消解。雜技演員演出的《博希的奇幻旅程》,以教授講課形式帶觀眾走近荷蘭那位影響過達利、大門樂隊的著名畫家希羅尼穆斯·博斯,但是只見大師光輝,不見編導的才情。

夢與狂妄 攝影_Pascal Victor

當然,換個角度理解,克勞德·雷吉鮐背之年的創作,恰如羅伯特·威爾遜等人晚年創排的戲劇一樣,大師技藝已經臻於化境,普通觀眾需要藉助理論文章或者多看幾遍戲,才能看出門道。

博希的奇幻旅程

突破局限的多種可能

儘管出現爭議之作,港藝主動帶領觀眾認識陌生領域,了解俄羅斯、英國、德國、美國等戲劇大國之外的創作力量的意義仍然重大,新鮮少見的節目不僅可以給老觀眾換口味,也是吸引潛在人群走進劇場的法寶。港藝為了讓更多觀眾對演出有深入了解,在繁華鬧市、地鐵出入口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設置巨幅廣告牌,也會在尊重事實、不作誇張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宣傳文案。去年港藝向香港觀眾推介張軍新編崑曲《春江花月夜》時,從主打張軍個人品牌,調整為側重《春江花月夜》講述的凄美愛情以及其間蘊含的文史價值,觀眾走進劇場後也對張軍有了更深的認知。

即使遴選的節目來自戲劇大國,港藝也會注重「不走尋常路」。俄羅斯國家劇院演出的《俄羅斯平民風景》,將俄羅斯導演、「鄉村散文」代表作家瓦西里·舒克申的天才光芒從歷史故紙堆里打撈釋放。美國前衛劇團紐約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團與斯洛維尼亞Enknap舞團合作的《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以顛覆西部電影中牛仔形象的六位男女「非主流」牛仔的滿嘴笑料、粗俗舉動,反諷美國當下的個人主義和唯利是圖,也具備普遍價值。

此外,作為一個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的藝術節,港藝在全世界搜尋優秀節目之餘,也致力於培育本土青年創作及表演人才。他們去年委約編劇龍文康、導演方俊傑聯合創作了《香港家族》三部曲,用一家人的餐桌關係變化看向香港數十年的風雲際會,今年則將目光轉向更年輕的鄧智賢,由他編劇、導演的《大學之烈火青春》《中庸之幸福學堂》,探討教育在青年人與現今時代關係中的功用。

足尖情弦

談及本屆港藝主題「真·我角度」,毛俊輝稱,「無論是哪一種戲劇形式,現代戲劇或者中國傳統戲曲,求真,永遠是探索藝術的價值核心,我們應以無比的熱情上去擁抱它!」這不只是創作者與作品的理想關係,也該是藝術節的舉辦者與藝術家、觀眾達成的約定。

文| 梅生

本文刊載於20180320《北京青年報》B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樂享新春」 世界級演奏團 齊聚京城
老公悍然宣布出軌,老婆與其幻想逆襲,不如直面倒霉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