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歌劇《有愛才有家》:無愛不成劇

歌劇《有愛才有家》:無愛不成劇

作者:項筱剛

如果說相對於非主旋律文藝作品,主旋律文藝作品是不好寫的,那麼現實題材的主旋律文藝作品就更不好寫了。然而,近日全國優秀民族歌劇展演推出的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卻改變了筆者的看法——現實題材的主旋律文藝作品也是完全可以寫好的。

眾所周知,歌劇《有愛才有家》是以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鎮福利院原院長劉德芬同志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創作的。按照筆者的主觀想像,以這樣一個「小人物」劉德芬為謳歌對象,藉助其所作所為的諸多「平凡小事」,來展示其「新時代基層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奉獻情懷」,是很難抓住觀眾的,因為人物本身的素材過於「點滴」和「瑣碎」,故難以形成跌宕起伏的情節。令人欣慰的是,該劇的劇作家獨闢蹊徑地從「98抗洪」「籌集學費」「收留棄嬰」和「送瘋婆婆」等幾個點中挖掘出女主角的「信心」和「愛心」,並為作曲家的音樂創作做了必要的「留白」,從而為該劇的成功提供了一個堅實穩固的基礎。

當該劇進行至一半之時,筆者心中原有的關於如何抓住觀眾等顧慮已然徹底打消。原因何在?首先是音樂很好聽。近年來文藝界(包括音樂界在內)諸多專業人士私底下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一個共同的憂慮:諸多歌劇的音樂不具備「歌唱性」——通俗點說即旋律不好聽。民族歌劇事業的發展應分「兩步走」:第一步首先是——立足本土、爭取更多的中國觀眾,第二步才是——走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倘若有著「線性思維」音樂審美傳統的中國觀眾都無法在民族歌劇中領略到音樂的「好聽」,那麼民族歌劇事業的第二步則無異於一個「美麗的夢」,而且這個「夢」持續的時間還會很長。就這一點而言,以作曲家王原平為領軍人物的歌劇《有愛才有家》的音樂創作群體,抓住了「好聽」二字,從而最終實現了該劇音樂的「清又純」和「歌兒暖人心」,令包括筆者在內的現場諸多觀眾動容。

在歌劇《有愛才有家》的演出現場,筆者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們的已故「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無論是剛剛打倒「四人幫」時期、改革開放初期,還是如日中天的20世紀80年代,施光南均以其在人們心中奔流的甘美的旋律受到了當時廣大業內外人士的了解和肯定,並被冠以「旋律大師」之美譽。直至今日,其為歌劇《傷逝》而寫的《紫藤花》《金色的秋光》等片段依然成為歌唱家們在音樂會舞台或聲樂比賽上的經典保留曲目。這是為何?因為旋律好聽。從某種程度上說,歌劇《有愛才有家》的音樂創作繼承了施光南的歌劇音樂創作的某些特徵,如能進一步打磨,相信該劇的某些片段同樣會獲得年輕一代歌唱家的青睞。相應地,該劇的音樂部分與施光南的歌劇音樂創作亦存在著較為相似的問題。也許是受制於原歌劇《好人劉德芬》的緣故,也許是幾位作曲家過多地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於劇中人物的唱腔設計,相比聲樂寫作部分,歌劇《有愛才有家》的樂隊寫作部分略顯遜色。換言之,該劇的樂隊寫作部分如能更積極、主動地滲透進全劇的音樂之中,而非現在這樣與人聲部分保持著「跟」「托」「襯」的關係,音樂的完整性會更強。

總之,歌劇《有愛才有家》之所以能夠令人動容,首先是因為劉德芬的事迹感人,其次是該劇的一度創作班子能夠用如歌的旋律打動人,再次是劉丹麗領銜的該劇二度創作班子能夠以樸實無華的舞台表演催人淚下。有了這三點,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才有了觀眾的認可。(項筱剛)

註:原標題為《無愛不成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連長親自將救火戰士遺體抬出火場,業主擺鮮花悼念英雄!
韓抗議中方軍機進入防空識別區 外交部:指責毫無道理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