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把祖先的故事編織在衣服里

把祖先的故事編織在衣服里

雲南少數民族服飾的傳說故事

本文共計2795字 |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服飾是文化的載體,在雲南的許多民族服飾中,一件簡單的綉片,一個並不複雜的圖案,都可能潛藏著一個動人的故事,一個不同尋常的來歷。

服飾中蘊藏的故事與傳說一般有兩種來源,一是依形擬意,即根據圖案的形象附會一個故事作為解釋;另一種以圖記事,就是把歷史傳說與事件用一定的圖案記錄傳承下來。

如果把這些神奇故事按內容劃分,則有愛情故事、吉祥傳說、兩性關係,以及先人事迹、神賜、倫理故事、模仿與象形、歷史事件圖記、禁忌故事、紀念恩人等幾種。

景頗族卡苦包頭

撒尼少女

基諾族頭飾

壯族服飾

景頗族卡苦包頭的來歷、苦聰人的彩帶來歷、撒尼人的頭套、壯族圍腰的來歷、基諾族太陽花的來歷等,都把服飾中的某一部件的來歷歸結在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之上,將之看作吉祥美好的象徵。

布朗族

布朗族的三尾螺飾品傳說,壯族孔雀帽傳說,彝族、哈尼族的雞冠帽傳說等,則屬吉祥物類型。

傳說曾有一個神奇的三尾螺,使一位布朗族姑娘變成了絕色美女,臉上的膚色還能根據一天中不同的光線與天氣發生三次變化,因此被稱作婻三飄,意即一日三變的美女。後人因為有這樣的傳說,將三尾螺視作能使人變美的神物,製成飾品裝飾自己。

壯族兒童服飾

壯族小孩的孔雀帽,則是因為孔雀啄蛇救了一名叫狄媚的小孩,父母認為孔雀是吉祥之物,能免除災禍,於是綉在帽子上讓她戴,後人仿效,就成了風尚。

彝族雞冠帽

彝族中的許多支系都戴雞冠帽,且都賦予它吉祥美好的含義。居住在彌勒、瀘西等地的阿烏支系,傳說他們之所以戴雞冠帽,是因為雞曾啄死害人的蜈蚣,救了先民,被認為是吉物,就將其裝飾在頭頂上。

雞為什麼見了蜈蚣就猛啄呢,傳說雞與蜈蚣本來是朋友,一次蜈蚣借雞的角(傳說雞本來有雞冠和犄角,長的非常漂亮)去做客,因為這角特別好看,引來大家的讚許,這蜈蚣便不想把角還給雞了,從此就與雞結下了梁子,以後雞隻要一見蜈蚣就追啄,遂成其天敵。

彝族雞冠帽

某年阿烏村寨受蜈蚣精騷擾,苦不堪言,偶得人告知,雞能克蜈蚣,就大量養雞,最終雞將蜈蚣精盡數啄殺,寨子里的人們又恢復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自那以後便用雞冠造型的帽子作為裝飾(還有一個版本說這雞角其實是龍借去的,由於龍不想還雞,又賄賂蜈蚣讓其幫著做假證,從而導致雞對蜈蚣懷恨在心······故事的詳情可在百度查看,這裡不做詳述)。

紅河縣樂育鄉一帶的哈尼族,則傳說雞是魔鬼的剋星,故依雞的形象製成雞冠帽,戴在頭上,視為祥物(全國各地也曾有一些灑雞血以辟邪的傳說)。

有一些飾件,則被用於紀念那些曾幫助過本族先民的物品或人物,世代相傳。

傣族的船形鞋,被追溯為船渡人於水難,改形成鞋。

佤族老人

滄源佤族手箍

佤族大手箍,則傳說是受耳筒避過人熊的啟發而製成的。

哈尼族木屐

紅河等地哈尼族著木屐,也傳說先民曾靠木屐避過敵人,後人沿以為俗。

金平哈尼族

而有人把哈尼族衣色偏重黑色,也說成是先民曾經因著黑衣而躲過追敵,後人遵以為俗。

石屏彝族背飾

巍山、南澗、祥雲、彌渡等地的一些彝族,後腰用一塊圓形的布或氈作飾物,上有兩個類似眼睛的裝飾點,據說是表示蜘蛛。

巍山彝族蜘蛛圖案

傳說先民被敵人追趕,躲入山洞,才一入洞,就有蜘蛛在洞口結網,追敵不能進洞搜查,因而得救,為感謝蜘蛛救命之恩,就將它綉在布上作為飾物,流傳到現在。

白族服飾

兩性之間對主導權的爭奪,具有悠久的歷史,服飾中也滲入了這類元素。

在白族的傳說中,之所以有圍腰,是怕女人太過精明,使兩性之間的分工與平衡被打破,故制圍腰蒙其心,以平抑女人的智慧,使男子居於主導地位。

普米族男子

普米族婦女

普米族則傳說,原先女子很聰明,男子卻很笨,神仙把男人的愚笨歸結為女人太精明,就讓女人佩戴精美首飾,使其玩物喪志,這樣男人才聰明了起來。

元陽哈尼族小姑娘

相對而言,元陽縣哈尼族的傳說,則讚揚了女人的才智,把每個女人胸前的別針說成了與男子鬥智的戰利品,男人讚賞女人的才智,就送別針做為紀念。

有一些部件,則被說成是某一偶然事件的遺迹。

大理老年婦女

在巍山一帶的傳說中,包頭是從南詔皮邏閣(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的國王)戰傷後用布包頭開始的。

苦聰人則傳說,洪水泛濫時,人們在葫蘆中避水,洪水過後,天神用刀劈開葫蘆讓人們出來,結果傷著苦聰先祖的頭,只得以布包紮,就成了包頭的開始。

傣族老年男子包頭

傣族著白包頭,據說是緣自為保護婦女兒童而犧牲的王子戴孝的孝帕。

彝族男子頭飾

涼山彝族男子頭上有角狀的裝飾,稱為天菩薩。傳說來自一個叫阿里比日的人,他因吃了龍肉,身上長出了龍角龍鱗,只能用布包裹,後人為紀念他而作同樣的裝扮。

怒族則傳說,古代有皇帝因頭上長角,包布為遮蓋,後人因其為皇帝,認定包頭可能是力量的來源,以為吉祥,相沿成俗。

有一些服飾構件的來歷則被歸結為天予神賜。

白族鳳凰帽

白族的鳳凰帽被說成是鳳凰給凡人的禮物。

納西族服飾

而納西族婦女七星披肩上的日月七星,是三多天神為褒獎勇斗旱魔的女英雄英古而將日月星辰摘來鑲在她的頂陽衫上,才有了披星戴月的納西族服裝,後世的納西族婦女據說就是繼承了英古頂陽衫的舊制。

前短後長式的衣服,是很多民族都有的流行服飾,但在普米族傳說中卻成了一樁倫理公案的見證。傳說有姐弟二人,已多年未見,不通音信,不知所在。某日弟之獵物逃脫,追至一地,獵物卻已被一人家劫回剝食,弟追至後與男主人發生爭執,不料這男主人竟是其姐夫,弟弟萬沒想到姐姐家儘是如此為人,雖然其姐再三勸阻挽留,仍割袂mèi(袂原意為袖子,一般有聯袂、執袂等詞,比喻攜手同行之意,此處割袂為情斷義絕之意)而去,留下了這種前短後長的奇特服飾,表現了一個剛強正直的民族的倫理觀念,極具教育意義。

有一些服飾圖像,則是一種模仿,或被因形歸類,說成是來自某種相似的物品。

景頗族筒裙

美麗的景頗族筒裙,據說是學美麗的巴板鳥的花紋而織出來的。撒尼人頭套上的彩帶,則說是學七色彩虹。彌勒、瀘西等地的黑彝服飾傳說中,帽子是鑼鍋改制的,裙子是傘改制的,而衣是袍子改制的,所以帽似鑼鍋而裙如去骨的傘。

鎮康苗族

圖形記史以苗族服飾最有特色,苗族的披肩或衣的肩背部位綉有方塊、箭頭、叉等多種不同的圖案,據解釋是描繪苗族祖居地的圖案,分別表示江河、城池、田疇、官印以及一些涉及苗族遷徙的事件。

安寧苗族

安寧苗族

昭通、昆明、楚雄等地的苗族服裝,至今仍普遍保留這類圖案。富寧縣的大板瑤,圍腰上綉有12朵梅花,據說是表示瑤族的 12姓。

金平藍靛瑤

西疇、麻栗坡等地的藍靛瑤,頭飾中有條叫羅白的飾帶,其所綉圖案據說是描繪瑤族漂洋過海等遷徙歷史。

紅河哈尼(奕車)

赤足在雲南歷史上是普遍現象,近代才逐漸盛行穿鞋。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那諾一帶的哈尼族中,不穿鞋是因有穿鞋的禁忌而形成的古規。

傳說中,漢地官員的女兒假意與哈尼王結婚,婚後偷偷把地圖情報藏在鞋中送給漢官,後哈尼人被打敗,受盡奴役,哈尼人就從此發誓不穿鞋,於是穿鞋也就成了禁忌。

漫長的歲月中,這些古代民族經歷了文化交融中的「變服從俗」和增殖襲變時的「莫能相一」,他們頻繁地上妝卸妝、易俗變服,最終形成了雲南民族多樣的服飾風格。

試想,如果這裡所有的民族都穿上自己的傳統服裝,從山野林莽里攜手走出,那會是什麼情景?如果她們開口向你講述這衣裝上的神奇故事,又將意味著什麼?

如果這樣,我們所見到的,將不僅是世界藝術的一道奇觀,更可能是民族文化的終極解謎。

本文主體內容摘自 程志芳 李安泰 主編

《雲南民族服飾》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6月出版

圖片來源:本書、網路

語音呈現:黃燦

本文整理:李爽

圖文編排:益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人民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鷹視狼顧」的謀略家——司馬懿
三十年前的春聯和年畫

TAG:雲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