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院信息化應全面參與醫學人文精神的重建

醫院信息化應全面參與醫學人文精神的重建

導讀

醫療信息化建設能為醫療體系注入更多人文精神,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醫患溝通的效率和效果,在患者就診過程中體現醫學的人文關懷。

河南大學淮河醫院信息中心主任 吳恆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名言道出了那個時代醫學的局限和人文精神的光芒。當今人類對於疾病的認知已經進入基因層面,治療的手段(如微創、介入、基因療法)也越來越精準,但是無法攻克的疾病、新發現的病毒也與日俱增。現代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悄悄改變了人們溝通交流的方式。我們已經習慣於跟各種自助機器打交道,習慣於用社交軟體和智能終端相互溝通。醫改步入深水區,老齡化社會來臨,醫學的人文精神也不可避免面臨新的挑戰。

近期一篇網路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引起廣泛關注,該文作者在文中寫出了患者就醫的種種痛點和面臨的困境,多次流露出因醫生與家屬交流的時間太少、對於病人病情的信息溝通太少,無形中讓人對醫務人員留下冷漠的印象。文中描述的正是現在醫療中普遍的場景:一面是患者和家人面對疾病的痛苦和無助,一面是醫務人員高強度工作下沒有充足時間與患者交流溝通。

我們在感慨面對諸如流感此類兇險病毒時人類和醫學的無力,同時也不禁反思現代醫學高度發達下人文精神的日漸式微。必須承認的是,我國醫療從業人數的配比遠低於世界水平,醫務人員在超強度工作下很難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這是首要原因,而且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那麼,一直立足於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醫療信息化建設,能否在這方面做些嘗試,為醫療體系注入更多人文精神,透過屏幕讓使用者感受到溫度?特別是,如何科學引導患者的就醫行為,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醫患溝通的效率和效果,不僅做到有序就醫,而且努力做到科學就醫、合理就醫,避免過度醫療或醫療不足,在患者就診過程中體現醫學的人文關懷。

一、提高患者對疾病的科學認知和獲取合適醫療資源的能力

從感到身體不適到前往醫院就診,人們最大的困惑有兩個:一是如何通過身體出現的癥狀推測可能患了某種疾病,二是通過各種手段尋找就診醫院和醫生。就現實情況來看,在許多疑難疾病和重症面前,這兩個問題解決得都不夠理想,不僅導致患者就診具有很大盲目性,也從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醫療資源(比如選擇就診科室不正確、普通疾病掛專家號等)。如何引導患者科學就診,是第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

1.建立權威的疾病網路科普

健康教育,是一個需要常抓不懈的工程。特別是患病以後,許多患者渴望得到疾病相關知識,但自己又缺乏鑒別能力,容易被網上的虛假信息誤導。這就為疾病的網路科普帶來挑戰,怎樣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疾病科普,減少偽科學和虛假信息對患者就診的干擾,值得思考。可喜的是,不少醫院以及各級衛計委的健康教育宣傳中心、12320健康信息服務以及專業權威的媒體等已經開展了這樣的服務,保證了疾病相關知識普及的權威性,但需要在增強科普的趣味性、提高疾病知識獲取的便利性上多下功夫。

2.醫療資源的推薦

由於沒有專業的醫療搜索工具,有病上百度就成了患者的主要選擇。而百度在患者與醫療資源信息之間僅僅起到了連接的作用,沒有完善的過濾、審查、監管體系,因此問題層出而備受質疑。患者選擇醫院醫生時,首先考慮的是醫院與醫生的排名,但有關此類的信息比較稀缺,而且評價維度不夠全面。

國內關於醫療機構的排名目前有兩個: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和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醫院競爭力排名》。這兩個榜單都有自己對於醫院評價的標準,但都沒有涉及醫院數據,缺乏醫療數據的評價維度。對於其中原因,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所長、中國醫院排行榜「操刀人」高解春給出這樣的答覆:「鑒於國內醫院的數據系統還在建設完善之中,數據應用的準確性、全面性、代表性還有待加強。目前排行榜主要借鑒美國最佳醫院排行榜專科聲譽評比方法,其品質取決於評議專家的權威性和敬業程度。」

對於醫生的排名,醫療界內部沒有權威的認定,大家只是默認依靠各種學會、協會的兼職來進行「江湖地位」的排定。網路上的各種排行榜大部分是一些互聯網健康公司自己評選出來的。舉一個例子來說明,2017年健康報移動健康研究院和好大夫在線聯合發布」2017好大夫榜單」。據介紹,該榜單是通過該網站2017年度27個專科領域、17萬醫生、3500萬條線上服務數據,所有通過互聯網開展的醫療健康相關數據被沉澱下來。以圖文諮詢回複數、接聽電話諮詢(含義診)數、預約轉診數、患者口碑數、線上服務及時性、線上服務患者滿意度,六大維度全方位評價線上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同樣也缺乏醫療數據的評價維度。

隨著醫保數據的全國聯網,各地省級健康數據平台也紛紛建立,在行業主管部門(社保、衛計委)的授權下,用這些客觀公開的數據來豐富醫院和醫生的評價維度,給公眾一個相對公正的選擇依據減少就診選擇的盲目性,或許可以做些工作。

二、民主醫療和患者心理互助關懷

1.民主醫療的患者教育

埃里克·托普在其新作《未來醫療》里對目前以醫生為主導的家長式醫療進行了痛批,提出未來醫療一定是患者廣泛參與的民主醫療。患者參與的前提是具備一定的醫學常識,並能對醫生的治療診斷提出建設性意見。在這一趨勢下,試想,一個對疾病一無所知的患者,如何參與自己的醫療決策。目前我國醫療的現狀是,醫生護士沒有充分的時間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患者只能靠自己進行知識學習。這就導致患者可能會接收錯誤的疾病知識,據此與醫生溝通一定會導致雙方的不信任。

如何引導患者有序就醫、參與治療,是醫療信息化建設當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患者從門診就診,到初步診斷後入院治療最關心的問題無非四個方面:我得了什麼病、為什麼會得病、怎麼治療、治療後預期等。這就對信息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理想狀態應該是這樣的:患者入院後系統根據患者初步診斷推送相關疾病知識圖譜,介紹疾病病因、癥狀、診斷、治療相關信息供患者參考;一旦確診,系統推送治療方案、預後評估、治療時需要患者配合的事項等為醫患溝通做鋪墊;出院後推送康復時的注意事項、複診時間預約等,為院後隨訪做準備。

如果有了這樣以患者病情為主線的精準疾病宣教,醫患溝通將更舒暢,患者才能科學的參與自己的治療,最終實現醫療的民主。

2. 問題列表(Problem List)模式的互動查房

問題列表(Problem List)是由美國佛蒙特大學的勞倫斯·韋德博士發明的,並隨著上世紀70年代家庭醫學的崛起而迅速流行於全美醫療界。一般的問題列表包括對某些疾病的診斷、以前做過的手術和藥物過敏,有時還會記錄是否做過某些疾病的篩查等。PL的作用是讓醫生快速掌握病人的重要信息。

借鑒問題列表模式進行互動查房,在進行查房前將醫生關心的問題、患者關心的問題發送給雙方,讓醫患有效利用查房時間進行溝通,甚至可以將部分需要患者了解的病歷在符合醫療管理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開放出來由患者或家屬來記錄供醫生參考。當然,這需要醫院決策者的勇氣和魄力!

3.重症患者的病情簡報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文中有一段給我印象深刻,就是作者關於自己岳父進入ICU後病情溝通的情景。文中寫道:「患者進入ICU後醫生與患者家屬的病情交流時間每天才有五分鐘。」該文作者通過一個呼吸科微信公眾號的病例分析才有機會詳細聽專家講家人的病情,才知道「負責治療的科室主任、全國知名專家花了很多心血,治療方案也考慮了多種情況。把這些信息告訴家屬,有必要,而且不增加成本」。

對於重症患者的治療和搶救,醫務人員、沒有時間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但病情信息又是家屬迫切想知道的。正是由於信息傳遞不及時,經常導致重症患者出現病危狀態時醫生與患者家屬進行的溝通不被理解,家屬不接受患者病情的突然變化。

信息系統完全可以改變這一現象,由醫務人員制定規則,把需要患者家屬知道的病情信息從病歷中抽取出來,形成病情簡報及時傳遞給家屬,提高醫生跟家屬進行病情交流的效率,消除因此產生潛在的醫患矛盾。更為重要的是,家人與患者在無法見面的情況下,能全程了解患者的情況,在焦灼的等待時讓那顆無處安放的心得到片刻的寧靜。

4.共情式心理健康互助社區

人在患病後會出現心理的強烈變化,恐懼無助,敏感多疑,甚至焦慮抑鬱。醫療往往偏重於身體機能的康復,對於患者心理的疏導涉及不多。國外往往會有互助小組面對麵糰體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想法,然後再深入探討,進行心理疏導。我們的民族特性決定了我們不願意跟陌生人面對面討論這些內容,在網路上進行這樣的討論國人相對還是能接收的。

利用網路共情式心理健康互助社區,鼓勵患者記錄自己對於疾病的主觀感受,對心理變化、身體變化、飲食、睡眠等各種關心的問題進行互助討論。我們不妨再腦洞大開一下,通過網路社區積累數據由人工智慧進行機器學習,設計出AI心理疏導師,為患者提供基於所患疾病的精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共同對抗疾病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三、醫患行為畫像

1.患者就診行為畫像

利用歷次就診記錄對患者進行就醫行為的畫像,讓醫生在接診前了解患者的就診心理,便於就診時溝通交流。當然如果能在保護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利用社會屬性(年齡/性別/地域)、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消費行為、社交網路等信息進行精準用戶畫像,構建就醫信用評價體系,醫患關係會更和諧。

2.醫務人員工作強度評估

我國目前醫務工作者勞動強度高是普遍現象,但尚未見到專門的系統對醫務人員勞動強度進行評估。同一個醫院不同科室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有差別,同一個科室的不同人員的勞動強度也存在差別。如何將醫院人力資源與HIS系統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建立模型對醫務人員工作強度進行評估,對超強度勞動醫務人員進行疲勞預警,也是體現人文關懷的一個方向。

【小結】

談了這麼多設想,其實每一個方面想做好都不容易,需要有情懷的醫院決策者大力支持推進,需要有夢想的從業者研發設計,需要把患者就診全過程的數據甚至跨行業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

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是用各種形式體現愛——這或許是我們對抗疾病時的一劑良藥!

【作者簡介】

吳恆,河南大學淮河醫院信息中心主任 ,199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兼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療信息化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衛生信息學會衛生管理統計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衛生信息學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T專家網news 的精彩文章:

陳金雄:智能醫療蓬勃興起 之應用篇
接連發生的醫院網路安全事件更應讓誰警醒

TAG:HIT專家網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