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爭里,人不如豬

戰爭里,人不如豬

影片:《西線無戰事》

導演: 劉易斯·邁爾斯通

編劇: 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主演: 路易斯·沃海姆、劉·埃爾斯、約翰·雷

製片國家: 美國

上映時間: 1930年8月24日

考古原因: 1931年3月20日獲第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保羅·鮑曼是一名充滿理想的青年。

他熱愛文學,喜歡收集各類蝴蝶的標本。

如果順利,他可能會是一個出色的作家,或者一個昆蟲學家

但這些美好前程,在他穿上軍服的一剎那,盡數湮滅。


01.

西線「無戰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府憑藉冠冕堂皇的說辭,煽動大批青年學生入伍。

懷著一腔熱血,年僅十九歲的保羅·鮑曼和他的同學們走上了戰場。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保羅和同學們即將參軍,在教室里歡呼

經過訓練,他們被派往西線參戰。

沒有想像中的血色浪漫、英雄主義,有的只是飢餓、血腥和死亡

衝擊波將士兵的制服全部炸掉,軍服上的肉塊,原本都是人的四肢。

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死去, 戰爭的荒謬無情,讓保羅從迷戀戰爭到心灰意冷。

電影《西線無戰事》,戰場上,許多戰士們擠在一個防空洞里,只要他們一出去,就會被炸死

更可悲的是,當他受傷休假返鄉時,首先等待他的是父親和朋友們地歡呼:

有沒有給法國佬點顏色瞧瞧?你們必須堅持下去。你們在前線至少吃的不錯,這裡可什麼都沒了。當然要把最好的留給士兵,你冒了生命危險,也會收穫最高的榮譽。

然後,這群紳士對著地圖,針對戰爭的局勢侃侃而談。

保羅站起來,默默離開。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保羅的父親和朋友們,表示要打到巴黎,給法國人點顏色瞧瞧

學校里的戰爭氣氛更加狂熱。

戰爭的幻想,充斥在學生們稚嫩的內心。

保羅義憤填膺的向學生陳述戰爭的無情,卻被罵為「懦夫」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保羅痛斥煽動學生上戰場的教授,卻遭到了教授和學生們的怒罵

絕望的保羅,告別了身體虛弱的母親,告別了他熱愛的蝴蝶標本,提前四天回到了前線。

戰壕,反而成了他真正的歸屬

補給兵凱茲,成了他唯一的朋友。

回去一點也不快樂,我只想早點回來,至少這裡沒有人會說謊。

可戰爭從來不會悲天憫人,轉瞬間,好友凱茲被炸身亡。

保羅也在戰壕中,伸手捕捉一隻蝴蝶時,被敵人的子彈擊中。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保羅伸手捉蝴蝶時被擊中身亡,這也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鏡頭,殘酷的戰爭,剝奪了最後一點詩意

影片改編自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的同名「反戰」小說,源自作者的親身經歷。

1916年,18歲的雷馬克入伍,在一戰戰場上負傷5次,最後一次險些喪命。

回到家鄉後,他一邊從事賽車手、體育記者等工作,一邊根據自己戰時的往事,寫成了有「古今歐洲書籍最大的成就」之稱的小說《西線無戰事》

首版發行3個月後,就售出了65萬本,被翻譯成20種語言是世界最暢銷的德語文學作品之一。

小說《西線無戰事》作者,電影《西線無戰事》編劇,德國作家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

1930年,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將小說改編成了電影《西線無戰事》。

製片人拉姆勒本來想讓小說作者雷馬克來扮演男主角,但雷馬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影片上映後,收穫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贏

1931年3月20日,獲得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大獎。

成為一部史詩級的「反戰」大片。

電影《西線無戰事》導演,劉易斯·邁爾斯通

《紐約時報》等媒體均發表評論稱:

戰爭場景太過逼真,讓人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謝爾蓋·愛森斯坦評價說:

驚心動魄,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內涵,使它成為一部出色的電影。


02.

戰爭中的人

西線戰場,位於法國東北部。

1914年至1918年間,德國與法國在這裡激烈對峙。

這場戰事,最終以同盟國傷亡560萬人,協約國傷亡800萬人告終。

電影《西線無戰事》結尾,年輕的士兵們參軍時的影像,和戰場上豎起的無數十字架墓碑,疊放在銀幕上,強烈表現了戰爭的慘烈

電影《西線無戰事》用豐富的細節,將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還原為學生、工人、農民等形形色色卻又殊途同歸的個體人生。

真實而細膩的,詮釋了戰爭的恐怖

影片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本故事既非控訴,也非懺悔。雖然所有人都在冒險,但絕對比不上這群面對死亡者。

電影《西線無戰事》開頭的話,這也是小說扉頁,闡述戰爭的一段經典

電影中的士兵,和我們概念中「英雄」不同。

他們從來不喊口號,沒有昂揚的鬥志。

炮火打來,只會佝僂著身體趴下。

有人嚇尿了褲子,有人當了逃兵,甚至有人住進了精神病院

電影《西線無戰事》中,每個士兵都要學會在炮火響起時,立刻卧倒,緊貼地面,只有這樣,才能活命

飢餓蔓延,為了填飽肚子,年輕的將士們將所有的香煙、雪茄都奉獻給補寄兵凱茲

幾次衝鋒之後,士兵們躲在戰壕里,用刀子削掉乾麵包沾血的部分,和著帶泥漿的水咽下去。

三星期一次的飽飯,為了能多吃幾口,和廚師大打出手。

在樹下,在河邊,一群士兵,狼吞虎咽,簡陋的粥飯、麵包,卻吃出了大快朵頤的感覺。

電影《西線無戰事》士兵們抱著餐桶,啃著麵包,這是他們三個星期來,唯一的一頓飽飯

當士兵蓋梅里因右腿被截肢,痛的撕心裂肺,呻吟不停的時候。

一旁的戰友,卻緊緊盯著他昂貴舒適的靴子

反正你也用不上了,不如送給我,不然也會被別人奪走。

蓋梅里的靴子,每當一個士兵死去,就會傳到下一個士兵手裡

當一名士兵,冒著生命危險背回同伴的屍體,補給兵凱茲無情地說:

他只是一具屍體,無論是誰的,都不重要了。

他們貪生怕死,精神脆弱

他們麻木無情,掙扎求生

但是,他們身上映射出了真實的戰場

戰壕中,剛參軍不久的士兵,被炮火嚇得精神失常

隨著戰爭離我們遠去的步伐,人們漸漸淡忘了它的恐怖。

電影中的戰爭,變得光榮而浪漫

《建軍大業》中,年輕的葉挺在戰火中興奮地嚎叫、鳴槍、手舞足蹈。

紅巾軍大刀揮下,身姿颯爽,以一當百。

極力表現戰火中的青春、激情,卻抹去了戰爭的殘酷和血腥。

這是一個極錯誤的示範,戰爭,從來都不是這樣的。

電影《建軍大業》中,葉挺在炮火中興奮的嚎叫,造型不斷,如果一顆流彈打過來,估計就死了

不是憑著一腔熱血,青春無敵就可以馳騁疆場,榮耀回歸。

事實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能走出戰爭的陰影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舞台上的禮炮響起,台下的觀眾興奮歡呼,台上的美國大兵抱頭逃竄。

對他們來說,那樣的聲響,不是增加氣氛的點綴,而是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是死神的奪命狂呼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安慰被禮炮驚嚇的士兵

在士兵的記憶中,炮聲代表戰場上恐怖的回憶,是眼看著戰友被打死的痛苦

《血戰鋼鋸嶺》中,戴斯蒙德的父親,是一戰中存活下來的老兵。

他站在昔日戰友們的墓碑中間,痛斥人們對他們的遺忘,砸碎酒瓶的手,鮮血直流。

暴力、敏感,情緒脆弱

戰爭的陰霾,他一度喪失活下去的勇氣

《血戰鋼鋸嶺》中,戴斯蒙德的父親,沉湎於戰爭的痛苦,不能自拔,記憶中戰友的死,是他一生抹不去的陰影

和平年代,我們可以輕鬆地盤點歷史,講述每一次戰爭的起源、結果

可以義正言辭的說,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為國捐軀無上的榮耀。

但進入戰場,我們只有抱頭逃竄、苟延殘喘的份兒。

你能在這侃侃而談,闡述戰爭美學,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真正的戰爭有多殘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破事兒 的精彩文章:

切記,歷史上第一個超級英雄,不是超人
教電影講故事的,其實是小說

TAG:電影破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