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前寫好遺詔,一大臣進來當場撕碎,皇帝說:你才是國家忠臣
原標題:皇帝死前寫好遺詔,一大臣進來當場撕碎,皇帝說:你才是國家忠臣
東晉時期,東晉王朝偏安一隅,最終,走上了日漸衰敗的道路。看著東晉日趨衰敗的景象,大臣桓溫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於是,便以攻打成漢為由,趁機獲取民眾的擁護,以便能夠登上權利的高峰。
根據《晉書》記載,桓溫是東漢大儒桓榮之後, 但是,據歷史學家田餘慶考證,桓溫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國時期在嘉平之獄中被司馬氏誅殺的曹魏大司農桓范。
東晉王朝發展到簡文帝司馬昱的時候,桓溫基本上已經大權在握。不過,司馬昱上位沒多久便身染重病,擬寫了遺詔。可是,當遺詔剛剛發出去的時候,侍中王坦之便將其攔截,並且,當著他的面將其撕個粉碎。
司馬昱看到後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還誇他是忠臣,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事情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吧!
據史書記載,桓溫為了篡奪皇位,便想利用北伐來建立軍功(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為自己樹立威信。甚至,在桓溫率軍征蜀,進入三峽,看到陡峭的山壁好像懸掛在天上,翻騰的波濤迅猛飛奔,不禁嘆息道:「既然要做忠臣,就不能做孝子,有什麼辦法呢?」他的意思是做忠臣就不能貪生怕死。
然而,桓溫卻失敗了,他不僅沒有在北伐戰爭中取勝,反而,還降低了自己的威望。在這樣的情況下,桓溫登上皇位已毫無可能,但是,為了挽回自己所丟失的顏面,桓溫便用自己的實力逼迫司馬奕下位,讓司馬昱登上皇位。
司馬昱與桓溫早已相識多年,對於桓溫的手段和野心,司馬昱還是比較清楚的。因此,為了避免自己落得與司馬奕相同的下場,司馬昱不僅讓桓溫管理朝政,而且,還將自己的權利完全交給桓溫。
不過,在桓溫的眼中,司馬昱不過是一個膽小怕事,毫無作為的人罷了,於是,桓溫便接受了司馬昱給予的權利。
司馬昱每日都處在桓溫所帶來的恐懼當中,於是,在上位沒幾個月便身染重病。司馬昱重病後,他自知自己已經沒有多少時日了,於是,連發四條詔令想請桓溫重回朝堂,幫忙輔佐朝政。
然而,當時的桓溫對司馬昱的四條詔令不理不睬。面對桓溫的不理睬,司馬昱只能另謀他路,於是,便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冊立了自己十一歲的兒子司馬曜為皇太子。
司馬曜被冊封后,司馬昱擔心桓溫會對司馬曜下毒手。於是,在對司馬曜進行冊立後,便擬寫詔令「大司馬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他這是希望自己去世了,桓溫能夠像周公輔佐成王那般輔佐司馬曜。
不過,司馬昱一想到自己的一生,便開始對司馬曜感到擔憂。為了使桓溫能夠善待司馬曜,他便在遺詔上增加了一句「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桓溫可以自己取代司馬曜當皇帝。
在司馬昱的遺詔寫好正準備發出去的時候,侍中王坦之便將這份遺詔截了下來。王坦之拿著這份遺詔憤怒的來到了司馬昱的面前,他不僅當著他的面將其撕毀,還大聲的質問司馬昱為何如此做。
王坦之的質問不僅沒有讓司馬昱生氣,反而淚流滿面。王坦之對司馬昱說:「東晉並不是憑藉好運而建立的,是在司馬懿與司馬睿的努力之下才得以建立,桓溫有什麼權利將其奪走呢?」
面對王坦之的頂撞,司馬昱感到無比欣慰。看著王坦之這樣的忠臣能夠代替自己守護在司馬曜的身邊,司馬昱知道自己的江山一定不會輕易的滅亡。
於是,他就將自己的遺詔重新改過,不再是桓溫可自己取代,而是希望桓溫像諸葛亮、王導那樣的忠臣一樣盡心的輔佐司馬曜。司馬昱寫完遺詔後不久便去世了,之後,年僅十一歲的司馬曜登上了皇位。
司馬曜上位後,桓溫也如司馬昱所想的那般,想要篡位,自己稱帝。不過,桓溫的這一願望卻在王坦之、謝安等忠臣的阻撓之下終身無法實現,直到死他也沒能登上帝位!
桓溫死後,將兵權交付弟弟桓沖,南郡公爵位則由幼子桓玄襲封。世子桓熙不服,遂與叔父桓秘、弟弟桓濟謀殺桓沖,結果被桓沖發覺,都被流放長沙。元興二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墓為永崇陵。
正是因為有了像王坦之這樣的忠臣,東晉才能得以發展,而不至於落到桓溫的手中,所以,我們也要堅決擁護那些愛國的人!
參考資料:
『《晉書·桓溫傳》、《宋書·州郡志一》』


※聽說這個人要調去京城任職,京城的各級官員竟集體申請外調
※國外出土了一塊刻著漢字的印章,比中國漢字早兩千多年,專家懵了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