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豆腐從宋朝就在中國流行了,文學中也確有記載

豆腐從宋朝就在中國流行了,文學中也確有記載

中國人看了「豆腐」這兩個字以後,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幾個在白話里用豆腐的說法,比如說「他很喜歡吃豆腐」,「別吃我的豆腐」。其實這裡「吃豆腐」意思的來源可能不會早於清末時代,因為在古典文學上「吃豆腐」根本就沒有別的意思。至於有關豆腐的俗語、歇後語的來源更不容易查,有的是從明朝的小說來的,比方說相當有名的「關老爺賣豆腐——人強貨弱」,「豆腐掉在灰裡頭——吹不得,拍不得」。

最早記載豆腐的是宋初陶谷的《清異錄》。宋朝以前記載的「乳腐」不是豆腐,而是一種酪。無論如何,中國古籍作者都認為:西漢的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的做法。中國、日本、韓國的豆腐業者,也以淮南王為祖師。但問題就是:為什麼直到宋朝,才有豆腐的記載。

日本專門研究豆腐的筱田統博士所說關於豆腐發明的理論比較有道理。他認為中國從南北朝到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大量進入中原,胡人慣食牛羊乳加工品。這些乳品的名字像「黎祁」、「來其」應當是胡語的對音,就成了豆腐的別名,另外,「腐」字也應該是胡語的對音,因為豆腐的「腐」字,跟古時字書的意義「爛也,朽也,敗也」根本沒有關係。那麼可以說豆腐可能在唐朝的時候才傳到了中原,當唐末、五代的時候,才普遍成了老百姓的食物。一般的人想必很歡迎這種新的食品,因為它又便宜、又營養。到了宋初,好像連鐘鳴鼎食之家也享用豆腐,這樣,在社會上居於高階層地位的著作者,才在書里寫到了豆腐的事情。可以說,豆腐從宋朝就在中國流行了。

宋人陶谷在《清異錄》裡面,把豆腐稱為「小宰羊」:「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其實「小宰羊」可能也相當於「小規模地宰(殺)羊」,這跟「小登科」這個詞的構詞法是相同的。在蘇軾的《物類相感志》里有「豆油煎豆腐有味」那麼一句話,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描寫「東坡豆腐」的做法是:「豆腐蔥油炒,用酒研小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這應是「東坡豆腐」的來源。又有陳達叟的《本心齋蔬食譜》、吳自牧的《夢粱錄》也都收了豆腐當膳食材料的記載。

關於詩這一方面,朱熹在「次劉秀野蔬食十三詩韻」上寫了一首《豆腐》:「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其實,清人梁章巨告訴我們(《歸田瑣記》),朱熹自己不吃豆腐,他說:「朱子不食豆腐,以謂初造豆腐時,用豆若干、水若干、雜若干,合秤之,共重若干;及造成,往往溢於原秤之數,格其理而不得。故不食。」王安石也有「瓦鼎煮黎祁」之句。在金朝李杲的《食物本草》上,也提到豆腐。他首先寫:「說者以為始於淮南王」。下面記載:「豆腐。性冷而動氣。一雲有毒。發腎氣頭風瘡疥。杏仁可解。又蘿蔔同食。亦解其毒。

元代賈銘的《飲食須知》有豆腐的記載。據清人褚人獲在筆記里說:「元江陰孫司業大雅嫌豆腐不雅。改名菽乳。賦詩云……」按說《佩文韻府》也應該有一首虞集寫的豆腐贊詩,不過我自己沒有找到。在《關漢卿戲劇集》的「關大王獨赴單刀會」里下書的黃文說了一句話:「來便吃筵席;不來豆腐酒吃三鍾。」此外戲曲臉譜內也有「豆腐臉」,是屬於奸臣臉之一;這種臉所抹的白粉,像一塊豆腐,所以梨園行又稱為「豆腐臉」,世俗則通稱「小花臉」。

明代初時有趣味的事情,是根據清人張定《在田錄》上的一句「上皇以賣腐為生」,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就是賣豆腐的。《本草綱目》也有關於豆腐的「集解」、「氣味」、「主治」、「附方」。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的「菽」字項下有「為腐」字樣,這表示豆腐在明朝已有醫術用處,而且跟農產品製造方面有關係。中國名菜臭豆腐的來歷也可追溯到明朝。李日華在《蓬櫳夜語》寫「黟縣人喜於夏秋間腐令變色生毛,隨拭去之俟稍干。投沸油中灼……雲有海中魚之味……」。我在浮白主人的《笑林》里看到了一則豆腐笑話:一人留客飯,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的性命,覺他味不及也。」異日至客家,客記其食性所好,乃以魚肉中各和豆腐。其人擇魚肉大啖,客問曰:「兄嘗云:豆腐是我的性命。今日如何不吃?」笑曰:「見了魚肉,性命都不要了。

明代的豆腐詩相當多,有蘇平、孫作、曾異等的作品。明朝小說也有幾條豆腐的資料,如《金瓶梅》等,連《西遊記》也有「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湯里來,水裡去」的話。《金瓶梅》第四回上有「……這婦人自從與張大戶勾搭,這老兒是軟如鼻涕膿如醬的一件東西」那麼一句。有趣味的是,有位德文譯者竟把「如醬」翻譯成「如豆腐」,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如此翻譯。是否他們所見的版本不同,也有可能。

清朝的《佩文韻府》也收了「豆腐」。除了「豆腐閘」這個地名之外,還提到《蔬食譜》,李延飛《延壽書》、《本草集解》,下面加蘇軾《蜜酒歌》中的「煮豆作乳脂為酥」之句,可是筱田統博士認為,這豆乳是與鵝鴨酥蜜酒並陳的,而不算豆腐。清朝關於煮豆腐方法的資料很豐富。李化楠的《醒園錄》、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顧仲的《養小錄》、徐珂的《清稗類鈔》等,都有不少說到豆腐的地方。李笠翁雖然有反對葷食的思想,但是在他的《閑情偶寄》上並沒有寫到豆腐。可是清朝美食家袁枚的《隨園詩話》和《隨園食單》裡面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袁枚吃的豆腐,不是豆腐而是雞腦。另外一次,袁枚嘗過一位蔣先生煮的豆腐之後,問了蔣先生做法如何。蔣先生要他先向自己三鞠躬才肯教他,袁枚立刻行禮如儀。

清朝又有康熙、乾隆與豆腐的故事,宋犖在《西陂類稿》寫清帝康熙有旨:「朕有自用豆腐一品,與尋常不同。可令御廚太監傳授予巡撫廚子,為後半世受用。」關於乾隆皇帝的傳說是:乾隆游江南的時候,有一次發生了糧食供應上的問題,臨時飢餓,在鄉村叫一個農人給皇帝煮菜。這個農人只有菠菜與豆腐那麼一道菜,但是皇帝的肚子很餓,所以覺得很好吃。以後皇帝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農人不敢說是菠菜與豆腐,而說了「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大的宋文化主題公園,春節還有主題活動「我回大宋過大年」
吃貨要想穿回古代過大年,那必須回宋代啊!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