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對了嘛,這才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美食番

對了嘛,這才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美食番

原標題:對了嘛,這才是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美食番



作者 ? 寬寬


編輯 ? 鯨魚


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吃」最低,「尊嚴」最高。但對物資充足的人們來說,「怎麼吃」和「吃什麼」,已經超越單純的口腹之慾。

豆花是吃咸還是甜?


冬至是吃餃子還是湯圓?


五仁餡兒的月餅到底是不是在作孽?


類似的問題,能讓親人反目,情侶分手。食物的原教旨主義應運而生,映照出生活里的多邊政治糾紛。


於是乎,傳統的美食節目也順應需求轉型,開始另闢蹊徑。


其中,網飛今年的新劇集《不中看的美食》(Ugly Delicious)可謂異軍突起。它主打「丑食」,連基本的「美食」概念都不惜拋棄。


你看,都長這樣的,是不是標準的料理



餡料樸素,裝在一次性飯盒裡的卷餅


炒飯、湯和一小碗鹹菜……


食物雖「丑」,卻戳中了看客的痛點。


上線不足一個月,《不中看的美食》就用高收視和高口碑證明,當我們看美食節目時,我們看的不是美食,而是背後的態度。


是的,Attitude。


這就是為什麼,當劇集中的移民與移民後代們為「批薩怎麼做」爭得面紅耳赤時,你會發現他們口中的fusion(融合)與separation(隔離),別有一番深意。


原來,我們吃得不是食物,而是社會,是身份,是權利



不 中 看 的 美 食


Ungly Delicious


2018

豆 瓣8.8/10


IMDb7.5/10


味精是中餐的原罪嗎?


《不中看的美食》由紐約大廚張戴維(David Chang)帶路,探訪了的很多其貌不揚的餐廳或小食店。過程中,中餐館當然是不能落下的。於是,一直困擾中餐的「味精」議題,也被提了出來。



第二集里,就連快餐連鎖塔克鍾(Taco Bell)都出現了,不過David Chang只是想用它舉個反例


節目第七集,張戴維和食物歷史學家Ian Mosby就「中餐中的MSG(味精)」問題,採訪了一組美國白人。


當被問到吃完中餐的生理反應時,幾個受訪者分別描述了如下癥狀:


頭疼,缺水,下巴附近感到麻木,身體出現顫抖等等。


簡言之,都是味精攝入過量的典型表現。

張戴維緊接著邀請他們吃薯片或奇多之類的零食。一行人大快朵頤了半天,他才淡淡說了一句,「這些零食里充滿了MSG」。


被打臉的滋味不會太好。一個受訪女性當即反駁:身體反應的差別,可能是因為攝入量的不同。相比零食薯片,自然是中餐里的味精含量更多。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Ian解釋道,味精幾乎是零食加工過程中不可獲取的添加劑,美國所有的食品公司都會使用,劑量完全不比中餐少。


所以,受訪者口中吃過中餐的所謂癥狀,只是「中餐館症候群(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與味精沒什麼直接關係。



不明真相的吃薯片群眾,還一口吃兩片


所謂「中餐館症候群」,反映了美國人(尤其是「深紅區」居民)「深藏不露」的歧視。他們甚至都意識不到歧視的存在了,只剩下某種身體幻覺。


類似的,還有關於中餐廳用肉來源不明的傳言。


人們總說中餐廳的垃圾箱里儘是貓的屍骨,卻並沒有確實證據。到如今,即使張戴維和Ian搬出道理破除了MSG迷思,受訪者聽後雖然嘴上無言,臉上依然帶著根深蒂固的質疑。

有心人可以去亞馬遜搜一下亞裔調料或食材,就會發現總有人在下面問「這裡面含不含MSG?」。在21世紀,這是多麼可笑又可悲的問題。


曾幾何時,最早一批中國移民去往美國做礦工,卻被當地工會抵制,斷了生計。勞工們迫不得已,才開餐館維生,逐漸讓中餐遍地開花。


不可否認,中國移民挖到「金礦」了。可中國人/中餐被誤解、被排斥的命運,猶在當年。


更耐人尋味的是,同樣作為外來食物的法國菜和日料就沒有這個問題。將它們帶入美國的第一代移民,也不是勞工,而是殖民者(法國)或有錢人(日本)。得天獨厚。



中餐到底能不能走向世界?


中國美食有可能佔領全世界嗎?


看到這裡,你可別說中國美食已經佔領全世界了。要知道,我們的眼中的中國美食,和老美理解的中國美食,根本不是一回事。


美國人提到中餐,似乎只能想起「左宗棠雞」。然而這甚至不是一道傳統中國菜。它的發明,一開始就是為了招待外國人。


還記得有一次,我跟先生去Land of Plenty(紐約上東區一家還算地道的川菜館)吃麻辣香鍋。兩個老美(三十歲左右)走進來坐在我們旁邊,問我們吃的是什麼,從食材到味道都打聽了個遍。

然而末了,他們還是點了四川牛肉,和,左宗棠雞。我在邊上看著,幾乎忍不住要翻個白眼。



左宗棠雞,和左宗棠沒有任何關係,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的雷德福特司令訪台,廚師為了連續三天花樣翻新,臨時創造了這個先炸再炒的菜,隨口取名為「左宗棠雞」


當然,「左宗棠雞」的刻板印象也說明,中餐困境,不僅是因為美國人自己「不敢跳出舒適區」,也是因為它本身的accessibility(可操作性)有限。


比如,我第一次帶先生去吃火鍋。他看了半天菜單,又扭扭捏捏的把單子遞還給我,啥也沒點。


火鍋單上玲琅滿目的各種肉、菜、丸子、滑、主食、湯底、醬料等等,連中國人看了,都可能有選擇困難,更別說第一次試水的外國人了。


讀懂菜譜,了解流程,再選好菜,搭配好湯料……這功夫幾乎等於親自下廚。


所以,對中餐廚師來說,想要讓自己的手藝走向世界,就得先想清楚,如何給不了解中餐的人,呈現中餐。


在這方面,連鎖快餐廳「西安名吃」(Xi』an Famous Foods)已經走在前面,紅遍了紐約。大董的烤鴨雖還處在「難吃」的階段,但至少從裝潢、菜單到服務,都往星級上靠了,發展方向是沒錯的。


主打手工拉麵和辛辣菜肴的「西安名吃」是從紐約法拉盛一個地下小吃攤做起的,現在,他們的冷凍食品已經進駐美國超市,讓美國人也能輕鬆加工出中餐


中國人有句老話,「好酒不怕巷子深」,但美國的巷子和中國的巷子,畢竟是不一樣的。


如果中餐館能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多注意一下包裝,相信那些針對中餐的成見,也會有消除的那天。


亞裔的位置


很多人初看《不中看的美食》,可能會以為主持人張戴維是中國人。然而,他雖然開口閉口離不了中餐,卻是個韓裔美國人。


當然,身為一名亞裔大廚,他對中餐的處境,也深有共鳴。


在美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亞裔做出了傑出貢獻,但他們弱勢群體的地位並沒有得到改變。即使在美國的少數族裔中,亞裔的嗓門也最小,遠不如非裔和拉丁裔。


舉個最顯見的例子——CNN整天採訪各種少數族裔領袖,試問這裡面有沒有亞裔?



主持人David,用食物表達自己的聲音是他的做法

曾經,我有個同事,是韓國第一代移民,在馬里蘭出生長大。她跟我說過,剛上小學的時候,會帶媽媽做的飯去學校,菜式包括經典的韓式飯糰,泡菜,酸蘿蔔等等。


當時她的學校里沒什麼亞裔同學,所以,每到午飯點,她一拿出飯盒,總有人大叫,「你的飯聞起來好噁心」,或「你吃的到底是什麼玩意」。理所當然,也沒有同學願意和她共進午餐。


後來,她索性不再帶飯了,而是在學校買「正常的」午飯。


這種不得不抽離出族群背景的體驗,與David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David的補償心理更重,小時候,他甚至希望自己「是個白人」(I wish I was just white)。



David和媽媽


「寧願做白人」,這句話可能道出了許多第一代亞裔的心聲。


在政治主張偏右的「深紅區」,或是文化多元性相對狹窄的環境,這種不適感尤甚。究其原因,自然要提到亞裔的背景。


大部分去到美國的0代移民,都有「三大不願」:不願為自己的權益發聲,不願參與政治,不願投票。這導致亞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話語權極低,社會力量薄弱,訴求也得不到滿足。


相比其他亞裔,中國人的「三大不願」表現的更明顯。而且很遺憾,大部分中國移民是綠卡身份 (無雙國籍),因而無法參與投票。

權力上的不完整,讓中國移民長期「低人一等」。



David曾經完全拒絕自己韓裔的成長環境


可喜的是,隨著第一代及之後的移民成年並工作,這種「不願」的麻木態度正在慢慢改變。


在大紐約經濟圈、灣區等亞裔和華人聚集較多的地區,教育扭轉了亞洲人「家醜不外揚」的心態。人們看到,亞洲人開始為自己的訴求去壓馬路了。


接下來,當加州要限制亞裔入學比例,家長走上了街頭;當紐約要限制「小蹦蹦」送餐時,一眾華人紛紛抗議。


去年,奧斯卡頒獎禮上三個亞裔小朋友被打扮成會計模樣上台,華人圈隨後立刻發聲反對刻板印象和奧斯卡對亞裔童工的惡意諷刺。此事在媒體上掀起了好一陣輿論波瀾。


表面上看,亞裔的覺醒帶來了衝突,但這些衝突是必要的,甚至是「好」的。


唯其如此,亞裔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多應有權利,為現在,也為未來。



奧斯卡上的亞裔孩子


然而,我們做得恐怕還不夠。


2013年,Jimmy Kimmel採訪美國小朋友,其中一個白人小男孩說,殺死所有中國人就能解決美國的債務問題了。


雖說童言無忌,但男孩的話還是讓人對其家庭教育產生了懷疑。更何況,Kimmel的節目是錄播的,假設小男孩「要殺」的,不是亞裔,而是猶太人、黑人或拉丁裔,ABC還敢播嗎?


事後,Kimmel在華人的聲討下站出來道歉了。而在今年,他去了奧斯卡頒獎禮的舞台,主持了一場好萊塢的政治正確盛會。


不得不說,我們亞洲人,真是太擅長原諒的一群。


美國的美食節目


雖然那說了些不愉快的,但我還是很高興看到網飛歷時數年,做出這麼一個有嚼頭的節目。


與之相比,網飛同期推出的另一檔美食節目《菲爾來蹭飯》(Somebody Feed Phil)幾乎是一個反例。


後者雖然沒有歧視,但主角每一集必向父母展示楊桃、龍眼的獵奇的表情,實在無助於不同文化的fusion。



《菲爾來蹭飯》走的是傻氣喜劇路線


所以,即使你不喜歡張戴維,不看好他自己的麵條料理,也不得不承認他努力追尋亞裔等少數族裔身份的姿勢。


作為大廚,他從不會對別人做的食物妄加評論。相反,哪怕是快餐連鎖買來的垃圾食品,他也要用心咀嚼,思考三分。


回想我第一次去他的momofuku milk bar吃穀物(cereal)口味的冰激凌。吃完就莫名覺得,主廚一定是個特別可愛的人。果不其然。


到頭來,他讓我發現,食物中看與否,甚至好吃與否都不那麼重要了。


只要做食物的人可愛且用心,他或她就可以打動你。



可愛的人無敵,會做菜就更好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遇電影 的精彩文章:

今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這部,太厲害了!
沒想到這些修復版出藍光了!

TAG:奇遇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