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特長生加分政策壽終正寢!割掉了「一考定終身」時代的尾巴

特長生加分政策壽終正寢!割掉了「一考定終身」時代的尾巴

在高校錄取制度日趨多元化的今天,特長生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與公平性都面臨質疑。

3月21日,教育部官網公開發布《教育部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消息來得並不突然。其實,上述通知是對2014年《關於進一步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的全面貫徹。當年,教育部等多部門要求從2015年1月1日起,取消高考加分項目。如今,3年「過渡期」已經結束,在2015年1月1日前獲加分資格的高中生在正常情況下已經畢業,全面取消相關加分項目自然水到渠成。

針對體育特長生、奧賽獲獎者實施高考加分,是「一考定終身」時代,高考錄取制度自我糾偏的一種嘗試。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後,就出現了對三好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體育藝術特長生等實行高考分數優惠的政策,1987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暫行條例》規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優惠的項目和分值。從此,特長生高考加分政策成為一項穩定的高考政策。

應該承認,很多在某些學科確有特長的高中生,通過高考加分政策考上了更好的大學。這對糾正高考制度的不足,有著不容低估的意義。但是,在恢復高考之初出台的加分政策,現在看來只是權宜之計。在高校錄取制度日趨多元化的今天,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與公平性都面臨質疑。

2003年開始,我國高校開始推行自主招生,2018年共有90所高校試點自主招生。這90所高校在國內辦學水平較高,也是以往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考生的主要流入方向。自主招生制度提高了高校辦學自主性,對考生素質有著綜合化和個性化的甄別,相比刻板、生硬的特長生加分有著明顯優勢。

在自主招生常態化的今天,繼續實施高考特長生加分,默認這種招生的「雙軌制」,顯然不再合適。很多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享受高考降分錄取待遇的考生,本身就符合特長生加分政策,這一加一降讓他們享受了疊加的優惠,也淡化了自主招生的意義。

此次教育部宣布全面取消特長生加分,引發熱烈反響,打消了社會對加分公平性的疑慮。

在國家出台高考加分政策以後,各省市分別出台了加分實施細則,加分泛濫的問題逐漸顯露。一些科技類競賽加分獲得者,被質疑並非由本人獨立做出成果;而省級優秀學生這種標準模糊、名額靠分配的加分項目,也不乏「拼爹」的質疑。

尤其對於體育特長生加分,有的省份可以加分的體育項目曾多達數十項,「三模三電」(航模、艦模、車模、無線電)加分更是率受網友吐槽。《中國青年報》曾報道,浙江某市2009年參加航海模型加分測試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來自該市權勢家庭,其餘6名考生來自教師家庭,被指組成了「高考加分俱樂部」。

取消高考特長生加分,有助於淡化高校錄取的「唯分數論」。過去,正是因為分數是高校錄取的唯一指標,針對特長生的傾斜錄取政策才只能從加分方面做文章。而現在,「一考定終身」逐漸成為歷史,一些省份在改革中允許英語等科目多次考試,取最高分計入總成績。這些變化,意味著靠加分彌補一次考試的不穩定性、讓特長生進入好學校的初衷,不再有充分的理由。

建立公平、科學的高校錄取制度,統一錄取標準,是絕大多數考生、教育工作者、關注教育的人的期望。高考特長生加分制度在實踐中已證明了其局限性,既有損公平錄取的初衷,也難以真實全面地衡量考生素質。全面取消高考特長生加分制度,推動高校錄取走出「一考定終身」時代,有力地回應了公眾對新高考時代的呼喚。

文/王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評論 的精彩文章:

詩歌需要食指 也離不開余秀華
兩會首設「代表委員通道」,直面改革議題和民生痛點

TAG:中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