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宋降將楊業不受重用的原因

北宋降將楊業不受重用的原因

楊業(?—986年6月18日 ),原名重貴,戲說中又名楊繼業。原籍麟州,後徙并州 。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楊業少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獵獲總比他人多。讀書不多,但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年僅弱冠的楊業即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遠近聞名。後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國人號為"無敵"。宋太宗素聞楊業之名,於北漢滅亡後,遣使召見楊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於陳家谷力戰被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平時就聽說過楊業的名氣,曾經重金懸賞尋求他。後來楊業所守的古城非常危急了,楊業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來保全性命。劉繼元投降以後,宋太宗派使者召見楊業,非常高興,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軍隊回朝以後,任命楊業為鄭州刺史。

宋太宗因為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宋太宗密封錦囊給他,賞賜的財物非常豐厚。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楊業因此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依然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

自此楊業在遼軍中聲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旗號,即刻逃遁。鎮戍邊疆的主將大多妒忌,有人甚至暗中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閱畢後,從不多問,封好奏章交給楊業,以示對其信任。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各路大軍接連攻下了雲州、應州、寰州、朔州四個州,軍隊駐紮在桑乾河邊,恰逢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等人回到代州。 不久,朝廷下詔把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部下的軍隊保護百姓。當時遼國蕭太后和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隱率領軍隊十多萬人,再次攻陷了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兵兵力、士氣很旺盛,不能和他們交戰。朝廷只是讓我們護送這幾個州的百姓,只需帶領部隊從大石路出發,先派人秘密告訴雲州、朔州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的那天,命令雲州的部隊先出發。我的部隊駐紮在應州,契丹人必然來抵抗,就下令讓朔州百姓出城,直接進入石碣谷。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騎兵在中路支援,那麼三州的百姓,就能夠萬無一失了。」

王侁反駁他的建議說:「帶領好幾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只需直奔雁門北川,大張旗鼓的前進。」劉文裕也贊成王侁。楊業說:「不行,這樣一定會失敗。」王侁說:「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楊業說:「我不是怕死,只是時機對我們不利,白白讓士卒死傷卻立不了功。現在您責怪我為何不死,我應當在大家前面。」將要出發,哭著對潘美說:「這次行動一定對我們不利。我,是太原的降將,按理應當處死。皇上沒有殺我,恩寵我讓我做了將帥,交給我兵權。不是我放過敵人不去攻擊,只是想等時機,準備立點軍功來報效國家。現在大家責怪我躲避敵人,我應當率先死命殺敵。」並指著陳家谷口說:「各路軍馬在這裡擺開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轉戰到這裡,就用步兵夾擊敵人救援你們,否則,都會被敵人所殺。」潘美於是和王侁率領部下的兵馬在谷口布陣。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托邏台眺望,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不久聽說楊業戰敗,立即帶兵後退。

殞身殉國

楊業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果然來到谷口。一看沒有人,就拍著胸膛非常悲慟,繼續率領部下士兵奮力作戰,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都快死光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數百名遼軍。[5] 戰馬受了重傷不能前進,於是楊業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楊延玉也戰死了。楊業嘆息說:「陛下待我很豐厚,我期望征討敵人保衛邊境來報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面活著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4] 楊業英勇事迹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宋太宗宗聽說以後,非常悲痛惋惜,隨後下詔說:「拿兵器保衛國家,聽到鼓聲就想起將帥。儘力殺敵,氣節豪邁,如果不追封表彰,如何弘揚忠義剛烈!原雲州觀察使楊業真如堅硬的金石,他的氣節讓風雲激蕩。他本是隴上的雄才,山西的望族。投身軍隊,誓立戰功。正指揮虎狼般的軍隊,防守邊境報效國家。可是各將領不遵守約定,不上前救援。楊業帶領孤軍,陷入沙漠;剛毅忠烈,視死如歸。古人之中,也沒有比他更崇高的了!所以特地舉行典禮,來表彰他的忠烈。如果他的靈魂有知,應道了解我的深意。追贈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他的家人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劉文裕免官、流放到登州。」

朝廷又封楊業的長子供奉官楊延朗擔任崇儀副使,二子殿直楊延浦、三子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宋史.楊業傳》 :楊業,并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太宗征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而孤壘甚危,業勸其主繼元降,以保生聚。繼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見業,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師還,授鄭州刺史。帝以業老於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帝密封橐裝,賜予甚厚。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而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

楊業初為北漢將領,屢立戰功,官至建雄軍節度使。

歸宋之後治軍嚴明,整飭所部,針對邊地及遼軍作戰特點,悉心鑽研戰法,親臨教場,嚴格督教。次年,遼軍10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精騎迂迴至關北,與宋軍主力南北夾擊,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契丹,楊業任雲應路行營副都部署,與都部署潘美、監軍王侁率軍出雁門關,連克寰(今朔州東)、朔、應、雲(今應縣、大同)等州。後因東路軍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潰敗,契丹軍乘勝西進復占寰州,奉命與潘美掩護四州民眾南撤。力主避敵鋒銳,分兵誘其向東,設伏阻扼契丹軍南下,保障民眾轉移。潘美、王侁不納其策,強令趨朔州迎戰契丹軍。楊業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接應。遂揮軍奮進,陷入重圍,苦戰終日,無援被俘,絕食而死。

如此英勇的老將軍,為什麼沒有受到重用呢?

傳說中,楊業是深受北宋重用的有功之臣,大宋江山若有十分,楊家擔了七分。但事實是,楊業歸宋時並沒太受重用,也沒受重賞。宋太宗封賞降臣之時,除了北漢主劉繼元之外,馬峰、郭萬超等四人受的封賞最重,楊業根本靠不上邊,所以都未在記錄之列。

歸宋三個月後,因為要被派往邊防前線,才有了對他的所謂厚賜。宋朝的用人之計是密賞,跟今天企業的密薪制相似,賞了些什麼,賞了多少,別人無從知曉。

楊業在宋朝的地位不高,從沒有成為宋軍的主將。歸宋時,楊業受封「左領軍衛大將軍」,說白點只不過是個「環衛官」的角色,而所謂的鄭州刺史,也不過是個從五品的虛職。以這樣的官位是無法近得皇帝身邊的,離朝廷重臣相去甚遠。他在北漢官至建雄軍節度使,是二品以上大員。兩相比較,天壤之別。

楊業在宋廷不過是位列偏裨的邊將,入宋不足8年就戰死在邊關,《宋史》 甚至連他的出生年月都搞不清楚。如果非要說楊業是受重視和被重用的,那就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了。楊業不受重用,事出有因。這既與他的家庭出身有關,也與宋朝軍事體制的結構有關。

首先,楊業的家世背景讓他難獲信任。楊業的父親楊信原為麟州刺史,當時各種割據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楊家雖然也算是一方豪強,但勢 力相對較弱,只能於夾縫中求生存。

楊業20歲就被派給劉崇,這很可能是一種家族謀略。楊業年少英雄,很有才幹,所以很快被劉崇賞識。但是,951年劉崇在晉陽自立為帝時,楊業的父親已經 歸降後周了。這就出現了一個非常複雜難解的現象,楊業在北漢聽差,他的父兄卻在後周為臣,父子三人效力於互相敵對的兩個國家。

由此可見,哪怕親如父子兄弟,在亂世的紛爭年代也都是以自保為主,各自為政。當然啦,楊業的父兄與自己敵對,也能從側面看出來楊業並不受楊氏一族的重視及疼愛。

這樣一種局面的形成,當然有事出偶然的不可控因素,但也不排除楊業父親的預先設計。在那個時代,腳踩兩隻船,誰先到岸就靠誰的現象並不鮮見。按今天的話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也許更為安全。楊信去世之後,楊業的弟弟楊重勛繼承了麟州刺史的職位,因為楊業效命北漢與後周為敵,當然不可能返回後周繼承父業。

麟州地處北漢與後周邊境,楊氏的 武裝力量有限,沒有強大到足夠自保或自立,為了保全自己、保存實力,楊重勛在北漢與後周之間不停地搖擺,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幾次投降北漢又數次回歸後周。 有這樣的家世背景,楊業投降北宋之後,難免讓人覺得不夠放心,而他自己也會先虛上幾分。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當監軍責問他是否有異志時,他顯得格外敏感。

降將的日子是最為難過的,在正統方看來,你既然可以棄城降我,在危急關頭也可以降他。實際上,楊業並沒有可值得懷疑的前科,與他的兄弟不同,楊業自跟隨劉崇之後,30多年間,不管北漢發生什麼樣的變動,他一直忠心耿耿,從無二志。但是,光自己覺得忠心耿耿還遠遠不夠,對於降將而言,檢驗和考驗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個過程可能足夠漫長。降將很難被重用,這也是歷朝歷代的通例。看看《三國演義》赤壁大戰中蔡、張二將的下場,也就不難理解身為降將的難處。

再者,以楊業在北漢軍中的地位論,他也很難再受重用。他與北宋征戰多年,積怨應該不淺。他在抗宋過程中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現在又轉過來依宋抗遼,難免會受到歧視或嘲弄。

楊業之所以不被重用,更為重要的根源還在於宋朝的軍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將權力,從宋太祖開始,就對武將處處防範,決不會任由任何一員武將決定著朝廷的七分事務,更何況是能征慣戰的降將。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國策,後來慢慢形成一種制度,演變為一種文化。

宋太祖經歷了皇位頻繁更替的五代亂世,由陳橋兵變起家的他,對武將左右朝局的歷史認識得非常深刻,為了確保大宋江山的長治久安,防治武將擁兵自立便是頭等大事。於是他精心策劃設計了限制武將權力的種種措施,杯酒釋兵權之後,許多開國大將都被解除了兵權。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則是在「燭光斧影」中上台的,他對手下的猜忌之心更重,即使是親弟、親子也概莫能外。每次大戰之前,他都給大將賜陣圖,讓他們「各遵成算」,不能有絲毫變動。對嫡系將領如此,對降將是什麼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北宋大將楊業不受重用的原因。儘管如此,楊業楊令公依然成為了北宋的一代戰神,他在為北宋效力的幾年時間幾次重創遼軍,更留下了流傳千古的楊家將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酒雪茶香 的精彩文章:

湘江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關於湘江戰役,你不知道的那些背景和細節

TAG:清酒雪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