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懂規矩站錯位置,「代幣」諂媚「區塊鏈」逼於無奈

不懂規矩站錯位置,「代幣」諂媚「區塊鏈」逼於無奈

文 | 龍紅梅(關注區塊鏈等)

來源 | 瀟湘財經(XiaoxiangFin)

去年八、九月份,央行明確表明立場「代幣非法幣」,全面封殺ICO和比特幣;3月19日,G20成員國監管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請求遭FSB拒絕,理由是加密資產目前並未對全球金融穩定性造成威脅;同一天,香港證監會採取監管行動,叫停首次代幣發行人Black Cell Technology Limited向香港公眾進行的首次代幣發行(ICO)。

比照2013年「比特幣」剛進入國內市場後經歷的跌宕起伏,表面上看起來,我國政府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不信任比特幣,「幣圈」的合法地位始終未能與日本、韓國一樣上位。實際上,今年2月初發布的「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專利排行榜(前100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排名第三,阿里巴巴排第一,中國的實力絲毫不遜於美國等國際金融科技巨頭。

3月20日全國人大代表徐諾金明確表明監管部門不會「一刀切」新興技術,同時G20國成員達成共識,當前的數字貨幣定義為資產而非貨幣,所有成員國圍繞著「數字貨幣」可能造成的恐怖威脅及監管問題進行討論。而在3月19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和金鵬輝聯名提交《關於電子支付立法的提案》,建議抓緊從法律層面明確產業參與各方權利義務關係以及監管職責分工,從而防範支付風險,保護消費者權益。可以看出,國家從一開始就沒有排斥比特幣所蘊藏的技術,而是擔心其濫用「代幣」的行為,只是數字貨幣概念被泛化,野蠻生長的「代幣」急火攻心恰恰偏離了軌道。

一、「代幣」具備數字貨幣的影子特質,但其犯了「喧賓奪主」的立場性錯誤

數字資產火爆,央行功不可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對外界一直肯定的是區塊鏈為代表的技術及趨勢,卻從未肯定私發代幣的行為。「代幣」投機者自作聰明,利用其與區塊鏈天然銜接以及作為貨幣的「偽優勢」誇大宣揚理想模型,其實質犯了「喧賓奪主」的立場性錯誤,進行集資創新甚至誤導消費者衍變成投機撈錢。

現象1:數字資產是全球貨幣競爭的產物,「代幣」充當急先鋒

2008年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2009年第一枚比特幣問世,在這樣的背景下比特幣更像是民間對全球貨幣競爭思考的產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是以「美元」為中心金本位制,這就意味著對於全球化進程中涉及的國際間支付結算都需要經過美國這個中心體,這一流程就容易造成貨幣流通的效率問題以及由此帶來國家經濟安全問題,很簡單的邏輯,任何事情需要經過第三方,就很容易被第三方卡脖子。如之前所提及的區塊鏈技術與貨幣資產能進行天然無縫的連接,且先看各國的應對方式:

在這一領域中,國家的態度變得越來越明朗,對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不滿情緒也在增加,很明顯,各國不太可能在現行的貨幣體系中進行突破,那麼,區塊鏈數字貨幣卻能夠繞過美元這一第三方直接點對點進行交易,唯一需要的是達成共識機制,在鏈上更利於全球化的進展。存在諸多好處的同時,也給監管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的風險,但是誰也不想在這輪競爭中落後,在現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未能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案之前,其「模擬替代品」往往會先行對市場進行「檢驗」,「代幣」就充當了急先鋒。

現象2:「幣圈」衍變成投機,區塊鏈成了擋箭牌

「代幣」繁衍有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行「代幣」。它的特質一方面能夠徹底顛覆國際貨幣壟斷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能夠挑戰該國現行的法幣體系,因此國家需要它重塑世界金融的格局,但又不希望它紊亂國內的金融秩序,所以「代幣」早就意識到自己的坎坷命運。「不可能成為法幣」那就「大賺一筆」,加入的人越多概念就普及的越快賺的也就盆滿缽滿。「幣圈」衍變成投機,未必是件壞事,只是上船的消費者需要有獨立的判斷意識。

就如美國所言,「比特幣」的本質就是資金傳遞者,「代幣」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在於對資產的保護,重塑信用體系,而非替代「法幣」的夢想嘗試。「幣圈」的使命是普及這樣一個概念,順便充當一回「劣幣驅逐良幣」的壞人,倒逼政府前行。「全面封殺ICO和比特幣」,並不代表國家不支持數字資產和數字貨幣交易,而是這應該是央行要統籌的事情,民間自發布局就會引發很多的社會問題,諸如投機帶來的貨幣動蕩、匿名造成的金融犯罪以及反洗錢等金融監管難題。走錯了「道」、用錯了「心」的代幣又不甘心就此腰斬,區塊鏈便成了私下交易的擋箭牌。

二、區塊鏈概念≠區塊鏈技術,「代幣」認知終將回歸理性

這場戰爭必須也只能是由政府主導,站錯立場一步錯則步步錯,在完成其概念炒作這一使命後區塊鏈加密數字貨幣這一領域就可能會形成「央行主導-民間協作-市場參與」的格局。那麼,整個鏈條中理解「區塊鏈」的概念就顯得格外重要。「代幣≠區塊鏈,區塊鏈概念≠區塊鏈技術」已是家喻戶曉,那麼,熱火朝天的「代幣」宣傳的「區塊鏈」有這麼幾點值得我們再次斟酌。

澄清1:關於「節點」與「去中心化」

區塊鏈賬本本身具備的無法更改並且能溯源的特性,為「代幣實現點對點交易甚至藉助互聯網實現跨地域交易」提供了信任保證。在數字資產中發行方方面已經明確「代幣」只是「法幣」影子,目前還只能打著區塊鏈的外衣進行融資活動,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去中心化」於區塊鏈實際場景應用的意義。那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是絕對必要的嗎?

「去中心化」以及「節點」的存在本質上是為了建立陌生方之間的信任效率機制,這在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中顯得非常重要。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在小地域里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去中心化」並沒有那麼重要。用戶用微信轉賬買一瓶礦泉水和在區塊鏈上消費,可能用戶還更傾向於前者,並不需要全網「節點」廣播。所以,周鴻禕就講比特幣是區塊鏈唯一的剛需場景。因此,區塊鏈技術的具體應用場景的切入中「去中心化」需求並沒有代幣宣傳的那麼明顯,二者有一定的場景差距。

澄清2:關於「數據不可篡改」與「智能合約」

這是一個顛覆思維的創新舉措,瀟湘財經(ID:XiaoxiangFin)認為這才是區塊鏈的核心,基於此區塊鏈才有實現價值的共享可能。也就是你的資產轉過去了,那屬於你名下的資產就失效了。代幣將這一特點歸為建立共識機制的基礎技術,基於此才有信任,因而也被人稱之為「確權」,資產轉移的過程會自動生成「智能合約」。關於這一點的說明是與現行的互聯網支付技術進行比對的,互聯網數字記錄和傳遞是採用複製形式的,做不到失效的公信,同時互聯網的數據是很容易被黑客攻擊而篡改。確權局面的形式,便有了認可的群眾基礎。但是誰都可以發幣,只要有人認可「代幣」就被賦予了價格,就會出現局部圈子的佔山為王,各類「代幣」充斥市場的亂相,才有了各國政府的嚴厲監管之舉。

需要意識到的是,區塊鏈是互聯網發展下的一門新興技術,歸根結底是將人類現實世界映射到互聯網上,因此,它根本的目的還是要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解決實在的社會問題。譬如最新爆出的可口可樂研發的區塊鏈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技術,用的正是這一特性。而前段時間流出的關於區塊鏈技術用在食品安全溯源上,也是基於這一特徵,只是我們需要明確信息的輸入端,也就是首個節點的人是否可信,否則,玩家不靠譜,區塊鏈技術也能被利用演變成「指鹿為馬」的怪局。

澄清3:關於終端「加密」及過程「可追溯性」

比特幣本意上的設計針對用戶需求的「匿名性」做的很好,分公鑰和私鑰,對地址加密,因為無需第三方機構,所以點對點的兩個終端都無需實名也能實現資產的傳遞。過程的「可追溯性」對於涉事雙方而言是個利好技術,尤其是供應鏈埠,減少糾紛,能否信任也無需過多冗餘的評判標準。貨幣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但加上「人」這一變數便有了風險。加密貨幣最大的隱患就在於「該保護的行為保護了,不該保護的行為也保護了」,洗黑錢行為大量湧入,「毒品、軍火、人口販賣」也橫行其中,而共謀操縱幣價的行為也無法追蹤到具體的人,這將會對現實的金融秩序造成不良影響。現行大部分的國家政府對於此種不可控性為均採用監管的方式,如實行實名制認證。而一旦進行實名制認證,就違背了「比特幣」發行的初衷,「代幣」經營就缺失了一項重要的吸睛功能。

綜上,應當明確區塊鏈的應用方嚮應是「去中心化的交易場景」,而非「代幣」所宣揚的「支付場景」。經過了3年的潛伏期,央行數字資產的脈絡也越來越清晰,對於區塊鏈該如何布局,市場該如何引導,「代幣」何去何從都有了基礎的框架,而「代幣」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冷靜下來調整立場,健康生存。政策出台,市場先行。炒熱了輿論後,政府的作用永遠只是監管和引導,因此,「合法合規」的問題才是其發展要注意的事項,投資者和消費者在接觸區塊鏈概念和應用區塊鏈技術時不可忽視掉「人」的強大動能。

瀟湘財經:專註金融領域,尤其是Fintech、區塊鏈等。 《財富生活》等多家雜誌特約撰稿人。

(編輯:楊少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如何解決社交媒體的最大問題
政協委員胡曉煉談安邦被接管:不讓「黑天鵝」飛起來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