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特的漢文化——科舉那些事

獨特的漢文化——科舉那些事

科舉綿延一千三百多年,歷經數個朝代,每個朝代的選官制度都不一樣,對於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統治者一開始沒想到用考試來選拔人才,從漢朝開始是「舉孝廉」,因為大家都認為做官管理國家的人首先得人品好,想做官的人就得攢人品,才能得到地方的推舉。為了做官都比誰孝順,比誰守孝時間長,比誰給陪葬的東西多。這個制度剛開始還可以,後來發現重大問題,大家為了比誰孝順耽誤了大量的事,而且差不多國家恨不得三分之一的財富都埋土裡了。

素紗禪衣

最後就盜墓的得利了,漢朝以前尤其是漢朝的墓,有非常豐厚的陪葬,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珍貴的金縷玉衣等。

金縷玉衣

從漢末,三國的曹操主張薄葬,從那個時候開始選官制度變成「九品中正制」,比誰受的教育好,於是世家子弟當官,形成了「王謝堂前燕」的局面,整個朝堂上幾個大家族把持著,中央集權受到挑戰,於是到隋朝的時候,隋煬帝楊廣提出以考試選拔人才。所以從隋朝開始正式有科舉制度。

大三元是麻將牌型的一種,這個名字的由來跟科舉有關,有個成語叫「連中三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成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院試在縣、府舉行,考生統稱為童生,考不上秀才的都叫童生,七八十歲的童生也有。考上秀才就可以參加下個級別的考試,考中鄉試的豆角舉人,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第一元——解元。中舉以後就可以去京城參加會試了。考中就可以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第二元——會元。會試以後就是最高等級的考試——殿試,這個考試由皇上親自面試,只有貢士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的都叫進士,第一名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狀元。連中三元就是在全省考第一、全國考第一、在皇帝面前的面試也是考第一。

科舉制度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讓大量的精英進入到體制,能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管理這個國家。因為文官是自己考上來的,不是受人提拔,所以敢說敢鬧,敢罵皇帝,敢寫各種奏摺,尤其是御史。

科舉還傳下一個詞「出恭」,就是上廁所的意思,因為科舉的時候很嚴格,考官都提前一個月把考生關在號里不能出去,考試的時候就三天一科,就在那個地方三天不能出去,上廁所要申請一個叫出恭入敬牌,

上完以後馬上回來,後來出恭就變成了上廁所的意思。在貢院考試的時候可以出恭,但是殿試的時候可不行,他們後來發現銀杏樹的白果能縮尿,最後所有這些人去殿試的時候每個人都吃一大堆白果。科舉關係著整個國家的大計,所以科舉中間出現任何的罪都是殺頭的重罪,毫不留情。

殿試

為了防止作弊,進考場之前要接受脫光檢查,有夾帶小抄的都被戴上枷鎖,

除此之外還有糊卷子,抄卷子,糊卷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樣,把姓名什麼的都糊起來,考官就不知道是誰了,後來發現寫詩能看出筆跡,所以在後來尤其到宋朝的時候是大規模地採用了抄卷子的方式,就是寫完了以後由專門抄卷子的人把你的文章抄一遍。

考試作弊還是有,第一個「龍門試卷」就是兩個考生在試卷上相互寫上對方的名字;第二個就是「夾帶」,有人能帶好幾萬字的小抄進去,藏在頭髮里、鞋底下、筆墨硯台,還有的寫在衣服里;

第三個「飛鴿傳書」,晚上家人把鴿子放進考場,考生把試題寫在紙條上,讓鴿子帶回去,那邊寫好了再送到考場。科舉考試作弊一旦被發現,輕則遊街示眾打板子,重則發配充軍,臉上還刻倆字作弊。當然科舉考試考四書五經,策論,都是需要個人觀點,並不好作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眼睛 的精彩文章:

獨特的漢文化——鏢局之後再無江湖

TAG:歷史大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