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這樣學習《過秦論》

我們這樣學習《過秦論》

我們這樣學習《過秦論》:

先解決字詞,其次明白內容、然後明白層次,最後學習寫法。分清層次尤其重要,因為層次清晰,背誦就輕而易舉了,也就知道文章怎麼寫了。字詞如沒有學好,後面附有重點字詞的解釋。

全文寫作導圖:

解題:

《過秦論》是一篇史論。「過秦」是指出秦的過失,「過」是動詞。「論」是一種議論文體,重在闡明自己的意見。「過秦論」意為「指出秦的(政治)過失的一篇史論」。《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第一篇,即我們正要學習的這一篇。

主旨:

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多歲時漢文帝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後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後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死時僅33歲。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實的堅決態度。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對後世散文創作很有影響。其文章,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新書》十卷。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並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

內容:

《過秦論》是一篇史論,其主旨在於分析「秦之過」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

補充:

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一之後的種種過失

《過秦論》的中篇,指出秦統一天下,結束了多年的戰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仍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

《過秦論》的下篇後部分,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並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據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後「安土息民」,徐圖發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一。但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於不免滅亡的命運。

下面我們學習文章的層次。

第一段文字:

秦孝公崤函之固,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卷天下,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時也,商君之,立法度,耕織,守戰之具,連衡而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分析:第一段寫秦國勢力的崛起。(分三個層次)

秦之地理優勢。

秦統一天下的政治雄心。

秦之治國的具體措施。

第二段文字:

孝公既,惠文、武、昭襄蒙故業遺策,取漢中,西舉巴、蜀,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秦,不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矣。於是從散約敗,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分析:第二段寫秦國勢力的進一步發展。(分三個層次)

三代秦君在四個方位擴充疆土。

諸侯合縱的反秦鬥爭(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諸侯為秦所敗。

第三段文字:

及至始皇,六世之餘烈,長策而御宇內,二周而亡諸侯,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鞭笞天下,威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分析:

第三段寫秦始皇的史無前例的功績和治理天下的措施。(分三個層次)

秦始皇以「攻」建立大秦帝國。

秦始皇「守」的措施——愚民、弱民、防民。

秦始皇的志得意滿的心理。

第四段文字:

秦王既,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起阡陌之中,率疲之卒,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應,糧而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分析:

第四段寫陳涉起義和秦朝滅亡。

陳涉地位低、才智低、人數少、武器陋,卻打敗了秦朝軍隊。第四段與前三段形成對比,秦國面對強大的列國聯盟,卻以弱勝強,統一天下;面對平凡的陳涉,卻不堪一擊。

第五段文字: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分析:

第五段:闡述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分五個層次)

秦地理優勢依然存在。

從地位、武器、軍隊素質、謀略等方面將陳涉與九國作對比,均不可「同年而語」,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將秦國和秦朝進行對比,照應文章第1、2、3段

陳涉與秦朝對比,照應第4段。

結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寫作特色:

第一:以史實為論據,用觀點統率材料

《過秦論》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的準確。

第二:對比論證方法

此文最突出的寫作手法就是對比的運用。為了使文章主旨鮮明顯豁,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作者無論在敘述還是議論時,都採用了帶有誇張意味的對比手法,使矛盾更為突出,觀點更見鮮明,從而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裡有三個方面的對比。

一是六國與秦的對比(第二段)。文章在敘述惠文、武、昭襄的業績時,以諸侯軍隊之眾、謀士之多、土地之廣等作比較,並列舉國名、人名。與秦抗衡的九國,地廣、人多、俊才雲集,且「合縱締交,相與為一」,似乎萬眾一心。但結果卻是「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從散約敗」「強國請服,強國入朝」,這樣誇張的對比,足以襯托出秦國實力之強。這第一層對比是極強者與較強者的對比,形成反差。

二是陳涉與秦王朝的對比(第三段和第四段對比)。文章敘述始皇統一中國的功業與陳涉以一介戍卒率眾起義的情景,確是又一個強烈的對比。雖然「始皇既沒」,但陳涉面對的仍是「餘威震於殊俗」的強大秦王朝。而作者極寫陳涉窮困平庸,出身卑賤,才能平平,無錢無勢,士卒稀少而疲弊,更無裝備可言。但他一旦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影響所及,「山東豪俊遂並起」,以致顯赫一時的強秦亡於一朝。這第二層對比是極強者與極弱者的對比,形成的反差較前更為強烈

三是陳涉與六國的對比。文章在末尾(第五段)議論中,將陳涉的起義與諸侯國合縱抗秦作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一比地位。「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二比武器。「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三比士卒。「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土也」,四比人才。陳涉與諸侯不論在哪個方面比較都要差很多,可正是他率領戍卒,打敗了強大的秦朝。除此之外,還有秦國和秦朝的對比,「秦以區區之地,而致萬乘之勢「;秦朝與陳涉的對比,」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正好從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問題不在對手,而在於本身」仁義不施「啊。

第三: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

《過秦論》兼及辭賦的文采輝耀、語勢騰縱和政論的見解精闢、雄辯有力,以汪洋恣肆之文,表拯世救民之意,成為一篇別具一格的政論。其題為過秦,但開篇不言秦過而歷舉秦之功,盡書秦之盛,直至篇末才點出秦過之所在。一篇政論,卻以敘為主,以敘代議,是這篇文章奇妙之一。

語言上也明顯地帶有賦的特色,講究鋪排渲染。例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詞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富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 ,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非常靈活,有時字數不盡相等,有些駢語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單調。

補充兩首詩:

途經秦始皇墓

許渾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

《途經秦始皇墓》是唐代詩人許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渾厚有味,通過對比手法來對歷史人物加以抑揚,反映了作者對兇狠殘暴的統治者的憤恨和對謙和仁愛的統治者的懷念,詩意縝密,字挾風雷,輕巧疏宕,唱嘆有情,極富藝術魅力。

背景: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的君主,秦始皇以他的雄才偉略為此後二千年的封建國家奠定了統治的藍圖。但他同樣以殘暴寡恩、反智主義的形象留在後人的記憶之中。許渾過秦始皇陵所在的驪山,寫下了這首《途經秦始皇墓》,以表達他對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

賞析:

首句「龍盤虎踞樹層層」,寫始秦皇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形雄偉,景象佳麗,有「龍盤虎踞」之勢。並以「樹層層」來烘托,更見其氣象的不凡。

次句「勢入浮雲亦是崩」,前四字「勢如浮雲」,在含意上應歸入上句:陵墓落成之初,曾經「樹草木以象山」,雖歷千餘年,到晚唐也仍是群樹層疊,高薄雲天。總之前十一個字,或以「龍盤虎踞」狀之,或以「樹層層」烘托之或以「勢如浮雲」陳述之,把始皇墓的雄奇壯偉,氣象萬千,呈現了出來。可是後三個字「亦是崩」一出,如無堅不摧的神劍,輕輕一揮,就使眼前的龐然大物,骨化形銷了。顯然這裡還有弦外之音,崩」者並非指墳墓崩塌,而指秦始皇苦心經營的「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頃刻土崩瓦解。詩人的嘲諷尖銳潑辣,這三個字乾脆利落,嚴於斧械,真有一言九鼎的氣概。

三四句「一種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漢文陵」,繼續深化作者反對殘暴政治的思想。同樣是坐落在青山秋草間的陵墓,行路之人經過時,卻只恭敬地拜渴漢文帝的陵墓。(漢文帝是漢代初年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他推行黃老之治,與民休息,艱苦樸素,曾欲建一露台,一核算工價需千金,相當於十戶中人之產,漢文帝立刻停止這個露台的修建。他在歷史上算得上是一位能夠了解人民疾苦的好皇帝。)人們也只會紀念和緬懷這樣的對人民較好的統治者,而不會去對那殘暴刻薄的秦始皇頂禮膜拜。民心所向,在這個小小的參拜陵墓的行為中顯現得很清楚了。詩題是寫過秦始皇墓,此處卻著力寫漢文帝陵,看似詩思不屬,實際上在兩種統治方式、兩種對待人民的態度的對比之下,詩的主題更顯突出。

此詩渾厚有味,通過對比手法來對歷史人物加以抑揚,反映了作者對兇狠殘暴的統治者的憤恨和對謙和仁愛的統治者的懷念,詩意填密,可以規見作者的詩心。這首詩明白無誤地表現出作者自己的歷史觀、是非觀,可說是一首議論詩。

焚書坑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作者:

章碣:晚唐詩人。原籍桐廬,後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以詩著名,然累試不第。後競流落不知所終。由於遭遇坎坷,章碣詩中富有批判鋒芒。乾符四年(877),禮部侍郎高湘曲貢舉,擢其所知者邵安石為進士,碣又落第,便憤而作《東都望幸》詩,借寫宮怨以刺唐末科舉中的徇私舞弊。詩工七律,並自創變體,為時人所效法。方干稱讚其詩為:「織錦雖雲用舊機,抽梭起樣更新奇。」《全唐詩》錄其詩二十六首,編為一卷。

背景: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地位,採取丞相李斯的建議,於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燒毀圖書(醫藥、卜筮、農作書籍除外),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活埋儒生460人,力圖使他的帝業延續下去。作者可能到過燒毀圖書的地方,耳聞目睹,有感而作。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前兩句「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點出焚書坑中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當年秦始皇下令搜集所有民間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書,並進行銷毀,詩人用「竹帛煙銷」簡練概括這一史實,而用「竹帛」這一文字的載體,來借代儒家典籍和百家之書,則是故意誇大秦始皇的罪過與荒謬。緊接著,詩人用「帝業虛」三字來將秦始皇「焚書坑儒」所釀就的後果概括出來,就彷彿秦始皇焚燒書籍的飛煙裊裊升起的時候,他千辛萬苦創下的秦國基業也被銷毀了,本可以流芳百世的千秋偉業霎時成為虛空。

「帝業虛」引出了次句對「虛」的具體描寫,這裡的函谷關、黃河仍在,秦始皇以為它們是可以保衛秦朝天下萬世長存的天險,但是這些天險並沒能守住始秦朝的宮殿,沒能守住他奠定的基業,「帝業虛」得到了具體化的闡釋。同時,首句和次句構成了遞進的關係,前者說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禁錮民眾的思想,使他們不能產生反抗朝廷的思想,後者則是說秦始皇把函谷關和黃河這些天險看做帝業永固的地理屏障;前者為抑的方式,後者為揚的方式。無論前者還是後者,都只是秦始皇美好的願望,他的願望最終還是「虛」「空」了。詩人將始皇帝的兩項重大舉措都予以否定,說明作者認為帝業永固絕不是壓抑民眾的思想和憑藉險要的地理優勢能夠做到的,進而提出問題:究竟什麼才能使帝業永固。其中「祖龍」一詞用得很有深意,因為祖龍是始皇的意思,點明了秦始皇的野心,即希望秦朝的天下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然而事與願違,秦朝只經過二代就滅亡了,以至於秦朝宮殿沒有得到任何擴建,一直只是「祖龍居」。這里用「祖龍居」來代指秦朝帝業,形象地說明了秦朝的短命。

第三句「坑灰未冷山東亂」將拓展開的思路轉回到全詩的主題——焚書坑上,並緊跟對秦始皇焚書一事的調笑,進一步強調秦始皇採用焚書的策略試圖穩固帝業的舉措,實荒唐可笑。「坑灰未冷」緊承首句的「竹帛煙銷」而來;焚書之煙已經飛盡,而焚書之灰還未冷卻,山東農民起義就爆發了,「煙銷」到「未冷」極言發生戰亂之快,說明焚書對穩固帝業根本就沒有一點作用。

末句「劉項原來不讀書,詩人緊跟一句反語,說因為劉邦是市井無賴,項羽則是不好詩書的武士,他們這樣的起義者根本就不讀書,所以焚書的策略沒有任何用處。這是句有趣的戲謔,沒有說焚書無用,而是認為焚書沒有發生作用的原因是起義者不讀書,這看來很可笑,然而詩人正是要讀者在這一笑中理解他對焚書策略的批判。末句以揶揄嘲諷的手法,緊扣焚書坑的主題,再一次確認秦始皇焚書的荒謬,也再一次否認焚書這樣壓抑民眾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國命運的到來,再一次喚起讀者對亡國原因的思考。

這首詩否定秦始皇焚書策略,認為這一舉措對穩固帝業毫無用處,但是詩人沒有提出切實的措施能幫助秦始皇穩固基業,也沒有探討秦代滅亡的真正原因,而是將這種思考留給了讀者,這種方式既可以說是對藝術手法的巧妙運用。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採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於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這是一種「怨而不怒的藝術表現手法。

《過秦論》重要注釋:

秦孝公:生於公元前381年,死於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河南省靈寶縣。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雍州:包括今陝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

周室:這裡指代天子之位的權勢,並非實指周王室。戰國初期,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

席捲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席子一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

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商君:即商鞅,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前338年。戰國時衛人。姓公孫,名鞅。因封於商,號曰商君。先仕魏,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後入秦,相秦十九年,輔助秦孝公變法,使秦國富強。孝公死,公子虔等誣陷鞅謀反,車裂死。

外:對國外,名詞作狀語。

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連衡」一句為虛筆,張儀相秦始於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後十年的事。

斗諸侯:使諸侯自相爭鬥。斗,使動用法。

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

西河:又稱河西,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願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而襲奪其軍。其後十年間,魏屢敗於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於秦以和。

沒:通「歿」,死。

因遺策:因,介詞,沿襲。

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要害之郡:指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

愛:吝惜,吝嗇。

致:招致,招納。

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

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離,使離散。衡,通「橫」。

兼,兼并、統一.。

徐尚:宋人。蘇秦:洛陽人,是當時的「合縱長」。杜赫:周人。

齊明:東周臣。周最:東周君兒子。陳軫:楚人。召滑(shào):楚臣。樓緩:魏相。翟景:魏人。蘇厲:蘇秦的弟弟。樂毅:燕將。

吳起:魏將,後入楚。孫臏:齊將。帶佗:楚將。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田忌:齊將。廉頗、趙奢:趙將。

其兵:統領、統帥。

叩關:攻打函谷關。叩,擊。

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

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據《史記·六國表》載,並沒有「九國之師」齊出動的情況,「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不盡合歷史事實。

亡矢遺鏃:亡,丟失、丟掉;鏃,箭頭。

追亡逐北:亡,逃亡的軍隊,在此用作名詞。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伏屍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役的死亡人數。秦擊六國殺傷人數史書皆有記載,如前293年擊韓伊闕,斬首24萬;前260年,破趙長平軍,殺卒45萬。

因利乘便:因,趁著,介詞;利,有利的形勢,用作名詞。

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御:駕御,統治。

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後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於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西周滅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東周滅於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

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四海:振,通「震」,震驚。

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稱百越,也叫百粵。

俯首系頸:意思是願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

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

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

廢先王之道: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

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裡指著作。

隳名城:毀壞高大的城牆。

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箭頭。

金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宮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億丈之城:指華山。不測之淵,指黃河。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兩個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應當理解為,「良將勁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處,陳利兵而誰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誰何,呵問他是誰,就是緝查盤問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關中:秦以函谷關為門戶,關中即指秦雍州地。

金城:堅固的城池。金,比喻堅固。

子孫帝王:子子孫孫稱帝稱王。帝王,名詞活用動詞

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

瓮牖繩樞:以破瓮作窗戶,用草繩替代戶樞系門板,形容家裡貧窮。瓮,用瓮做。牖,窗戶。繩,用繩子系。樞,門扇開關的樞軸。

氓隸:農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陳涉少時為人佣耕,所以稱他為「氓隸」。氓,古時指農村居民。隸,奴隸。

遷徙之徒:被徵發戍邊的人,指陳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徵發戍守漁陽。

中人:一般人。

躡足行伍(háng wǔ):置身於戍卒的隊伍中。躡足,蹈,用腳踏地,這裡有「置身於……」的意思。行伍,古代軍隊編製,以五人為伍,二十五人為行,故以「行伍」代指軍隊。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起。阡陌(qiān mò ), 本是田間小道,這裡代指民間。

贏糧而景從:擔著乾糧如影隨形地跟著。贏,擔負。景,同「影」。

且夫:複合虛詞,表遞進,相當「再說」「而且」。小弱,變小變弱。

耰:通「耰」,古時的一種碎土平田用的農具,似耙而無齒。棘:酸棗木。矜:矛柄,這裡指木棍。

銛:鋒利。鉤:短兵器,似劍而曲。戟:以戈和矛合為一體的長柄兵器。鎩:長矛。

及:動詞,趕得上,追得上。

絜:衡量。

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故又以萬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時車輛叫乘。

序八州: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這裡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別居於其他八州。

朝同列: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朝,使……來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國諸侯,秦與六國本來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諸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麗語文輕鬆學 的精彩文章:

TAG:美麗語文輕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