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廷眼皮子底下一個村,不僅不剃頭,到民國了還堅持要反清復明

清廷眼皮子底下一個村,不僅不剃頭,到民國了還堅持要反清復明

清朝統治者是有智慧的,他們明白「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入關之後,他們開始學習漢文化,用漢人的套路來統治漢人。但也有些滿清的傳統被保留下來,比如:剃頭。

移風易俗哪有那麼容易?為這事,漢人沒少與滿清統治者做抗爭,前前後後鬥了37年之久,期間發什麼很多慘案,比如1645年的「嘉定三屠」,就與這有關係。但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人家有八旗鐵騎呀,於是剃髮結辮開始在大部分漢族人中推行起來。

行為改變了,但人的傳統觀念是根深蒂固的,於是有人就開始將這種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這就誕生了「正月不剃頭思舊」的習俗。但後來傳著傳著,「思舊」被附會成了「死舅」,就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了。

但有這麼一個地方,就在滿清王朝的眼皮子底下,不僅正月不剃頭,平常也不剃頭,更別提穿什麼清朝服飾了,這個地方叫野三坡。這個地方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獨立在清朝的統治之外,安安靜靜的過著明朝的生活。後來,八路軍抗日經過這裡,驚奇的發現當地人還留著明朝的髮型。

當地居民告訴八路軍:當年燕王朱棣掃北的時候,也沒能進到我們這裡面來。平時他們都是共同推舉三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進行管理,如果有一人去世,則再推舉一名替補。

《聶榮臻回憶錄》第十二章《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鞏固》一文里就提到過這個地方:有些很偏僻的深山地區,山溝里只有幾戶人家,那裡的群眾同外界接觸很少,高達千仞的山巒,使他們和外界隔絕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象房山、宛平和淶水、淶源交界的「野三坡」,那一溜幾十個村子,一直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長時間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到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才知道清朝已經滅亡了。

素來就有「隱」文化的古人,在遇到朝代更替趕到無法接受之時,可能就只能尋求一種李敖先生所說的「嘚兒了」的生活方式,貓起來讓你找不到我。陶淵明不就曾經寫過《桃花源記》一文,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無論魏晉」生活的嚮往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寥寥筆墨聊聊史事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關羽殺敵制勝的法寶,可惜赤壁之後,赤兔再沒有追上任何人!
曹丕做了什麼事?親娘罵他:老鼠吃你都嫌噁心!

TAG:寥寥筆墨聊聊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