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戰略管理新生代:高管研究

戰略管理新生代:高管研究

高階視角研究持續更新

戰略管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是漢布瑞克(Hambrick& Mason,1984)倡導的採用所謂的高階視角(UpperEchelon Perspective)以及相應的方法來研究企業一把手(CEO)、高管團隊(TMT)以及董事會(Board)的構成與動態以及公司治理的選擇對於企業戰略、組織行動與經營績效的影響。採用行為決策、心理學、社會學、代理人理論、博弈論、金融學乃至會計學等諸多學科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這一領域的研究成就豐盈,引人注目。在少壯派新銳精英張燕教授之後,又有諸多新一代的學術明星專註於CEO與高管團隊的研究。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任教於INSEAD的陳國立(Guoli Chen教授。他於2008年從賓州州立大學獲得博士,乃是漢布瑞克的親傳弟子。由於其突出的研究發表成就,陳國立教授於2016年獲得戰略管理學會的「新銳學者獎」。

他最具影響的工作之一是研究企業轉機(Turnaround)過程中CEO更替(CEO Succession)及其對績效的影響。他與漢布瑞克發現CEO的替換本身並不能幫助解救遭遇困境的企業。CEO更替是否能夠對企業績效產生正面影響,取決於原任CEO與企業面臨的情境不契合的程度(Misfitto the Contextual Conditions)以及繼任CEO與該情景相契合的程度(Chen& Hambrick, OS, 2011)。

之後,他還發現在企業轉機過程中招聘的CEO通常獲得較高的薪酬激勵,尤其是與績效相連的薪酬(Chen,SMJ, 2015)。陳教授還考察了臨時過度性CEO(Interim CEOs)對於「企業收入提高」(Income-IncreasingEarnings Management)這一企業績效指標的看中和操縱。其研究發現,臨時CEO更傾向於管理和操縱「企業收入提高」;他們越是如此作為越容易被轉成正式CEO;而在企業內外治理機制健全的情形下,「企業收入提高」與臨時CEO被轉正的關係將會減弱(Chen,Luo, Tang & Tong, AMJ, 2015)。對於高階視角的研究專題,還包括董事會中女性的比例對於企業併購力度的影響(Chen,Crossland & Huang, SMJ, 2016)以及CEO過分自信對於企業抗拒糾偏反饋的影響(Chen, Crossland & Luo,SMJ, 2015)。他的其它研究興趣還包括新創企業IPO前的形象管理(Chen,Hambrick & Pollock, 2008)等。

另外,研究發表著述甚豐的威斯特法奧教授有也多位弟子在高階管理研究中貢獻突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David Zhu教授,於2009年在密西根大學獲得博士。他在畢業前曾與人合作就模仿戰略的成效進行實證研究(Ethiraj& Zhu, SMJ, 2008)。畢業當年有一篇與導師合作的發表,研究證券分析師對於公司股票回購計劃的反應(Zhu& Westphal, OS, 2011)。之後的所有發表,都與CEO或者董事會有關,均是A類期刊發表,2篇獨著,其餘5篇都是第一作者(或者所有作者同等貢獻)。其合作者包括威斯特法奧、沈偉、陳國立和艾米·希爾曼。研究的題目包括CEO的自戀與先前參與各種董事會的經歷對於公司戰略對影響(Zhu& Chen, ASQ, 2015),CEO在選擇董事會成員時對其與自己的自戀傾向相似性的偏好(Zhu& Chen, SMJ, 2015),外聘CEO先前與多樣性較高的董事會的共事經歷對其業績的影響(Zhu& Shen, SMJ, 2016),以及董事會的「群體極化」(GroupPolarization)對於併購溢價的影響(Zhu,SMJ, 2013)。

現任教於美國農工大學的StevenBoivie教授,2006年在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師從當時任教於該校的威斯特法奧教授。他在對高管團隊(尤其是對董事會)的研究中有著極為廣泛的發表記錄,但很少是第一作者。在他最近領銜的一項研究中,他與合作者發現,對於那些沒有CEO任職的高管人員而言,參與到其它企業的董事會等於是被外部市場進行了認證,而且還可以獲得獨特的知識、技能與關係,並能夠因此提升自己在高管市場上的身價以及在企業內部的薪酬,更有機會被提拔為未來的CEO(Boivie, Graffin, Oliver& Withers, AMJ, 2016)。

威斯特法奧最近的學生,是即將從密西根大學畢業的Gareth Keeves。畢業前已經有兩篇A類發表。一篇考察企業高管對CEO的討好逢迎(Ingratiation)的正反兩面性作用。逢迎既可以招致CEO的好感,也可以導致逢迎者對CEO的厭惡和憎恨,尤其是當CEO是少數族裔或者女性時(Keeves,Westphal & McDonald, ASQ, 2017)。另外一篇考察白人男性高管對於女性或者少數族裔CEO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如何影響他們對組織的認同以及對同事提供的幫助(McDonald,Keeves & Westphal, AMJ, 2017)。現然,題目越來越細碎具體。

在新生代明星中還有一位研究企業高管的值得一提:2013年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的Ryan Krause,現任教於TCU,只用了4年就在該校拿到終身聘用。現在已經有11篇A類發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董事會的考察,包括作為CEO之老闆的董事長對CEO的「合作」與「控制」傾向(Krause,SMJ, 2017),企業的董事會中來自別的企業COO/總裁職位的外部董事的出現對於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Krause,Semadeni & Canella, SMJ, 2013),共同CEO(Co-CEOs)情況下的一山不容二虎以及兩個CEO之間的權力差距與企業績效的非線性關係(Krause,Priem & Love, SMJ, 2015)等。

他最具影響的工作之一是研究CEO與董事長是否由同一人擔任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他將從一人同時任職董事長和CEO的情形轉變成董事長和CEO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的情形分成三種。學徒(Apprentice):現任董事長兼CEO讓出CEO的位置給新手。出局(Departures):現任董事長兼CEO完全出局,由兩個不同的人分別繼任董事長和CEO。降級(Demotion):現任雙職者的董事長職位被拿掉,只保留CEO的位置。基於對標普1500強與《財富》1000強企業樣本的研究,結果表明,當目前企業績效不佳時,將一人兼二職的情形轉換成一人一職的設置有利於企業的績效;而當企業目前績效較好時,拆一為二則會降低企業的績效。上述關係在降級的情境下最為突出(Krause& Semadeni, AMJ, 2013)。在之後的另外一篇文章中,他們考察了企業績效、董事會的獨立性以及現任CEO的職業生涯階段對於上述三種分離模式之採用的影響(Krause& Semadeni, SMJ, 2014)。

張燕教授與豪斯吉森教授在萊斯大學共同指導的WeiShi同樣也是一顆耀眼的新星。他於2016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印第安納大學。畢業不到兩年的時間,已經有8篇A類期刊發表或者被接受,6篇是第一作者。這是比當年威斯特法奧還要快的速度。他的研究以高管人員為主要對象(Shi,Hoskisson & Zhang, SMJ, 2017),研究視角主要包括金融投資理論等。比如,他曾經考察CEO在競爭對手獲得CEO獎項前後的併購投資行為。他發現,一個企業的CEO在對手獲獎後急於提振自己的名聲和地位,因此會比對手獲獎前更加大肆併購企業。當此CEO自己有機會獲得類似的獎項時,這種行為尤其凸顯。但股市對於該CEO在對手獲獎後的併購宣告的反應要低於同一CEO在對手獲獎前的併購宣告(Shi,Zhang & Hoskisson, SMJ, 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浩教授on戰略管理 的精彩文章:

TAG:馬浩教授on戰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