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生神經元真的參與了人腦功能恢復么?答案令人沮喪!

新生神經元真的參與了人腦功能恢復么?答案令人沮喪!

所謂神經元就是神經細胞,它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構成。神經元可以傳遞感知,比如興奮、疼痛等等。

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樹突結構,一種是軸突結構。

人類和動物的大腦部分有大量的神經元。

過去,研究者們常常把動物海馬腦區的新生神經元與學習和記憶、神經再生等重要問題聯繫起來,探討這一命題實際將指向人類腦功能恢復與重建,及部分相關疾病的診治。

過去科學家們發現,成年鳥類(如金絲雀)和成年嚙齒類(比如小鼠)動物的海馬腦區可以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人們將這一過程稱作成體神經發生。成年人類腦內是否也像嚙齒類動物一樣存在新生神經元?由於神經發生的存在關乎著人腦再塑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可能,半個世紀以來,這一科學命題始終吸引著來自神經科學領域的關注。而對此持肯定態度的觀點更一度被普遍接受。

但是科學家發現現實是很殘酷的。

近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結果為成年人類腦內是否有新生神經元的長期爭論提供了否定性新證據,顯示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

相關論文日前以《海馬腦區的新生神經元在兒童腦內顯著下降,在成人腦內沒有發現》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

這項研究發現,新生兒海馬腦區每平方毫米大約有1618個新生神經元。這個數字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而銳減:1歲時降低了5倍;7歲時降低了23倍;到13歲時,海馬腦區每平方毫米大約只有2.4個新生神經元,降低了近700倍。在隨後的年齡段(18歲-77歲),則沒有發現新生神經元的存在。造成這一結果的根本的原因可能在於人海馬腦區沒有神經幹細胞存在的合適環境。

該研究歷時逾4年,通過對59例不同年齡段人腦海馬區進行分析,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Arturo Alvarez-Buylla領銜的國際團隊發現人腦最後一個新生神經元產生於童年時期。這一結論,為有關成人神經元新生能力的爭論提供了新的依據。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發現,楊振綱課題組利用國內靈長類動物優勢資源,著重分析了10隻不同年齡的非人靈長類-獼猴海馬腦區神經發生的狀況。據悉,人工飼養的獼猴可以活到25至30歲。與在人腦中的發現類似,在新生獼猴到23歲的獼猴海馬腦區內,新生神經元的數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大幅下降。大約到7歲左右,獼猴海馬腦區便很難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未來研究大腦的修復和功能重建,我們可能要尋找新的途徑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壇春秋 的精彩文章:

長安雪後似春歸,積素凝華連曙輝!送別2017年,迎來2018年,祝福大家新年快樂!春節假期休息,一周後再見!
顛覆世界的「量子力學曼哈頓計劃」

TAG:科壇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