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改編電影劇集都那麼多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讀菲利普·迪克?

改編電影劇集都那麼多了,為什麼我們還要讀菲利普·迪克?

編者按:

菲利普·迪克,一個被好萊塢視為「靈感寶庫」的男人。

他的作品,改編影視劇集之多,令無數作家嘆為觀止。

他的思想,混亂癲狂卻不失才氣,讓人恍若神魂顛倒摸不著頭腦,又愛到深處無法自拔。

但也必然會有人發問:

今天,影像化改編的電影劇集都那麼多了,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讀PKD(菲利普·迪克)?

其實,這一切的答案或許還要從頭說起……

近年來,PKD筆下的科幻世界被談及太多,哪怕從未讀過他的作品的人,也或多或少從影視中窺見些許他的奇思怪想,比如《銀翼殺手》、《高堡奇人》、《少數派報告》、《黑暗掃描儀》,PKD永遠是好萊塢科幻電影的靈感源泉。

電影《銀翼殺手》劇照

既然有數之不盡的影像作品,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他的書呢?或者說,拋開了好萊塢華麗的視覺包裝,我們更需要從PKD的書中覓得哪些少為人知的寶藏——那些真正隱藏在文字中的「科幻真核」,PKD究竟寫下了什麼才能被喚作「科幻作家中的科幻作家」?

想探尋這個答案,我覺得有三個角度可作參考:

1.PKD的生平

首先,必須了解PKD是怎樣的人,才能明白為什麼他的作品除了營造出最瑰麗的科幻世界外,還蘊含著飽含氣魄的人文內核。

雖然科幻小說起源於十九世紀,但真正獲得長足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品類還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以羅伯特·海因萊因、阿瑟·克拉克、艾薩克·阿西莫夫為代表的歐美科幻小說家,在雜誌上發表了大量充滿洞見和開拓精神的科學幻想小說,那種熱衷求索又昂揚不屈的精神,在二戰結束後,人類開始重建世界秩序的時代,如同迎風招展的旗幟,將無數年輕人召集鼓動起來,再次投身於追尋美好未來的行動中。《出賣月亮的人》、《天堂的噴泉》、《機器人短篇全集》……可以說這些書甚至引導了人類的科技走向。

三巨頭有個共通之處,便是都曾入伍服役,這種以個體融入國家集體的經歷,在那一代人的成長曆程中十分普遍,所以當他們開始創作後,往往流露出某種集體主義者所特有的樂觀、積極和勇氣,他們相信人類乃至人類社會可以攜手並肩,開創出更好的未來。這種英雄主義情節在他們的書中貫穿始終,他們的大多數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一個勇敢而睿智的模板式英雄。

這種樂觀固然賦予了科幻無限魅力和非凡的影響力,但久而久之也容易淪為缺乏思辨精神,一味打怪練級的市井文學。所以在三巨頭之後,及「科幻黃金時代」的末期,以PKD、厄休拉·勒古恩、羅傑·澤拉茲尼為代表的這代科幻作家開始嘗試為科幻文學添加與以往不同的全新元素,將其從太空史詩或英雄傳說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及科幻新浪潮運動。

厄休拉·勒古恩

厄休拉·勒古恩賦予科幻更多人類學及社會學的深度,羅傑·澤拉茲尼嘗試從宗教、神話、詩歌等傳統文藝中尋求靈感,PKD則徹底顛覆關於科幻寫作的某種常識,他放棄構思未來怎樣及為什麼變成這樣的追問,直接描述某種可能出現的生活,在PKD的作品中,黑科技、平行世界、外星人,所有科幻迷津津樂道的核心元素,都淪為無足輕重的陪襯,只是近乎真實的生活,才是PKD關注的核心。

羅傑·澤拉茲尼

PKD的創作不同於大多數科幻作家痴迷於時間或者世界的界限,他執著的將熱情一股腦地投入到與生活的搏鬥中。PKD的場景架構往往迷幻而難以辨別。整個世界模糊不清,如同夢境一般,令人無法難以清晰的覺察到某種邊界的存在,但人物卻被注入了最真實的情感(還往往是負面的):沮喪、挫敗、迷茫,在這種模糊的景象里,負面情緒也更容易擴張出來。所以,熱衷於主流科幻的讀者,在初次接觸到PKD作品時,往往有一種強烈的受困感,既無法準確觀察到書中的景象,更無法獲得一種科幻閱讀所特有的熱情。當然,這個特點在改編成影視後,往往有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可參見《銀翼殺手2049》)

這種面對生活的巨大敵意源於PKD獨特的生平經歷:不同於受過良好教育的厄休拉·勒古恩和羅傑·澤拉茲尼,PKD在1947年因病高中退學後,只讀了一年大學便輟學了。一方面他長時間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完全依靠寫作勉強為生。另一方面,精神上的病痛一直折磨著他,使他很難融入正常生活。終其一生,PKD似乎始終遊離在某種失控的邊緣,從現有的資料看,他雖然和很多科幻作家交流心得甚至合作寫書,但從未有過長久的友誼。至於伴侶,PKD一輩子結了五次婚,婚姻對其來說一直是個修羅場。PKD從來都是個埋首書齋孤獨求索的隱士。

PKD

孤獨,可算PKD日常生活的某種真實寫照。

所以PKD永遠無法寫出三巨頭一樣,充滿熱情和希望的,甚至帶有某種鼓動性的科幻小說,他的主人公大多數孤單一人,迷茫而無助,在生活的漩渦(抑或是夢境的漩渦中)勉力保持某種清醒,縱使探尋到些許真相,往往也於事無補。別說改變人類的命運,甚至能讓自己睡個好覺也很困難。哪怕如此,PKD的主人公也從沒出個坐以待斃的懦夫,他們都會用某種頹廢卻堅定的姿態迎來新的一天。

迪克故事中的主人公從來不是大英雄,但卻渾身散發著英雄氣概。——厄休拉·勒古恩

這其實也是關於PKD的最好評價,他從不是什麼大英雄,但他從不放棄與生活搏鬥,逆水行舟,奮力向前。

2.新時代的作家

PKD一直強調自己先是一個作家,其次才是一個科幻作家。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文學批評家和出版機構為其正名,他的許多作品都入選了經典文學作品文庫,然而關於他的文學研究依然略顯不足。尤其是在科幻文學圈內,大家仍然熱衷於討論他的科幻屬性,而忽略了他無與倫比的文學價值。

對比十九世紀文學史里那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雨果、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世紀文學似乎並不怎麼討人喜歡。由於世界大戰的衝擊,人們對常識、理性和客觀真理的存在本身的懷疑愈演愈烈,文學由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開始轉化為荒誕主義、象徵主義。很多作家開始試圖通過某種荒誕或寫實的表現形式,重新直面人類面臨的種種精神困境。

PKD憑藉其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敏銳的抓住了時代文學的某種本質,其很多作品擁有足以進行文學批評研究的正統文學內核。這一點使他明顯不同於絕大多數以講故事為己任的史詩型科幻作家,他更像是一個真正的科幻詩人。

比如:

當代文論的起源當屬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及潛意識學說,弗洛伊德在《大學裡的精神分析教學》里明確地指出「精神分析法的應用不僅僅局限於精神疾病的範疇,而且可以擴大到解決藝術、哲學和宗教問題」。弗洛伊德本人也常引用文藝作品為例證,從精神分析學談文藝創作。在弗洛伊德看來,凡在現實中不能得到實際滿足的願望,往往通過幻想的作用製造出替代品,給人以想像的滿足,而夢和文藝都是這樣的替代品。

而PKD的作品《死亡迷局》就是一篇非常適合做精神分析類文學批判的小說,你能想到的所有潛意識困境這裡幾乎都能找到,相信很多人讀到最後時會發出一聲驚嘆——原來如此。

PKD一直很痴迷夢境和現實的某種奇妙關聯,他的作品也在不經意中流露出關於夢境和現實之間某種界限的探尋。

由科幻世界出版的《死亡迷局》

更為核心的,是PKD徹底放棄了文學作品中某種「神話崇拜」,將真正的著眼點落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上。這種嘗試,甚至早於主流文學的某種覺醒。

太陽底下無新事,哪怕是以想像力為核心的科幻文學,其實在創作過程中,也往往存在在某種固定套路,使我們可以三言兩語的概括出故事梗概或人物性格。這是人類文藝創作進程中的某種必然,最形象的莫過於人類依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諸神,賦予他們一些標誌性的性格:宙斯驕傲好色、赫拉善妒小氣、雅典娜勇敢剛烈……,這種典型化形象始終影響著人類的創作,即從方式上,也從結果上。

而PKD從創作伊始便越過了這個困擾無數偉大作家的障礙,一方面或許是其不羈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大概真是文藝女神偏愛。PKD從未受過任何系統的文學訓練,憑天賦卻敏銳地洞察出,新時代的文學並不需要那種千篇一律的鴻篇巨著英雄史詩,文學批判的重點已經從對作家的分析轉移為關於作品本身的解構。PKD筆下的人物,大多都是獨立的,擁有非常清晰的行為邏輯的個體,就彷彿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普通人,你很難記清楚他們的樣子,但他們的行為卻是正常而互相影響的。

科幻世界已出的PKD五本長篇

這種消除模板化,回歸個體本源的文學內核,便是二十世紀文學的重要突破,從文學批判的角度看,PKD可算是最早邁入當代文學領域的作家之一。

這樣的關於正統文學寫作手法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PKD慣於使用復調式敘事,喜歡有層次的故事結構,放棄傳統道德批判,符號學和現象學的可能性……PKD不僅僅是科幻作家,他是真正的文學作家。

如果你僅僅是想講好一個故事,很多科幻作家可供你參考,但如果你想以文學的方式講好一個故事,PKD絕對是優先選擇。

3.特定背景下的勇者

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破壞,使當時大批的知識分子開始反思人類的文明進程和社會意志衝突帶來的巨大破壞,在東西方截然不同的政體對抗下,飛快發展的科技水平究竟是福是禍尚且無法定論。人類開始重新反思歷史的進程和未來的可能。戰後的政局重建和科學的日新月異,加劇並異化了人類的精神信仰危機。而這種恐懼感在冷戰對立衝突中被政府當做某種工具放大傳達給民眾。

在這個暗潮湧動的時代背景下, 科幻文學率先綻放出獨特的光芒,如同暴雨將至的前夕,撕裂黑暗的燈塔上的光束,指引人類逃出怒濤和漩渦,正視關於未來的種種可能。

從《1984》到《華氏451》,科幻文學中湧現出大量針對政治形態、意識權利、民主專治等問題討論的反烏托邦小說,而時代早已證明了它們的不朽和偉大。PKD的很多作品也有著不容忽視的時代特定價值。

不同於反烏托邦小說強調極致或深刻,PKD只關注獨立個體的真實現狀。

《保存機》收錄於科幻世界出版的PKD短篇全集第一卷《記憶裂痕》中

「我想,生存鬥爭的力量比人類任何精神都更加強大。我們寶貴的道德和禮儀,在這種情況下會顯得有些單薄。」——《保存機》

一方面,PKD敏感的意識到未來蘊含著各種不好的可能:冷戰衝突下的核危機,政府對於信息掌控的虛假宣傳,藥品泛濫,外星人入侵,可操作的記憶……另一方面,PKD自始至終相信人類的求生慾望能迫使個體在面對絕境時永遠不會束手待斃。

而這種特定時代環境下的危機洞察力,配以小人物面對困難時永不屈服的鬥志,始終都是科幻創作中最能打動人心的一種獨特方式。比如我國最好的中篇科幻作品:《傷心者》、《鄉村教師》等。

科幻創作並不該熱衷追新求大,盲目地強調科學嚴謹或理論尖端。真正結合當下時代,從生活的角度去探討普通人的某種困頓,何嘗不是「科幻中的科幻」。

綜述

PKD可算是科幻文學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困頓潦倒,導致他對未來和生活始終充滿敵意,高爾基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惡毒的天才」的評論,在PKD身上也完全適用。另一方面更因為PKD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熱衷復調式詩學和卑微深刻的人物設定,將一眾真實而矛盾的小人物刻畫得鞭辟入裡。

閱讀PKD的小說,如同在自己的頭腦中開拓未知的領土,當理性的光輝使朦朧的無意識領域一片片逐漸清晰明朗開來時,你更能清晰得感受到科幻文學的力量和魅力。

他是《銀翼殺手》的原著作者,他是好萊塢鍾愛的科幻鬼才,他是一心奔向主流文學殿堂的傲嬌文學青年,他還是資深貓奴。他就是PKD!

你愛PKD嗎?你看過他的中短篇全集第一卷《記憶裂痕》嗎?現在,菲利普·迪克中短篇小說全集第二卷《命運規劃局》已經上市了!

【作品簡介】

20世紀50年代初期,菲利普·迪克通過大量中短篇作品進入科幻界,轟動一時。特別是在1953年至1954年短短兩年間,迪克共發表了五十六篇中短篇小說,風頭可謂一時無二。其後,迪克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精力,成為最多產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對人類本質的思考、對未來詭異離奇的幻想以及才華橫溢的流暢敘事蜚聲國際。

本套中短篇小說集共五冊,收錄了菲利普·迪克所有的中短篇小說,基本按創作年代編排。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看到這位偉大的思想者如何踏上漫漫征程,吟唱出一首首夢幻曲,最後終成一代科幻大師。

讀完PKD

你還可以參加寫長評送圖書周邊套裝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幻世界SFW 的精彩文章:

悼念勒古恩:他們時代的愛與怕——作品解析
2018.02月《科幻世界》

TAG:科幻世界SF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