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館藏《秋林隱几圖》

館藏《秋林隱几圖》

秋林隱几圖

【泰興】沈佳惠

清末民國初年,泰興名士葛醒樓先生以其國會議員的身份,和在律師界的社會威望,結交了不少知名的文人雅士,獲得了大量珍貴的墨寶。儘管時事變遷,這批字畫幾經輾轉,流失、破壞、燒毀了不少,但最終仍幸運地保存了一些價值極高的名人字畫。這是葛醒樓先生為家鄉泰興文化作的一大貢獻。其中有一幅畫是被梁啟超評為「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被吳昌碩題為「朽者不朽」的陳師曾的畫作。

這幅題為《秋林隱几圖》的畫作,雖無明確作畫緣由和時間,但從右上方款識「秋林隱几圖。仿趙松雪,醒樓先生正。衡恪」,鈐印「豫章陳氏」,足以獲取大量信息。畫作的時節、內容、畫法、受畫者、作者及其出生地等等,引導著欣賞者細細品味。一個「秋」字統領全局。深秋,天上一抹淡淡的霞光,讓大地萬物披上了一層霞衣。一河兩岸,隔岸相望。遠處不是崇山峻岭,只是山丘和緩坡,連綿不絕,直至天際,寥寥幾筆勾勒渲染而出;近處巨石、樹木和茅舍相互掩映,錯落有致,點葉富於變化,造型簡潔、古樸,墨色濃淡相宜,勾、皴、擦、染、點等技法,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正如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評價陳師曾,「他不同流俗,畫吾自吾」,稱他是「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先行者」。而款識中「仿趙松雪」中的「仿」字,豈不與此矛盾?其實不然。趙松雪,即元代書畫詩文大家趙孟頫。陳師曾的《秋林隱几圖》自題「仿」趙孟頫,並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趙孟頫的某個作品,而是吸取趙孟頫的「古意論」,即「作畫貴存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意為取高古的美學意蘊,要有創意和思想情感的表現,而不是簡單的復古、仿古,而是托古改制,借古開今,實質是一種旗幟鮮明的立意革新。

在民初「美術革命」的論爭中,「四王」的山水畫成為首當其衝的革命對象。陳師曾對此並不是全盤否定,而是持辯證看法,適當吸取。當然,陳師曾創作的山水畫主體面貌與「四王」已相去甚遠。從《秋林隱几圖》的構圖、筆墨語言中可窺,布局和用筆隨意疏放,不刻意追求章法技巧,渾然天成,但又不失中國畫的筆墨功力。畫作重勾勒,求筆力,皴擦中見筆,筆筆相生,或勾後便染顯丹青,或拖泥帶水見墨華。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傳承金石寫意之風,又巧妙融會西法,不斷拓展藝術題材與語言方式。陳師曾山水畫在承襲明代沈周、清代石濤技法的基礎之上,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新風」與「舊貌」並存,「借古」與「融西」不悖,表現出一代大家的藝術形式。

造就陳師曾的是深厚的家學淵源和豐富的人生閱歷。陳師曾,名衡恪,字師曾,號朽者、朽道人,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1876年出生於湖南鳳凰,祖籍江西義寧。其出身晚清名門,家學淵源深厚,其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陳師曾與其祖父、父親和六弟陳寅恪,被當今文史學界習稱「陳門四傑」。因親歷了湖南維新變法之興衰,故矢志於學問之道。自此,接受新學,留學日本,與魯迅、李叔同等結為文藝摯友。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南通與長沙,並全心致力於詩書畫印的深研,求教於海上巨擘吳昌碩。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居京十年間,在多所高校任教,參與多個畫會活動,發現並推廣白石老人。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一生勤於著述、創作與講演,留下數千件藝術作品。流傳於世的畫學精義有《中國繪畫史》《陳師曾先生遺墨》《陳師曾先生遺詩》《染倉室印存》《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1923年病逝於南京。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師曾是齊白石的老師,發現並提攜齊白石是陳師曾對現代繪畫史的一大功績。1917年,年近六旬的齊白石由湖南湘潭來北京,因畫風冷逸不為北京畫壇所接受。齊白石曾帶著作品去請教陳師曾,陳師曾對齊白石的畫有褒有貶,並作《題齊瀕生畫冊》詩一首,「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齊白石聽從陳師曾的勸告,棄八大一派冷逸畫風,轉學「揚州八怪」、吳昌碩一派,並自創紅花墨葉一格,最終成為一代藝術宗師。而陳師曾,這位既有藝術天賦,又滿腹經綸的曠世奇才英年早逝,不為一般世人所知,名氣不如自己的學生,甚至還不如其胞弟陳寅恪。但他的精神長存,藝術常青。

泰興博物館現藏陳師曾山水畫和篆書對聯各一件,八開蔬果冊頁一本,皆保存完好。《秋林隱几圖》為國家三級文物,現與篆書對聯並列懸掛於博物館字畫廳,靜靜展示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常引得觀者嘖嘖稱讚。

館 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州晚報 的精彩文章:

記憶中的小年味
妙持、覺道:兩尼遠來行孝道

TAG:泰州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