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耶魯大學裡的中國元素-《走進耶魯》書評

耶魯大學裡的中國元素-《走進耶魯》書評

發表於2010年10月13日《威海日報》海岬讀書

讀書是我生命的組成部分,這本《走進耶魯》,如果不是高校的朋友介紹給我,自己沒機緣相識。

拿起來,就放不下。這蘇煒是當年大散文家秦牧的鄰家少年,文革後第一批留學人員,現就職於耶魯大學東亞系,他視角獨特、語言柔美、豐內心富,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充滿中國元素的耶魯大學。

走進耶魯,蘇煒首先介紹了一塊招牌---「雅禮協會」。 「雅禮」是「耶魯」的漢譯舊稱,取自「雅而好禮」,直譯就是「耶魯中國學社」,誕生於1902年。於是,我對這所國際知名大學眼睛一亮,原來歷史如此悠久。

耶魯校園中心斯特靈紀念圖書館的浮雕門楣上,刻著顏體柳格的漢字,可見這是一所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高校。

書中提到:近代史上許多重要的中國人的名字,都與耶魯有關,詹天佑,趙元任,容閎,林徽因,林太乙(林語堂的二女兒),林櫻(林徽因的侄女)等等。林櫻畢業於耶魯,並成為美國首都華盛頓越戰紀念碑的設計者,耶魯為表彰她,請她在耶魯校園內留下了永久性紀念設計作品----女人桌,它以一個橢圓形的永遠向外涌流清水的平面,一環一環刻上了耶魯在美國私校歷史上「破天荒」地錄取女性的人數紀錄,突出了女性主義,而水又是中國文化中用來形容女性包容、優雅等高貴品格的最好表現形式,還有「上善若水」的儒家內涵。

我讀到這裡時,已是半夜,合上書,仍然在黑暗中興奮!原來,耶魯大學是這樣傳承中國文化的!我記得林太乙18歲高中畢業後,就被耶魯大學聘請為中文教師,這是中國文化大師的親傳弟子,那是1944年。如果說林太乙進入耶魯有林語堂先生的名氣原因,她從1965年開始至1987年,任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共23年,足以說明這林家次女的中文造詣!可見耶魯選中文教師絕非簡單。

中國文化像一條大河,由許許多多的小溪流組成,耶魯的這一支,通過蘇煒先生的描述,我們可以略見一斑。

蘇煒在書中經常提及一個人:90高齡的張充和先生,已故耶魯東亞系名教授傅漢斯的夫人,沈從文太太張兆和的妹妹,曾任耶魯書畫院書法和崑曲教授,此人集聰慧、秀美、才識於一身,她在書法、崑曲、詩詞方面的造詣,和張愛玲、冰心、宋美齡並稱「民國四才女」,這簡直是活化石級的人物!先生年過九旬依舊耳聰目明,端莊俊秀,和蘇煒在明窗下、書案邊低低地講巴金、談張大千,雨後給蘇煒掐一把來自中山陵的香椿樹苗如今已在耶魯長成高大香椿樹上的嫩芽,《香椿》一文,闡明了耶魯中國文化被老中青三代中國學者把中國文化從教學,傳承到了生活,並將繼續傳承下去。

這是蘇煒另外一部書《天涯晚笛》,專門寫張充和的。

我跟著蘇煒先生走馬觀花地看了一眼耶魯後,來到了蘇煒的音樂世界。在《芳草天涯》輯中,有一篇《舊遊時節好花天》---愛樂瑣憶。蘇煒在歐洲留學回國時,在北京音樂發燒友間,引起了持久的驚詫和震動:竟然動用海運集裝箱,帶了兩三千張密紋膠木唱片回國,再勞師動眾地把如山如海的唱片從廣州運進北京。音樂是世俗生活和靈性生活的橋樑通道,蘇煒先生在金陵訪古琴,並獲贈「霜鍾」,古琴把作者的心靈再次帶向空濛的馨香。回到耶魯,蘇先生把古琴給張充和先生看,先生拿出當年古琴宗師送給她的結婚禮物—「寒泉」古琴,蘇煒先生「那晚夜半,釋卷臨窗,見滿天星斗,密似繁丹,沸沸然自天海四方湧來。」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古琴確是中國獨有。熱愛音樂的人,心中充滿愛!

書中提到,2007年是耶魯的中國年,三百年來,第一篇本科生以中文寫畢業論文,在2007年的畢業典禮上,用英文和中文在全校朗誦百年畢業頌詩「常青頌」:大門緩緩敞開,時光悠悠流逝/學子彼此的笑語歡聲、/即成往事

……

我們是這裡的青草,這裡的高塔/是悠揚、驕傲的歌聲里/沉默前行的步伐。

在美文中,我合上了《走進耶魯》,耶魯從此走進了我的心間,伴隨著我們悠久古老的中華文明。

作者和充和老人合影。

張沖和是沈從文的小姨子。

沈從文與眾不同的「墓碑」,自己小姨子題寫的字,可在一塊石頭上。最後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從文讓人」,神來之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任繼森文集 的精彩文章:

我的陪讀時光

TAG:任繼森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