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晚期肺癌,一場贏不了的賭局
作者的話:
這是第三次更新。
記錄得越多,我最初的焦慮、恐慌、抑鬱,慢慢淡化。
也因為要記錄,那些碎片化、一閃而過的美好,被不斷放大。
這恰恰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總需要有些事提醒我們,珍惜當下。
相關閱讀
來源丨醫學界
2018年3月9日
贏不了的賭局
我媽終於出院。
老太太一回到家,就各種行使主權。這裡摸兩把床單被罩,「厚被子要換掉啦」;那裡擺一擺碗筷,「這樣拿起來才方便」;操起晾衣桿收衣服;一邊咳嗽一邊問,誰去接孩子、晚上吃什麼、油煙機和煤氣灶要換新伐,保潔阿姨什麼時候來……
心情很重要,適當勞作有益健康……我媽是病人我媽是病人我媽是病人……我默念2分鐘,還是急了:「媽,來坐,咱們討論一下,家務活怎麼個分工?」
半個多月來,只有我娃咋咋呼呼的屋子,多了老太太重手重腳推門抬物的乒乒乓乓。多了娃和老太太互頂「我揍你啦!」、「外婆打人是不對的!」多了老太太責備我「又給孩子看電視!才關掉的!」多了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我這一生病,你們沒法出國。你難受伐?」我媽在屋子裡邊轉圈,邊叨叨。
「你哪裡像個病人哦!」
「其實,就像現在這樣挺好。除了咳嗽,感覺沒啥呀!」我媽拍拍胸脯,扭扭腰。
我們都被這一時的「靜好、安穩」誆進去了。我甚至懷疑,有一個和我媽同名同姓同齡的阿姨,才真病了。
傍晚,A醫院老師轉來病理結果:突變基因檢測,皆為陰性。
這意味著,能定向殺滅癌細胞、延長生存期的靶向葯,我媽用不上。
女性、不抽煙、腺癌——這類肺癌患者的基因突變率,達百分之六七十,是臨床公認的最可能吃上靶向葯的人群。我媽每一條特徵都對上,偏是那百分之二三十。
我還沒緩過勁兒,又一個消息進來。我抱以厚望的免疫抑製劑抗體,出結果了。陰性。臨床試驗葯也用不上。
我這種運氣,去買彩票能中千八百吧。
我告訴媽媽,今兒一身土,要洗澡,得多洗會兒。伴著嘩嘩水聲,我哼唱「秋意濃,離人心上秋意濃……啊啊啊啊啊啊啊,不怕相思苦……」
吼一吼,釋放了。
我突如其來一個念頭:強上靶向或免疫治療,賭一把嘛!據說,因為檢測方法不同,有些人檢測不出陽性,但用藥有驚喜。
「有效率低,風險很大。我不推薦。」醫生朋友勸我。
做醫療碼字工多年,我的很多文章出現過**%的發病率、**%的有效率。
只有自己成為患者或患者家屬,才會明白,這些數字都是bullshit。
我不敢拿我媽的命,去押寶極小概率的奇蹟。更無法回答媽媽、愛人、親戚所問「如果我們選**治療,時間還有多久?」
放大到人群,「枚舉法」的奇蹟永遠都在。我告訴每一個善意安慰的朋友,「和我一起祈禱!讓奇蹟發生!」
但縮小到個人,這就是在和疾病開賭。疾病是莊家。人的贏面太小。
「做醫生久了,我特別相信世上有神明。」有友如是說。
完全不懂醫的愛人,聽我顛三倒四地分析。理工思維、相信數據的他,支持保險係數最高、使用時間最長的治療方案。「不做無謂嘗試。我們經不起冒險。」
勤勞的小蜜蜂我媽
2018年3月12日
如果重來一次
「你的治療主線不明確。」某個深夜,友人剖析我們的就診經歷,如此評論。
我想反駁兩句。然,大腦CPU一轉,我回道:「你說得對。」
因為醫生的治療建議有差別→我總想著多看看多問問→掌握信息和選擇多了,顧慮也多→或許會有更好的意見?我再對比一下……
我的猶豫波及我媽。老太太在第N次聽到我吐槽治療標準時,一嘆氣,趴餐桌上,「哎喲,你煩死了。」
晚上睡不著時,我會琢磨:如果重新規劃就醫路徑,我能不能做得更好?
比如,在得知「肺癌待查」時,我就帶著我媽,去本市腫瘤專科醫院 or 擁有一線呼吸內科的綜合醫院。因為那裡接診量大,學術聲譽好,有肺癌多學科團隊(病人能獲得多種資源),臨床研究多(有更多備選方案),綜合性價高。
比如,在活檢前,我該求醫生「多弄點標本吧」。然後,對病理標本,進行全範圍基因檢測。因為這能一次性給我們最多提示,「用哪些方法能續命」。這也能避免後續想重檢但樣本不夠,補充採樣但老人受苦等。
比如,我該等到病理和基因檢測結果全在手,才考慮諮詢醫生,請其「有的放矢」指導。因為,一個新的檢查結果出現,可能意味著一個選擇被斃掉。心情始終落落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
比如,我會找兩三家專科或第一梯隊的綜合醫院,苦等死守著最對症醫生、徵求診療意見。拿著這些方案,自己先研讀、學習、理清思路,再和老人分析。因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傳遞碎片信息,給我媽希望,又殘忍奪取。
比如,我選擇醫生,該沖著咱倆溝通很順暢、交流無壓力、解釋很清晰、態度較開放,以及治療方案對我媽、我們全家的性價比最高。一旦選定,我們就跟著你,一直治下去。因為一旦治療啟動,幾乎沒有轉院、換方案的可能——目前看,我們家選主治醫師的結果,很正確。多虧老太太英明。
以上皆是我腦洞出來的。肯定不適合絕大多數人。因為它基於一個前提:我家能扛住一定程度的經濟打擊。經此一病,我們的生活,孩子的教育,未來的規劃,不會「一夜回到十年前」。
「不惜一切代價,儘力救治」,一直有正反觀點。相關故事出現在媒體上,總會引起熱烈討論。
不治是心裡的債,治了是經濟的債。
抱抱每個重疾病友和家屬們。在人間,誰活得不像是一場競技。在人間,誰活得不像是一場煉獄。
所以,要學會放過自己。
埋頭不理我的我媽
2018年3月16日
打岔:病友們的三四事
和我媽一起打怪,收割病友們一茬又一茬。
看多病友和家屬們的治療日常,我有一種忍不住寫點啥的衝動。
為保(bu)隱(ai)私(zou),關鍵信息匿了。
1.辣腌油糖都不忌的支氣管擴張
病友A不到40歲。哮喘、肺炎、支氣管擴張。
A咳起來,讓人小腿肌一哆嗦,有種衝動:跑,趕緊跑。
簡單記錄其一日飲食:早飯,糯米團。午飯,開封菜的奧爾良雞翅。下午茶,肉乾、魷魚絲。日常飲料,橙汁、可口可樂,還要帶冰的。
「來,吃一口,吃飽才有力氣。」A媽遞上糯米團。A咬一口。A媽動作流暢地,把剩下的塞進嘴裡。
2.被遺忘的肺結節
增強CT顯示,B的肺部有腫塊、邊緣不清。
「幾年前,我就查出肺結節,一直沒管它。我很害怕,我受不了的呀!」B以此為據,拒絕PET-CT、活檢等進一步檢查。
次日,B要求出院回家。
3.從未露面的兒子
C的老伴兒每天來送飯、看護。C每每見到,都是一通吐槽:「你怎麼又來了?小孩誰帶?家裡誰打掃?」
而其30多歲的獨生子,只出現在言談間。
「生兒子有何用!媽媽生病,一天也不來!」「我兒子工作忙,住得遠,過來一次也挺麻煩!」「兒子,媽媽明天出院,你晚上想吃啥?」
#我把一生的愛都給了你,而你卻堅持要離去#
4.樓道不是病房的抽煙者
醫院禁煙,天經地義。
那麼,站在病房電梯井,打開窗戶,探出頭,嘴和煙暴露在屋檐外,算不算院內抽煙?
5.一日兩萬步的骨轉移患者
兩年前,D因前列腺癌,做了去勢手術。後被發現骨轉移。
醫生勸告之,要穿軟鞋、慢慢走,適當鍛煉,防止摔倒。
然,D堅持穿硬鞋,每日快走1.5萬—2萬步。「原先要走3萬步呢。」
又後,D骨折住院。再出院時,TA站不起來了。
6.吃肉會死的胃癌
E有胃癌,被親朋好友指導禁食治病,包括:牛羊肉、牛奶、海鮮、雞蛋、貝殼、豬肉、雞肉、韭菜、菠菜、菌類、姜、米飯(你沒看錯)……
於是,E從一個無肉不歡者,變成吃什麼都掂量一下,只吃部分蔬菜和土豆的純素食者。
半年不到,E營養不良了。


※胰腺癌有哪些早期癥狀?一文讀懂「癌王」早期信號和診斷
※有了它,主任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TAG:醫學界腫瘤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