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以說出來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

可以說出來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

兩個人相愛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是不可說的狀態。

如果一個男孩喜歡一個女孩是因為她長得漂亮,必然走不了多遠,因為容顏總有一天會改變;如果一個女孩喜歡一個男孩是因為他很上進,也同樣不可持久,因為她只是看見了他當下的一個狀態,而沒有一個人的狀態是永恆不變的。

不僅如此,但凡愛一個人能說出理由的時候,這段愛情都是不真實的。因為任何理由都是過去的一種總結,說出來的那個理由也是基於當下的時間所說的,不管是什麼。

時間在變,世界在變,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那麼,豈不是所有愛情都是不可靠的?不,真正的愛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就是那種「說不出你哪裡好,就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感覺。

一旦這個感覺可以說得出來,那就有了標準,但凡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會動搖這份愛情,因為你把愛情量化了,績效化了。

這就像你開公司定一個績效標準,希望員工一輩子都能被這個績效所激勵,那是絕不可能的,且不說通貨膨脹的因素,員工的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昨天再好的激勵到了明天他都可能不屑一顧,說不定某天心情不好就會一紙辭職信扔過來。

幾百人的公司尚且要不斷調整創新,何況兩個人的愛情呢?

所以,真愛一定是不可說的,至於是什麼更深層次的因素牽連著彼此,只能說人類的探索之路還有很遠很遠。

不僅如此,世間所有的智慧都是不可說的。

曾經,我一直琢磨這一件事——這世界一定有一種學問,是冠絕於所有學問之上的,頂層的智慧。我想找到這樣的學問,就能成為頂尖的人物,也不失為一條捷徑。

為此,我還一度猶豫著是要潛心研究《論語》,還是《道德經》,或者《鬼谷子》,《傳習錄》,《孫子兵法》;又或者這些都不是,這些智慧是在西方?在古老的印度?中東?

所以,我把這些書都翻了翻,感覺都很有道理。現在想想,才知道自己的無知。

其實,能夠言說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有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典故,但是倘若真的抱著一部《論語》死啃,就是讀死書了。

這絕不是孔子當年講學的初衷所在。

之所以孔子能夠兩千多年一直被尊崇,就是因為他的《論語》之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不可說的智慧,需要後人不斷的去領悟,去開墾

後世無數人在《論語》中尋找到人生的道路,又將其領悟的智慧總結下來,星火相傳,留給後面的人繼續去開墾這片森林,直到今日,我們依舊能從其中看到另一種前人沒有看到的智慧。

因為時代在變,人心在變,人性也在變,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都不一樣,也就有了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那麼到底哪個說的才是對的呢?每一個都對,同時每一個都錯。

這不是廢話。

佛說金剛經,即非金剛經,是名金剛經。——《金剛經》

釋迦牟尼32歲悟道,說法到81歲涅槃,但他從不認為自己在說法,他更不認為悟道之路能通過言語能夠講得清楚。

因為宇宙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哪怕都知道這本《金剛經》的分量有多重,也有人嚼之無味,一無所獲,因為每個人的心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當我們知道自己開心的時候,其實開心已經過去了,所以能夠總結出來;而我們那一刻的心境是不可言語的,只有在未來的下一刻才能描述的出來,這也就是釋迦牟尼為什麼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原因。

凡是整理成文字,都是對於過去的一種智慧的表述,這是必然的。而讀者的心境,是處在下一刻,連作者自己尚不知下一刻是什麼樣的心境,何況是讀者呢?所以,任何可以言說的智慧都是暫時的,放在一個更遠的時空中,即是空,一切皆空。

同樣,任何人的成長軌跡都不一樣。

每個人都是自小學習著前人的智慧的同時,總結出自己的生存智慧,融會貫通,走出自己的路,沒有誰和誰會有一樣的路,一樣的心境。

但是,只要能通達彼岸,就是成功的路。

世無常法,能從前人的智慧中總結出來自己的智慧,就是好的智慧,而這些智慧順延到下一個人身上,就未必能取得同樣的成績。

我們吐槽著昨天的人,又豈知明天的人如何看待我們;今天你所堅信的,明天可能就會被你徹底推翻;那些你認為突破常規的非主流,可能明天就會成為時代的寵兒……

重要的不是誰的理念正確與錯誤,重要的是走出來的路是否是自己一步一步踐踏出來的,走到終點那一刻,你會明白:你絕不僅僅是依靠著那些古人的文字走到這一刻的。

世界就是一張白紙,每個人都會在上面畫出自己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親愛的,歲月不饒人,我們也不能饒了歲月
我們的胃在什麼環境下會得病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