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體會:如何學攝影?如何提升?

體會:如何學攝影?如何提升?

編者按:學習路上,幾乎所有人都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學攝影?今天,我們選用了浙江一位攝影人的文章,聽他講述學習心得。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忠民藝軒( Zhongmingart ),歡迎關注!

初學攝影,幾乎人人都要經歷迷戀器材、技術、題材的階段。器材、技術和題材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藝術修養上的不斷學習和更新。在攝影道路上前行的過程中,各種糾結、困惑、迷茫、瓶頸會接踵而來,如何將它們各個擊破,到達成功的彼岸?或許以下幾點會給你以啟發和借鑒。

一、學 史

學習藝術史、攝影史,有利於開闊眼界。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眼界的高低決定作品的水準。提高眼界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努力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如果學習淺嘗則止,不做細心深入的研究,對藝術、攝影的發展歷程和當代藝術、當代攝影的發展趨勢一知半解,視覺素養和表達能力會很欠缺,體現在創作上就是思路不明晰、定位不準確、語言不成熟、個性不明顯,沾沾自喜,停滯不前。而深入了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關注當下的藝術形態,就能知曉自己的創作在縱向歷史坐標和橫向國際視野中的位置,明確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那怎麼學史呢?多讀、多看,讀好文好書、看好圖好展。我每年都要花數千元買書,書越堆越多,不斷「蠶食」居室空間,如今客廳也成了半個書房了。讀攝影史及攝影理論、評論方面的圖書時要注意,書上的插圖數量有限,對你深入了解那些攝影名家名作的傳承、樣式、風格、流派等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要把一本「攝影史」擴展成幾本甚至幾十本書來看,廣泛收集相關的圖文和書籍。我稱其為「擴展性閱讀」。網路是可供充分利用的寶貴資源,關於攝影史的系列視頻和文章不少,如BBC《攝影演義》系列視頻六集,美國喬治?伊士曼博物館《攝影術的起源》系列視頻十二集,趙剛《世界主要攝影美學發展脈絡》系列文章,色影無忌《回看經典》系列文章等。

攝影很大,有無限的可能性;攝影也很小,它只是社會文化發展在視覺領域的一個局部投射而已。攝影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更新。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和藝術史都是相通的,彼此折射。不了解藝術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理解藝術及藝術作品。

二、多 看

多看好照片,讓好照片塞滿腦袋,把不好的照片趕出去。

這還是提高眼界的問題。那怎麼看呢?還是讀好文好書、看好圖好展!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書,有報刊、雜誌、圖書、畫冊、攝影書等。報刊的圖片質量差了點,讀報主要是為了解資訊,而不是為了看圖。雜誌的圖片質量較好。不同雜誌的定位、主題、內容、結構有所不同。比如同屬中國攝協旗下刊物,《大眾攝影》面向廣大影友,關於器材和技術的內容會多一些,圖文淺顯易懂;《中國攝影》則更講究學術性和專業性,每期有學術專題、名家訪談、組圖選刊等。攝影類圖書有攝影史、理論、評論、訪談、個人畫冊、獨立出版的攝影書、作者親手製作的手工書等。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擅長的攝影門類來選擇圖書,並可適當擴展閱讀範圍。國外原版畫冊質高價也高,如經濟條件允許,可多收藏。

展覽種類繁多,有攝影節、博覽會、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畫廊的展覽,有個展、聯展,有宣傳展、主題展、收藏展、展銷展,有官方展、民間展,等等。內容、品質各異,要注意選擇觀看。關於如何看展,將專文闡述。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網路資源要好好利用。如今網上什麼東西都能輕鬆搜索到,平時在學習中需要了解某位攝影家的更多作品,可以隨時搜索。但網路圖片大多像素不高,像質不佳,細節丟失,不能代替圖書,特別是高質量畫冊的閱讀,以及展覽的觀看。可以選擇國內外的美術館、博物館、圖片社、畫廊、藝術中心等機構的官網瀏覽名家作品,圖片質量更有保證。

可看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需要有所選擇,主要選自己喜歡的、需要的,當然也不能太狹窄。

三、培 訓

韓愈《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欲解惑、精業、悟道,非接受培訓不可。

自1994年念大學時選修了為期一個學期的攝影課後,我還參加過三個比較大的培訓班:1999年在瀋陽為期五周的視聽技術(其實就是攝影攝像)培訓班、2006年在北京為期一周的高級攝影技師培訓班、2010-2011年為期一年的麗水攝影研修班。三個培訓班的性質分別是基礎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循序漸進,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很早就萌生過脫產到高校系統學習攝影的想法,但對上班族來說,只能是夢想而已。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正當本人從事攝影遇到瓶頸,感到困惑之時,有幸成為40名學員之一,參加了麗水市委宣傳部舉辦的攝影研修班。授課教師是國內22位攝影界專家,他們中有攝影家、理論家、評論家、策展人、報刊總編、圖片總監、圖片編輯、攝影記者、大學教授等,幾乎涵蓋了攝影界各個領域的代表性人物。機會難得,我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課前,查找老師所講課題的相關文章、書籍預習;課時,認真聽講,細心記筆記;課餘,虛心向老師求教,指導自己的專題拍攝;課後,及時複習,查閱相關圖文資料、書籍等,並整理學習筆記(近18萬字)。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實踐,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我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我在學習總結上曾寫道:「攝影研修班對我今後攝影之路的影響,將是長期的、深遠的、全方位的。」現在看來,確實如此。那是我攝影創作的一個重要轉折點——2011年下半年開始,我的創作走上了新的征途!

工作坊是集中較短的時間(一般一周以內),精選優秀學員(一般為十幾名),通過導師與學員之間的觀點碰撞、互動交流以及一對一的輔導,解決學員思維理念上的困惑和迷茫,尋求創作突破關口的教學方式。由於其高強度的理論輔導和實戰訓練,被稱為「頭腦風暴」、「魔鬼訓練營」。作為藝術教育形式的工作坊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包豪斯建築與設計學校,其「Learing by Doing(做中學)」的教學理念與攝影的實踐性特點一拍即合,後被廣泛運用於攝影教育。國內的工作坊則出現得較晚,2011年以後才成規模地運用於攝影教育。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自2012年以來,浙江攝協已舉辦了十幾期攝影工作坊。近幾年省內各市、縣也行動起來,紛紛邀請專家開設工作坊。工作坊大多是可以旁聽的。除了正式參加的「2012銳意先鋒杭州攝影工作坊」、「2016浙江攝影工作坊」外,我還旁聽了浙江攝協舉辦的多數工作坊。工作坊可以說是攝影培訓中的「專業班」,其對攝影師個人的思維突破、理念更新、個性弘揚、風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旁聽者也能從他人作品的創作和點評中收穫不少。我近幾年的創作轉變與工作坊的教學不無關係。當然,工作坊不能在短期內解決學員所有的問題,也無法代替日常的系統學習。我每年還會參加浙江攝協舉辦的中青年攝影人才研修班。作為浙江攝影人中的一員,我真是幸運啊!

四、博 采

書法、美術、文學、影視以及當代藝術中吸收營養。

鄭忠民 《鄉村空間》系列

我工作、生活於浙西南小鎮,難得去城市。有機會進城,都要預先搜索哪裡有好展覽,抽空去看看。看的展覽比較雜,書法、篆刻、繪畫、雕塑、工藝、設計、新媒體等,只要覺得有意思,都會去看。曾學過書法和繪畫,後來放下了,今後也許不會再去搞美術,但美術的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和動向能給我們以啟示和靈感。很多人都喜歡看影視,往往僅注意故事情節和視聽效果,而很少去關注影視的主題表現、拍攝手法、風格創新之類的東西。

在了解、學習其他藝術門類的時候,可以接觸得廣一些。比如搞紀實的,除了看紀錄片外,還可以看一些劇情片。再比如拍風光的,不一定就要看風景畫,也可以看一些其他的東西。不要寄希望於馬上產生效果,多看些東西總是沒有壞處的。綜合素養提高了,水到渠成,對攝影創作大有好處。搞美術、設計的人轉行搞攝影,往往上手很快,在短期內就能取得較好的成績,就是這個道理。

當代藝術是跟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息息相關的,藝術家要表現他們對這些變化的感知、思考、懷疑、批判。至於用什麼方式,是用美術還是用攝影,是用裝置還是用行為,都可以。如此說來,攝影或者說影像,僅僅是藝術家表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和手段。從當代藝術或者從社會文化的高度來認識攝影,會給你不一樣的視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一起學攝影 的精彩文章:

如何用攝影來表現生與死?這個攝影師20年拍攝了自己一家的生活故事
有一張照片,請你一起來解讀

TAG:我們一起學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