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莊子的生死觀 鼓盆而歌

莊子的生死觀 鼓盆而歌

鼓盆而歌表達對生死的態度

3月14日知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離世,他走不動,卻到達宇宙;說不出,卻道盡世間。逝者如斯面對生死,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識,今天老雷談談莊子的生死觀。

【成語出處】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妻子死了,莊子失去了相依為命的伴侶。他讓內心的悲痛化為對生死的達觀和對世俗禮制的蔑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氣形變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學術對手,悲從中來,在寫《天下》篇的時候,傷心往事,長想惠施,不知不覺為他寫了五百餘言,作為最好的紀念。

梓慶死了,也只是大哭三聲。再後來,莊子覺得自己真的要與造物者相遊了,他的心情很平靜。

弟子們想厚葬老師,莊子倒覺得難過了。弟子們在這關鍵時刻並沒有勘破生死關。於是他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為珍珠,天地用萬物來為我送行,我的葬物還不齊備嗎?" 弟子們不覺垂淚,說:「我們怕烏鴉和老鷹吃老師您的遺體。"莊子笑道:"天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地上也有螻蟻來吃啊,要是奪了前者的食物給後者享用,不是太偏頗了嗎?"

莊子終於悠然而去,很有詩意。 他不敬畏死,但沒有隨便活, 一生是那樣的可貴。 他超越了死亡, 忘卻生命,精神是那樣的愉快

【莊子生死觀】

在莊子的哲理中,生與死同為自然現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般;人「生」的從無到有,人「死」的從有到無,也都是自然的變化。就此而言,站在宏觀的宇宙變化理路看來,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否則就是不知命。

莊子對生和死有很深透的見解,他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餓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人之生,也就伴隨著死,一個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宇宙間只不過是一口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但聚與散,只是現象,氣的本體則沒有所謂的聚散,無聚散之氣,是生命的本原,從現象看來,有生滅之相,但滅而不滅,所以說「死也生之始」。

莊子認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轉化為死,死也要轉化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義,死也有死得價值,那麼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就應該是坦然地面對它,安然地順從它。在莊子看來,生是時機,死是順化,人只有能夠坦然地隨順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總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問題在於我們對生死的態度如何。一般人都認為"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為免除人生憂患,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能夠順天安命,自無憂患之足慮。然後肯定生之價值,過著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圓滿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價值。

莊子主張修養的最高目標為遠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因而能夠泯合天人,冥絕生死,而至於"心齋"、"坐忘"的勝境,此時一切外在生死成毀的變化,都不能擾亂他內心的寧靜。故能齊萬物、外生死。此為內聖之道修養的極致,雖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嚮往之。

莊子的人生是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詳的,他一再提及"形如枯槁,心如死灰"視生若死,視死如生。變化是必然的,死亡只是人生戲劇中的最後一幕。那是從某一種存在轉化為另一種存在,來自無,復歸於無,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傳統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