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同性戀基因」到底存不存在|大象公會

「同性戀基因」到底存不存在|大象公會

同性戀有一定的生理基礎,但目前尚未發現能決定人類性取向的基因,根據現有的研究,它更有可能是先天後天共同決定的。




文|張蔓生




得益於同性戀平權運動,「同性戀者的性取向由基因決定」這一觀念正在被廣泛接受,Google 搜索「同性戀基因」可以獲得 91 萬個結果。例如《新京報》一篇有關「同性戀小伙法庭抗議求職歧視」的新聞中,當事人就說到:「我以前參加過同性戀維權的組織,是維權比較積極的人之一。我覺得同性戀是基因決定的,如果人人都不站起來,不敢公開身份,活得很壓抑。」




在紙質媒體資料庫中,可以搜索到上百篇相關報道,從全盤認同到全盤否認,態度各異。





有關「同性戀基因」的一些網路文章




真的存在同性戀基因嗎?




動物確實有同性戀基因



有些動物確實能夠「多一個基因變直,少一個基因變彎」,比如我們熟悉的實驗動物——果蠅和小鼠。




2011 年,中國科學家劉琰等人在小鼠身上找到了一個基因。這個基因負責產生一種叫「五羥色胺」的腦內化學物質。




之前,研究者們已經知道,雄性小鼠體內的五羥色胺如果過多,就會導致小鼠出現「陽痿」的癥狀;如果過少,則會讓它由「直」變「彎」。於是,他們做了實驗:通過技術手段,將一些小鼠的這個基因敲除,再把它們放進「有男有女」的籠子自由挑選伴侶。




沒了這個基因的雄性小鼠更傾向於選一個「男伴」,跟反應冷淡的其他雄性「耳鬢廝磨」。科學家又把五羥色胺注射到這些小鼠的體內,它們立刻就「由彎變直」,尋找異性去了。



在此之前,不少動物的不少性取向決定基因已經被證實了。比如,早在 1963 年,科學家就找到了果蠅的「無果」(Fruitless)基因,這個基因的不同變異可以導致雄性果蠅不同的取向變化,從變成雙性戀,到徹底失去「性趣」。





「無果」基因不僅可以控制性取向,還能控制雄果蠅求偶儀式中幾乎所有的步驟,圖為一隻未經改變基因的果蠅以某個頻率振動翅膀向雌性果蠅求偶




這樣的發現已經有了很多。小鼠的某些嗅覺基因失靈,會導致它們難以辨別對方的性別,進而變得性冷淡。雌性小鼠缺失某個基因,會變成「拉拉」。



目前,依然有不少一流的科學家在動物身上探求基因對性取向的影響,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饒毅教授。即使在「動物」內部,性取向的問題也是千人千面。在果蠅、牛羊、天鵝、寬吻海豚,以及在基因上與人只有 1% 左右區別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種群種,都發現了多樣的性取向。它們的具體情況和「背後原理」各不相同。





▍兩隻雄性綠頭鴨




雖說「人不過也是一種動物」,但在動物身上的結論很難直接推廣到人身上。科學家總不能直接把人的某個基因敲除,看看這樣的人是什麼性取向。想知道人有沒有「同性戀基因」,只有一個辦法:硬找。




不靠譜的 Gay 基因



1993 年,第一個聲稱發現人身上存在「男同基因」(Gay Gene)的科學家出現了。這個人叫迪恩·漢默(Dean Hamer)。他立志要測測看,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男同基因」。




▍年輕時的

迪恩·漢默




當時,基因測序技術還遠遠沒有現在發達。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當時正在艱難地進行中。這個計劃僅僅為了測一個人的全基因組,就投資 30 億美元,跟 1999 年整個 NBA 賺錢的總數差不多。




當年巨額投資的事情,在 2017 年的今天,成本只需要 5000 人民幣左右。今天我們做這項研究,可能會找一批同性戀者,把基因測一遍,再跟異性戀者比對,看看什麼地方有集中的差別。但當時,這個方法是不能實現的。




所以怎麼通過土辦法「找」同性戀基因呢?



漢默先找了 114 個有「男同志」的家庭,經過分析,發現這些「男同志」母系家族的男性親屬——舅舅和外甥——也是同性戀的概率更高,而父系家族的男性親屬——爸爸、叔叔和兒子——也是同性戀的概率並不高。




也就是說,「男同基因」應該來自只有母系能傳給這些男人的東西:X 染色體。




這下,工作量就大大縮小了,因為研究範圍從人的「46 條」,變成了 X 染色體單獨「1 條」。漢默又從這些人中找出 40 組「男同志」的血親兄弟,對他們的 X 染色體進行連鎖標記分析,通過一些規律,還真就找到了一個疑似「男同基因」:Xq28。





▍位於 X 染色體一端的 Xq28




漢默找到「男同基因」的消息刊登在頂級期刊《科學》上,質疑的聲音鋪天蓋地。




很多科學家批評漢默「先打槍,後畫靶子」,先認定了存在一個「男同基因」,然後在男同性戀者身上不斷縮小範圍,最終指著一個基因說:就是它。但它究竟發揮什麼作用,是真的能讓人「變彎」,還是僅僅是巧合?漢默的研究無法給出答案。




要知道,人類對自己的基因了解得還相當少,甚至在很長時間內連自己究竟有多少個基因都沒搞清楚。2001 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找出了大概 4 萬個基因。後來,人們發現當初認定的許多「基因」不是真基因。現在公認的人類基因有 2 萬多個,其中的一半左右功能是未知的。誰又能說 Xq28 就是唯一的「男同基因」呢?





▍人類基因組的印刷物,展出於

英國惠康收藏博物館




科學的好處在於能證實或者證偽。10 年之後,漢默的團隊用新技術重做了這個實驗。又過了將近 10 年,另一個團隊找到 409 組「男同志」血親兄弟,在基因組範圍上重複了這個研究。




經過幾輪的重複驗證,這個 Xq28 基因的作用慢慢清晰起來:它確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但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409 組同志兄弟」研究發現,不止是Xq28,還有許多其他的片段呈現出和Xq28類似的規律。只不過它們藏在另一條染色體上,沒辦法通過「爸爸和舅舅對比」的方法確定下來,因此一直默默無聞。




這些基因是如何影響性取向的?它們內部、它們和環境又是如何共同作用的?這些都還需要研究。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它們都不能精確地預測人的性取向。




目前,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像果蠅、小鼠那樣,能直接決定人「直彎」的基因。




誰在鼓吹 Gay 基因



從上世紀 90 年代起,關注性取向平權運動的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生物學上尋找「同性戀基因」的嘗試。如果能找到同性戀基因,就意味著同性戀像單眼皮、卷頭髮一樣正常,反對的觀點將銷聲匿跡,平權也就一路暢通。




不得不說,科學和媒體界對「同性戀基因」的關注,一向存在嚴重的「性別差異」:大量的新聞、研究論文(包括對動物的研究)和通俗科學文章關注「男同基因」,卻很少關注「女同基因」。在谷歌搜索趨勢中,關鍵詞 lesbian gene 搜索量在十年之內幾乎為零。在谷歌學術引擎中,「男同基因」可以搜到 27 萬個論文結果,「女同基因」只能搜到 2 萬個結果。





▍谷歌搜索趨勢關鍵詞 gay genelesbian gene 熱度對比




更何況,人的性取向並非只有「同」和「異」兩種,不同的分類體系都算上,還有雙性戀、無性戀、跨性別同、跨性別異、泛性戀、泛愛戀……當今性取向與基因的研究多局限於「同異之別」,對男同性戀的研究尤其多。那麼,剩下這十多種怎麼解釋?




即使有這樣或那樣的邏輯問題,二十多年來,人們依然對「同性戀基因」津津樂道。有時候,公眾對科技的理解也會鬧歷史烏龍。




根據谷歌搜索趨勢的統計,2004 年至今,The Gay Gene(男同基因,特指)這個關鍵詞保持著一定的搜索數量和新聞數量,在 2004 年達到高峰——其中的原因之一非常奇葩:當年,史上第一個男同性戀者被按立為主教。這個人叫 Gene Robinson,名字恰好和「基因」(Gene)一樣,引發了廣大吃瓜群眾的好奇。




同性戀主教的新聞爆出後,關鍵詞 Is there a gay gene(有沒有男同基因)的谷歌搜索也達到了頂峰。漢默的論文被媒體和公眾重新發現了。





美國同性戀主教 Gene Robinson




從 2004 年開始,眾多西方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BBC、波士頓環球報,甚至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翻出了科學界眾多對「男同基因」的討論,包括一些反對和證偽的研究。




在 2004 年後半年,另一項研究石破天驚:有研究者發現,同性戀男子的母系女性親屬,主要是母親和姨媽,生育能力更強。論文本身的確討論了以往對於「男同基因」的正反兩面研究,並持審慎態度,認為這個發現可能部分地解釋,為什麼同性戀沒有被進化淘汰。




不過,到了媒體上,這些複雜的討論就被簡化進了「男同基因」的框架中。例如,著名的《衛報》發表了一篇科技新聞評論,題目震撼人心而又言之鑿鑿:「讓男子搞基的基因,可以使女子更能生」(Genes for Gay Men Make Women Fertile)。




一些保守的宗教勢力和反對性取向平權的力量開始跳出來「闢謠」。但隨著平權運動的高歌猛進,保守勢力很快敗下陣來。2011 年,著名歌手 Lady Gaga 推出的歌曲 Born This Way(生來如此),一舉拿下多項大獎,可以當作勝利的宣言。





▍Lady Gaga 在 2017 年超級碗中場秀演唱 Born This Way




性取向不只是先天決定



即使充分考慮基因的影響,在性取向方面,人依然是複雜的,比小鼠、果蠅和許多人的理解要複雜得多。




幾乎可以肯定,人類的性取向受到某些「生理因素」的影響,而「生理因素」包含著比基因多得多的內容。除了「男同基因」,目前有證據表明可能與性取向有關的生理因素包括腦的結構與一些部分的發育水平、胎兒期激素水平、出生後激素水平、表觀遺傳因素等等。




甚至連「你有幾個哥哥」都是顯著差異的影響因素。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就有 Blanchard 等人進行的社會統計顯示:出生順序對於男同性戀有顯著影響。男孩子每多一個親哥哥,成為同性戀的概率就要增加三分之一。當然,因為男同性戀的人群基數是 2-5%,有限個哥哥也只讓概率增加到 10% 以下,所以大多數有哥哥的男性依然是異性戀或其他取向。





▍電影《傳奇》的主角兄弟倆:哥哥是異性戀,弟弟是雙性戀




此後,十多項不同的研究和社會調查證實了這一規律。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規律,Blanchard 等人認為,男性胎兒攜帶的一種抗原,會讓母親的身體在再次孕育男性胎兒的時候產生針對性的抗體,影響親弟弟大腦的性取向調節部分。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人也是社會中的人。社會學調查顯示,早期生活經歷、教育程度、與父母的關係等等,都至少對性取向有部分影響。




為了探究後天環境與性取向的關係,社會學家做了大量的雙胞胎研究。同卵雙胞胎的基因相同,異卵雙胞胎的基因不同但成長經歷常常相似,普通的兄弟姐妹則都差別較大。




目前的雙胞胎研究的結果支持,性取向既與生理因素有關,也和後天環境有關,還與某些未知的因素有關。即使是基因相同、成長在同一家庭的同卵雙胞胎兄弟,一個是同性戀,另一個也是同性戀的頻率也只有 50% 左右。




那另外 50% 不同者,究竟為什麼不同?我們還不知道。




當然,這些都太複雜,沒有「同性戀基因」那麼簡單直接又好記。人是複雜的,但人——尤其是媒體和社運領袖,喜歡框架簡單的東西。所以最終,大家記得住的還是只有「同性戀基因」。






大象邀你看電影




可能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華語電影!《村戲》,有關改革開放前夕的撕裂與瘋狂,大象公會和你一起觀看、一起思索。我們還特別請到了導演鄭大聖先生與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先生一同,和你進行深入的映後討論。識別二維碼報名參加活動,僅限 100 個席位,手快有、手慢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雞尾酒,只在美國可能|大象公會
辭彙量是如何測出來的|真問真答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