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懷瑾老師:能做到「心平氣和地養氣」太難了!

南懷瑾老師:能做到「心平氣和地養氣」太難了!

現在有很多年紀大的朋友都會做工夫,其中有學道家的,有學佛家顯教的,也有學密宗的,各種各樣的工夫都有,真可以說是各路神仙都彙集了。不管學哪一種宗派,修養工夫沒有不鍊氣的。剛才說的佛家止觀法門,先叫我們調息,調息和修養有關,什麼叫做調息呢?我們把人的呼吸分為三種程度。

最初的叫做「風」。我們普通人呼吸往來會有細微的聲音,當然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因為外面車子來來往往的聲音太多,我們聽不見自己呼吸的聲音,這種呼吸就叫「風」。風動得越厲害,我們心裡的思想就越繁雜,越不能寧靜。當我們躺在床上失眠的時候,呼吸比較粗;越睡不著,呼吸就越粗。所以我們研究一個人,當真正睡著的時候,沒有呼吸的往來,一點呼吸都沒有,那一下的時間很短促,幾秒鐘,那時是真正的休息,真睡著了。等一下,又深深吸一口氣。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他的眼珠有些微微的轉動,腦神經又開始活動,很可能他的夢境又上演了。據科學研究,我們一般的夢最長不會超過幾秒鐘,在夢中我們覺得過了好幾天,其實只不過是幾秒鐘而已。

至於第二個程度的呼吸,就叫做「氣」,呼吸往來比較細,一點聲音都沒有,呼吸到了這個程度,還不行。最高程度的呼吸是「息」,我們平常做工夫,所以不能得定,思想不能靜下來,就是因為呼吸還沒有到達「息」的地步。所謂「息」,就是老子所謂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境界。當心境到寧靜安詳的境界,幾乎不起任何雜念,身心一片輕快、安樂時,呼吸是「綿綿若存」,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沒有,所以他說「若存」。那麼,他為什麼不說「綿綿若絕」呢?如果說「綿綿若絕」就是好像要斷了,和「綿綿若存」的觀念就兩樣。所以我們寫文章要注意,一字之差往往在觀念上就相隔千萬里了。

下面一句是「用之不勤」,所謂「用」就是作用,「勤」就是勤快。工夫修養到了「綿綿若存」的時候,就「用之不勤」,這話怎麼說呢?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不能揠苗助長,要「直養而無害」,不能用意幫忙他慢或快,必須順其自然,循序漸進,不可以想法子加工讓他快或慢。

修道的人都希望得定,真得定的話,連「息」都停止了。而一般做工夫的人不要說息停止辦不到,連到達「息」這個程度都做不到。打起坐來一呼一吸的,拉風箱似的,沒有「氣」的程度,當然更談不上「息」了。這個樣子,外氣都不能息,怎麼能達到《大學》里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呢?「靜」、「安」沒辦法做到,更進一步的「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智慧境界就更免談了。所以,既不能得定,當然也就無法生慧。

中國讀書人每每喜談「養氣」,有時還勸人「心平氣和,多養氣啊!」養氣這工夫可真難。我們試看宋末元初方回的一首詩,就知道養氣之難了。

萬事心空口亦箝 如何感事氣猶炎

落花滿硯慵磨墨 乳燕歸梁急捲簾

詩句妄希敲月賈 郡符深愧釣灘嚴

千愁萬恨都消處 笑指鄰樓一酒帘

他第一句詩說「萬事心空口亦箝」本來把萬事都看空,把世間一切都看透了,自己把嘴巴也封起來了,對人對事都不再去批評討論了。「如何感事氣猶炎」,可是碰到什麼事情,氣就來了。就像講究養氣的人打坐,原來在座上,心平氣和挺好的,可是一碰到不對勁的事情,就發怒了。

「落花滿硯慵磨墨」,這第三句有濃郁的文學意味,本來想寫寫字、作作畫的,可是一陣微風過處,落花片片,有幾瓣飄飛入窗,剛好掉落在硯池中託身。見到這硯池中落花沾墨,又是一種情思,而打消了寫字作畫的念頭,連墨也懶得去磨了。這就是受了外境的影響而移轉了自己的心意,雖然人好像懶了,但還是心動氣浮,幾片落花就影響了自己。可見這和孟子說的「持其志,無暴其氣」的七字「真言」就不相符合了。

「乳燕歸梁急捲簾」,這第四句的寫景也頗美:一雙築巢在樑上的燕子生了乳燕,初出窠巢試飛,倦了歸來時,帘子擋住了它們的歸路,自己又急忙去把帘子拉起來。雖然是一個善意的舉動,但到底還是動心了。

第五句「詩句妄希敲月賈」,這是描寫作詩的好勝之心,「好勝」也是氣動。這句詩中「敲月賈」三字是有典故的。唐代時有一個著名詩人賈島,他有一次作詩,其中有一句是「僧推月下門」,後來又想想其中「推」字不大好,而改為「敲」字,成了「僧敲月下門」。但是究竟用「推」字好,還是「敲」字好呢?決定不下,於是在走路的時候,他邊走邊反覆吟誦,不知不覺就撞了韓愈的駕。那時韓愈是大官,正騎在馬上,衛士們當然把賈島抓來。韓愈一看是個秀才,就問賈島走路為什麼莽莽撞撞的。賈島說因為我正在一心作詩,所以沒有注意到。韓愈聽到這個人會作詩,大感興趣。賈島說明內容,韓愈大為讚賞,而且主張用「敲」字。於是賈島的詩名大起,名滿長安了。後來把斟酌文字稱作「推敲」,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就知道方回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作詩時也是求好心切,望勝的心大了。

第六句「郡符深愧釣灘嚴」,這是坦率說自己養氣工夫的不行,遇事仍會動心。嚴子陵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好朋友,光武中興,劉秀當了皇帝,找嚴子陵來做官,嚴子陵不但不去,反而躲到富春江上,穿件蓑衣,戴個斗笠,在江邊釣魚。但是方回接到郡守的任命狀就高興起來,回頭一想到嚴子陵的高風,反而感到慚愧了。

我們記得公孫丑問孟子,假使在齊國當政功成名遂時動不動心,孟子說不動心。現在方回對一張任命狀都動了心,這又是說明養氣之難了。以詩論詩,這首詩第五、六兩句都不算高明,喜歡用人名來押韻,是學蘇東坡的作詩技巧。但蘇詩這種技巧,並不足以取法。

最後兩句「千愁萬恨都消處,笑指鄰樓一酒帘」,這是他的結論,最後想想,人生還是不要動氣,不必動心。不過他的不動心、不動氣,是要靠隔壁那家的酒來幫忙的,這不是要靠酒醉來自我消氣嗎?

所以我常說,中國的哲學思想很難研究,因為多半都包含在詩詞與文學作品之中。我們看方回這首題為「春半久雨走筆」的七律,句句都含著哲學思想。

事實上,唐宋以後的士大夫們講究靜坐的、學習吐納的、做鍊氣、養氣工夫的非常多,我們隨便舉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人,如唐朝白居易有首詩:

自知氣發每因情 情在何由氣得平

若問病根深與淺 此身應與病齊生

這完全是他養氣工夫的報告,他說自己明明知道氣動的時候一定是受了感情的影響,是心動而同時氣動。所以在沒有修到無心地、尚有我此心時,則必因情而動心,心動就氣動。那麼氣也就沒法養得平了。如果要問容易動氣的毛病有多大的話,老實說,當你一出生,有了這個生命時候,這個動心、動氣的毛病就有了。因此他又有一首詩說:

病來道士教調氣 老去山僧勸坐禪

孤負春風楊柳曲 去年斷酒到今年

一面在修心養氣,一面又在動心惹氣了,看來蠻好笑的。又如宋朝蘇東坡的詩:

析塵妙質本來空 更積微陽一線功

照夜一燈長耿耿 閉門千息自蒙蒙

他說這是一個物理世界,我們予以層層分析,分析到像微塵那麼微細,再去層層剖析,到最後,它裡面的中心則是空的。現代的自然科學,已經證明了蘇東坡所引用這項佛家理論的真實性。所謂原子、核子、中子等,剖析下去,最後的中心是空的。而這本來的虛空,又因「更積微陽一線功」——這又是我國傳統文化《易經》的道理。本來世界就是虛空的,只是因為一點點陽能持續回復的作用而奏功,由虛空產生了萬物萬有。認識了這一項真理,在晚上一盞孤燈之下打坐,久久都在一種濛濛的氤氳狀態之中,自由自在,舒適安詳了。本來蘇東坡對佛道兩門的學問修養都很喜歡研究,而且也有點實踐的小工夫,所以在他的這首詩里,對養氣的工夫做得好像較有進步;但是他在獄中作的詩有「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驚湯火命如雞」,不免又動心惹氣而不安了。

還有陸放翁的詞里也說:「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所謂潭是指山中小溪流經之處有一較寬闊的深水聚處,天然有調節溪流水位的作用,在溪流中稱為潭,如台灣的日月潭、碧潭、鷺鷥潭等。在河川間則名為湖。放翁在詞中說,養心養氣要養到像沒有絲毫風吹的潭水,水面上沒有一比漣漪,平靜得如同鏡子一般,這樣一坐下來,就連續數千息。一呼一吸稱為一息。平常人打起坐來,心念平靜的時候,呼吸是非常緩慢輕微的,甚至好像不在呼吸,而勉強去分辨,一息可能至少要三四秒鐘。而在這心如止水的平靜之中,一坐可以數千息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陸放翁的「一坐數千息」,是在靜坐中做數息觀的老實話。

心理專註出入息的次數,便是佛家講修養方法的專註一緣、繫心一緣,也就是與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的原則相同。我們讀了陸放翁這些詞句,便知道他晚年也講究養氣的工夫,這和他少年時代「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氣概雖然同樣是使氣任性,但此時的數息養氣當然不是少年時代壯氣凌雲一般的粗放了。如果以人生的經歷和心情來講,他寫「一坐數千息」的詞句應該在他寫下面這首《再過沈園時》之後了。

夢斷香銷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飛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吊遺蹤一泫然

如此論斷都是想之當然的事,而放翁畢生的意氣卻是至死不衰,所以才有下面這首詩表達的臨老的莊嚴壯氣。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些雖然都是文學的氣概,但文字、語言與意氣之間卻是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

從這些唐宋文學名人的作品中,可以知道養氣之難。這個養氣,也就是孟子所講的與不動心相配合的養氣,需要大勇。像文天祥這類的人才可以談得上正氣,所以這也可以說是「難言也」的原因之一。

《孟子與公孫丑》

******

讚賞

可通過識別下方二維碼轉賬支持本公眾號。

******

(僅與數席)三月成都 ? 懷師之路(第二期)——峨眉金頂拜普賢,百年誕辰念南師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氣 的精彩文章:

動態打坐養生法:重養氣融健身、修心於一體!趕快收藏並轉發
冬天養生用當歸!調血養氣,但醫生說:這2種最好一口都不要多吃

TAG:養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