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們的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

寫在前面

1.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自然、生理的原因,也是因為社會的、文化的原因。

2.在培養自然人與公民之間,過往的教育思想往往偏執一段,現實的教育則在二者之間徘徊。

3.我們的教育既把人作為個體來培養,也把人作為群體的一部分培養。在培養的邏輯順序上,先培養自然人,在培養成社會人。

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這樣說法很簡單、也通俗。我們似乎把握住了教育的根本。教育就是為了人嘛,教育就是為了培養人、發展人。

那麼什麼是「人」呢,「人」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有人可能覺得很好笑。人嘛,你我就是人,大家都是人,我們周圍全是人。

也有人會比較謹慎,會仔細思考上面的問題,會用比較審慎的態度小心的揣摩。對呀,說到底人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這樣回復持第一種態度的人。教育就是培養人的事業。既然你我都是人,那麼是不是就要將小孩子培養成為你我現在的樣子呢?既然周圍大家都是人,你是否已經想好了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你現在看到的、熟悉的人樣子呢?多少有些不情願吧。

那我們接著第二種觀點繼續往下想。我們常常說「生而為人」。我們說自己是人,很大程度上可以引用大話西遊里唐僧的那句話「人是人他媽生的」。因為生理的構造,因為我們長著這樣的腦袋和四肢,因為我們有著這樣的心肝脾肺,因為我們流著這樣的血。所以我們說自己是人。這是對的,我們的生理是我們作為人的基礎,沒有了這樣的生理基礎也就談不上人了。

但是如果僅從生理的角度來說,我們與周圍的世界,至少與動物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上一句話不好理解,我們也借用網上的一個段子來說明「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間的差別都大」。好在這些問題不用我們費神,已經有前人為我們思考過了其中馬克思的觀點最值得我們借鑒。馬克思說認識社會關係的總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人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存在。離開了社會、離開了文化也就不存在人了。

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在筆者看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自然、生理的原因,也是因為社會的、文化的原因。

既然人即作為自然的存在也作為社會的存在。那麼我們的教育也就既要培養作為自然的人,也要培養作為社會的人。我們既要尊重人作為個體自身的價值,也要發揚人作為群體共有的價值。我們既要培養自然人,也要為社會培養公民。

很多教育思想在這裡分野,它們往往偏執一端。有的認為教育就是為了公共利益服務,要從大處入手培養公民。有的過度拔高個人的自由,認為教育只要培養好個人就行。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它們看起來似乎針鋒相對,在本質上卻都是殘缺的。

還有一種錯誤經常出現在現實的教育當中,它既沒有偏執一端的勇氣,也沒有統合二者的智慧。現有的教育失敗在彷徨和徘徊於個人的教育和集體的教育之間。它既不能培養出自然人,也培養不出公民。這種教育的結果只是造就了一大批偽君子。人人都覺得自己還是不錯的,但整個社會卻差得多,遠遠沒有達到人人都還不錯時應該有的狀態。因為現在的教育訓練出太多庸俗的人來,成天裝著事實為了別人,卻處處想著自己。

我們的教育要尋求人兩種屬性的統一,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要做到極致。在邏輯順序上我們先培養出自然人,再培養出社會人。我們培養自然人就是要使得人的天賦得到啟發,要讓人的身體得到舒展,讓人的器官得到鍛煉,讓人的思維得到啟迪。我們要培養一個能自然的幸福生活的人。接著我們要培養作為公民的人。要然我們的學生既能為自己生活著,也能為他人活著。我們要磨練他們的心志,我們要教給他們道德。這個順序不能反了,一旦這個順序反了那就是教育的災難。在人的身體還沒有得到舒展的時候,在磨練人的心志,只會將人擊垮。在人的思維沒有被啟迪之前,交給他們道德,無異於教他們偷奸耍滑。

我們要培養一個人,讓他能幸福的生活。他不是一個木匠、不是一個律師、也不是一個國王。但他可以是一個木匠、也可以是一個律師、也可以是一個國王。即便失去了一切他都能幸福的生活,而他的存在也能給別人帶來幸福。

最後引用盧梭的一句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尾: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成侃侃 的精彩文章:

TAG:大成侃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