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新河:欣賞詩歌的4種

魏新河:欣賞詩歌的4種

歌是人類文明中最精美的門類。如果從《詩經》算起,它擁有至少三千年的歷史。「詩」一直被奉為教化萬民的首要方式,亦即「詩教」,位居「六經之首」。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尤其是在科舉制度推動下,詩歌的各種屬性都達到了極精美的地步。但是,由於各種原因,近百年來「詩道」不斷衰落,給當代人的詩歌欣賞帶來困難,常見的詩歌鑒賞模式又很難真正從詩歌的內在出發,難免隔靴搔癢甚至緣木求魚。那麼,欣賞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

意境之美是詩歌鑒賞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傳統詩詞魅力的核心所在。

詩歌的職能是書寫人類性情,這在《毛詩大序》《詩品》等詩歌理論著作中稱為「吟詠性情」,離開這個宗旨,就是對詩道的背離。因此,在欣賞詩歌之時,首先是要欣賞字裡行間所充滿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就是意境的「意」,同時還要關注賴以寓意的「境」。

詩歌的內容概括起來有4項:情、景、理、事。「情」即情感,「景」即景物,「理」即事理,「事」即敘事。這其中敘事詩比較少,情理屬於「意」,景屬於「境」。

意境是意和境的融合。意即性情,指人的思想情感;境即自然環境,指萬物的形象。大而化之,便涉及中國文化的一個宗旨:天人合一。這裡所說的「天」,是指天地自然,不單指天文意義的天。人是天地間的萬物之一,應該融合於自然之中,其精神,亦即思想情感,也應與所處的生存環境相融合——這個融合體就是意境。

以「吟詠性情」為本職的詩詞中,有大量描寫自然景物的「景語」,詩人寫這些景語,不是為了「寫生」,而是為了寄託情感。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寄情山水」等均是這個意思,詩家稱之為「比興」「寄託」。相比直抒胸臆容易導致直白淺露,比興寄託更具有藝術美感,更加含蓄深厚、耐人尋味。比如,杜甫的「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秦觀的「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姜夔的「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等,都是寄情於境、情景融合的優秀詩句,正如《文心雕龍》中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當代人多生活在城市之中,遠離大自然,在欣賞詩歌的時候,更應該隨著文字走進田園山林,從中獲得「意」與「境」的雙重享受。

意境是一個統稱,事實上,自然環境中有萬千物象:日月星辰、山川雨雪、花木蟲鳥……詩人不可能在一首詩中驅使萬象,只能是用其合意的一個或幾個「象」,將需要抒發的「意」寄寓其中。於是,詩人筆下的物象就承載著作者的情意,形成了一個意象,無數意象又組成了意境。我們所熟知的意象,如李白筆下帶著「遊子意」的「浮雲」、含有「故人情」的「落日」,杜甫筆下「濺淚」的「花」、「驚心」的「鳥」,王維筆下載著「相思」的「紅豆」,白居易筆下盛滿「別情」的「原上草」……均是如此。

需要說明的是,古典詩歌普遍存在憂患意識,包括傷時感世、傷春悲秋、離愁別恨等內容,往往被當代人誤判為消極、悲觀,其實這反而是一種事業心和重情義的表現。試想,一個人事業不立而無慨嘆,與親故分離而無別緒,遠離故土而無鄉愁,這是怎樣的人呢?即使是及時行樂的內容,實質上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時光和生命的流逝是全人類的無奈,所以這種感嘆才會大量出現在詩歌當中,正是因為「生年不滿百」,才應該「為樂當及時」。

聲情並茂是詩詞的突出特點。在古典詩歌中,聲和情是密不可分的,「聲」既指漢字本身所具有的四聲及其科學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聲韻旋律,又是指詩歌的配樂。詩歌本來都是可以唱的,詩是歌詞,歌是樂譜。由於後來詩歌逐漸從配樂中脫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所以我們所說的「聲韻之美」主要是就漢字本身而言的。

先賢總結出漢字有四聲(即平上去入),四聲又歸納為平仄兩個聲調——平是平和的聲調,仄是崎嶇陡峭的意思。漢語的特點是兩個字為一個基本音節,平聲音節「平平」和仄聲音節「仄仄」交替排列就會有起伏抑揚、一波三折的優美韻致。在近體詩中,兩句為一個基本句組,稱為一聯,一聯的兩句之間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這樣就會形成既有對立又有統一的韻致。同時,為了形成詩句餘音的間隔呼應、循環呼應,每一聯的末尾,也就是偶數句最後一個字的位置,會使用相同韻尾的字,這就是押韻。

這一系列搭配排組的規格律法稱為格律。由於有了格律,詩詞即使不配樂,僅憑自身的聲韻之美,依然富於音樂性,依然可以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流傳久遠。陳寅恪先生說:「若讀者不能分平仄,則不能完全欣賞與了解,竟與不讀相去無幾,遑論仿作與轉譯。」這種聲韻特點,不僅局限於詩歌,更是普遍存在於中國文化之中。甚至可以說,不懂平仄及其規律,很難真正了解中國文化。

事實上,不少詩人在創作與批評中,對於聲韻的把握不僅止於平仄,還細化到四聲、五聲及其組合搭配,這在詞中體現得尤其明顯。由於詞的句式更加多樣化,從一字句到十字句乃至更長的句子都有,其聲韻也就更加多樣且富於變化。

少字句之頓挫,如蔡伸《十六字令》之「天」,蘇軾《定風波》之「歸去」,元好問《摸魚兒》之「問世間」,李清照《聲聲慢》之「點點滴滴」等;中字句之舒緩,如周邦彥《蘇幕遮》之「一一風荷舉」,秦觀《八六子》之「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姜夔《鷓鴣天》之「看了遊人緩緩歸」等;長字句之貫縱,如柳永《八聲甘州》之「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李煜《虞美人》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辛棄疾《粉蝶兒》之「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等。這些不同節奏的句子有序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不同的旋律之美。

文采,本義是指文辭之色彩。在色彩一義上,采與彩相通,詞采、辭采、藻采與文採的含義差不多。多彩優美的辭彙是中國文化審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詩詞欣賞的重要方面。美好情懷在其內,美麗辭藻在其外,這樣才能形成表裡俱美的美文。但是,從六朝出現片面追求辭藻之美的風氣之後,辭藻之美幾乎被全盤否定,被譏為華而不實、文質不符,這其實是不對的。中國古典文學尤其是詩詞追求完美,辭彙作為詩詞的基本元素,當然應該追求美麗動人。

詩人將一個個辭彙鑄造得無比美好,錘鍊得超凡脫俗,修飾得色彩斑斕,這就是「修辭」。這裡的「修」字既有修飾之義,又有美好之意,與現在所說的「修辭」是不同的。詩人講究修辭的態度和目的是端正而誠懇的,所以《易經》說「修辭立其誠」。因為辭藻直接關係文采,需要載意、載道,因此有成就的詩人沒有不重視辭藻的。杜甫說「文採風流今尚存」,又說「清詞麗句必為鄰」,鮮明地表達了重視辭藻的觀點。

文采之美包括精妙。李商隱「桃花亂落如紅雨」之「紅雨」,王維「空翠濕人衣」之「空翠」等,均是這種「精妙之美」。詩人將辭彙措置得異常精準,前人對此有個專門的命名,叫作「鍊字」。這樣的字詞像人的眼睛,可以傳神,這樣精彩的地方,前人便稱之為「詩眼」——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姜夔「當初不合種相思」之「種」字,方干「蟬曳殘聲過別枝」之「曳」字等。「詩眼」是欣賞詩詞時要格外留心的所在,會給人以奇特而深刻的美感。

文采之美包括典雅。典指古代書籍,尤其是經典;雅是正的意思,正宗規範、高尚不俗。許多辭彙長期以來積累並被賦予了大量信息,遠遠超過它的原初本意,同時由於一些辭彙有多種出處,還代表了出處的故事和意義,這就使得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中華文化具備悠久而不間斷文明的得天獨厚優勢,擁有幾千年的典籍寶庫,先人的思想、情感、故事歷歷可考、熠熠生輝,將這些運用到詩文之中,就會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兩個字就能代表幾十幾百甚至千言萬語。詩詞的典故不僅體現著文明經典,而且以史為鑒,堂堂正正,又體現著雅正之義。在欣賞詩歌之時,要留心觀察作者是怎樣靈活出色地運用典故,是怎樣從借鑒典故中翻出新意,只有這樣才能從中獲得融匯古今的收益。

文采之美包括駢儷。駢儷是對偶、對仗的意思,是漢語所獨有的美好形式。無論古體詩、近體詩,還是詞或曲,都有大量的對偶句。古人學詩詞就是從聲韻和對仗開始的,比如眾所周知的蒙學讀物《笠翁對韻》《聲律啟蒙》等。駢儷文字甚至成為單獨的文學體裁,比如駢文、對聯,那些匪夷所思、精妙奇巧、千變萬化的駢詞儷字,往往令人拍案叫絕。對偶還體現著漢字無比豐富而靈活的詞性,是文學家運用漢字基本功的重要體現。陳寅恪先生說:「對對子能表現中國語文特性之多方面,可以測驗應試者之國文程度與思想條理。」

體式,即文體之形式,各種詩體都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包括其文辭和聲韻等方面。雖然近體詩之前的古體詩尚未形成完備的格律,但兩字音節、偶數句組等早就成為基本形式。到了近體律絕便已形式成熟——律詩四聯,首尾兩聯一起一結,富於生動之美,中間兩聯分別對仗,呈現整齊之美;絕句兩聯,可對可不對,對則規整,不對則靈動;句法更是變化萬千,不一而足。詞的出現,使得詩歌的句數、字數大為豐富,長長短短的句子科學地組織起來,形式有兩千餘種,聲情千變萬化。

比如,《滿江紅》上下兩闋各有一個七言對,既調節了整體局面,又呈現漢語駢偶之長。辛棄疾詞雲「種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滿維摩室」,緊接著的結尾是「勸人間且住五千年,如金石」,一縱一收,極旋律之變,八字句一字領七字,重頭強勢,三字句音節短促,曲終收撥,戛然而止。

又如,《沁園春》上下兩闋也各有一副對子,上下聯分別是兩個四字句,就像一面打開的摺扇,整個摺扇由四折組成,這種對子叫作「扇面對」,扇面對的前面還有一個「領字」,像一隻持扇的手,形式非常好看。劉過詞「任錢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蘇台畔,花謝花開」便是如此。

還有一些獨特句式也需要注意。以四字句為例,通常都是「二二式」,如辛棄疾《永遇樂》之「千古江山」,這是規範的句法節奏,但有些地方就變成了非常別緻的「一二一式」——《水龍吟》歇拍,蘇軾之「是離人淚」、辛棄疾之「為先生壽」;《八聲甘州》歇拍,吳文英之「上琴台去」、張炎之「有斜陽處」;《雨霖鈴》起句,柳永之「對長亭晚」、鄭文焯之「趁東風早」等,中間兩個字一定是一個工整的連屬詞語,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字之間有整有散、相間相連的體式之美。

詩詞的這些美好被一代一代傳承,人類的思想感情寄託其中,形式和內容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可以說,詩意深深種在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每個中國人都有「詩」的潛質,在這樣的「詩國」之中,欣賞、批評、寫作詩歌也就成了順勢而為、水到渠成之事。

詞十闕

秋扇

踏莎行

將適杭州,別五年矣

供眼雲山,落花門巷,清波一勺盈盈樣。年來怕近桂枝香,幾番錯認平湖浪。

第四橋邊,第三亭上,曾攜小小閑吟望,這回雙槳駐多時,雨中聽盡秋荷響。

八聲甘州

題寒蟬圖

是何人刻意作西風,又翻餞秋詞。自清河賦罷,長康蔽後,幾度空啼。漫道宮商信美,爭奈不宜時。霜滿齊庭樹,忍更棲遲。

總是風多露重,望江山搖落,衰草離離。把寒枝守定,雲外寄相思。聽餘音,如歌如訴,一聲聲,喚不了春歸。西山上,看隨陽雁,送盡斜暉。

浣溪紗

信宿苧蘿村

化作西湖水一方,肯教魂夢向橫塘。越溪草樹至今香。

傾國人歸傾國事,浣紗石在浣紗江。今宵西子是同鄉。

清平樂

經羅浮山謁朝雲墓

羅浮夢好,恐被梅花惱。一曲殘紅歌未了,來哭天涯芳草。

高情只在雲霞,西湖生死為家。笑我風前老淚,雙彈不到楊花。

江城梅花引

再題倚闌圖依書舟體

來生休作倚闌人,是蘭因,是塵因。點點淚珠,點點待還君。昨日煩憂今日夢,一聲雁,一絲秋,一片雲。

片雲片雲,去紛紛。暮幾分,朝幾痕。忘卻忘卻,忘不了、多少春恩。望極天涯,人世已黃昏。又是雨聲門外起,門內客,問梨花,可閉門。

浣溪紗

閏荷花生日

萬淚如能贖一天,南塘日日雨如煙。人間那有舊田田。

入座拋空三宿業,為誰修得再生緣。亭亭可似涉江前。

踏莎行

訪燕子樓分得子字

老柳賒秋,殘雲貰淚,可曾贖得芳魂未。樓中今日燕都無,風荷枉學霓裳美。

肯比紅兒,休論西子,人間薄倖今如此。多情猶泛舊波瀾,可憐燕子樓前水。

金明池

丁酉牧齋生辰前六日展河東君墓謁紅豆村莊合作吊柳會圖次蘼蕪寒柳韻

拂水煙橫,禁霜葉下,又到凄迷南浦。無計把、吟魂喚起,更無計、去挽弱絮。繞孤墳、草木依依,共閱了、一段前朝歌舞。剩抱影空亭,懷秋寒柳,記否桃花詩句。

昨日終風今日雨。問筆底湖山,此心誰許。還重見、相思樹老,持舊色、向人如故。到而今,獨對殘陽,訴不盡當年,興亡甘苦。再莫盼春來,春來只有,只有荼蘼堪語。

水龍吟

黃昏飛越十八陵

白雲高處生涯,人間萬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輪居左,月輪居右。一線橫陳,對開天地,雙襟無鈕。便消磨萬古,今朝任我,亂星里,悠然走。

放眼世間無物,小塵寰、地衣微皺。就中唯見,百川如網,亂山如豆。千古難移,一青未了,入吾雙袖。正蒼茫萬丈,秦時落照,下昭陵後。

水龍吟

夢翁百歲冥誕

爾來三十三年,蕭條異代藏人海。而今試問,蛾眉肯顧,陽城下蔡。夕秀孤尋,危弦孤曳,冰霜俱耐。使非公獨出,當場只手,笙歌業,幾於殆。

休說無譏自鄶,甚芳蘭、頓成蕭艾。中原有菽,人間但要,風流文采。白社重開,紅妝未睡,江山猶待。認霓旌所向,雲車過處,下安仁拜。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僅為欣賞、交流、分享使用。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藏閣 的精彩文章:

溫酒斬華雄:頭銜和實力哪個更重要?

TAG:白藏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