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專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尹愛華主任:聚焦兩會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基因檢測助力出生缺陷二級防控

專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尹愛華主任:聚焦兩會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基因檢測助力出生缺陷二級防控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針對婦幼健康特別指出:「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提高婦女常見病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從二胎政策開放以來,高齡產婦等問題伴隨著母嬰安全新的困難。做好出生缺陷防控是從根源上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長遠之計。

儘管面臨嚴峻的出生缺陷防控形勢,但可喜的是,在過去的20年中,我國疾病的預測方式有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基因檢測分子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臨床疾病的「早診斷、早干預、早治療」提供了土壤,為出生缺陷防治提供了突破性技術革新。恰逢第七個國際唐氏綜合征日,我們專訪了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中心分子遺傳負責人尹愛華主任,來談談無創基因檢測和唐氏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的預防。

尹愛華

專訪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尹愛華主任:聚焦兩會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基因檢測助力出生缺陷二級防控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產前診斷中心分子遺傳負責人

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出生缺陷防治與產前診斷中心/醫學遺傳中心主任、廣東省婦幼代謝與遺傳醫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醫院重點科技人才、學科帶頭人;曾在香港大學、哈佛大學、悉尼大學訪學,進修遺傳諮詢與產前診斷技術。

目前任國家產前診斷技術專家組專家、中國醫師協會遺傳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兼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兼出生缺陷防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產前診斷分會副主任委員、醫學遺傳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地中海貧血防治協會副會長廣東省婦幼保健協會常務理事兼任產前診斷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2014年榮獲「廣東青年五四獎章」,2016年榮獲「中國出生缺陷干預救助基金會青年學者獎」。

先後牽頭承擔國家生殖健康與出生缺陷重點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子課題及省、市部級重點課題十多項,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州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發表了論著、文章近100篇,其中在「Nat. Commun」、「EBioMedicine」、「Proc Natl Acad Sci」等SCI期刊發表文章23篇。

「高齡產婦比例增加 重視產前篩查」

從近幾年國家出生缺陷監測數據網公布數據,我國出生缺陷率依然是約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兒約90萬。二胎政策全面開放以來,近兩年之內出現35歲以上高齡孕產婦集中懷孕與生育的趨勢,高齡產婦比例相對增加。如此一來,臨床上高齡所伴隨的孕產期臨床綜合風險增加,同時由於母體年齡因素而引起的後代患胎兒唐氏綜合征或其他染色體遺傳疾病的風險也將增加。從2012年至今,出生缺陷率並無明顯下降趨勢,隨著高齡孕產婦比例增加,每一位孕婦都應重視產前篩查。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 安全 準確」

隨著科技進步,二級出生缺陷防控中的產前篩查手段日益增加,除傳統的血清學和超聲篩查外,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近年來也在臨床上得到推廣應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從2012年6月開始開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檢測約2萬例,陽性率約1%。相較於其他方法,胎兒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最突出的兩個優勢是,基於母體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直接檢測胎兒的遺傳信息,檢測結果準確可靠。而傳統的血清學篩查是間接通過血清中相關蛋白濃度指標,結合孕婦本身體質來構建風險評估模型,而計算出風險值,檢出率不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另一個優勢是安全無創,只需抽取孕婦外周血進行檢測,避免穿刺帶來的風險。

「多種產篩手段配合應用,互為補充結合,最大限度發現唐氏綜合征」

血清學篩查高風險和臨界值的孕婦群體,我們首選建議做羊膜穿刺即金標準來進行產前診斷;除非不適用人群,在孕婦充分知情同意後可進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我院40周歲以下的高齡孕產婦自願選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佔總比70~80%。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準確率儘管高於99 %,但仍然存在假陰性的可能,因此無創陰性也需要重視三級超聲檢查等篩查手段。

「無創基因檢測應用拓展到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綜合征的時機已經成熟,要加強臨床數據積累」

在國際上,國際產前診斷與治療協會(ISPD)對於NIPT的臨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NIPT可以針對指定的、有明確意義的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綜合征進行檢測,比如DiGoerge綜合征。歐洲人類遺傳協會(ESHG)和美國人類遺傳學協會(ASHG)等國際權威協會也在此點達成了相同的共識。

雖然針對胎兒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國內尚無明確的指導規範,但是在2016年國家衛計委下發的《規範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已初見端倪,《通知》明確說明「對於目標疾病以外的其他高風險結果,產前診斷機構應當告知孕婦本人或其家屬進行進一步諮詢和診斷」。

胎兒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雖然非常好,但是臨床數據積累不足。原因是:第一,大量微缺失微重複綜合征的陽性案例收集困難;第二,針對陽性的案例後續的臨床隨訪和確診存在很大難度;第三,目前測序成本和臨床推廣之間的平衡上也需要考量。為了打破這個僵局,我們醫院願意從臨床科研的角度來進行更多合作,針對胎兒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染色體異常做更多的數據收集。企業和醫院有義務有責任共同聯合,相互協作加強臨床數據積累,以促更加快速推進行業技術標準和指導規範的確立。

同樣以Digeorge綜合征為例,DiGeorge 綜合征是最常見的染色體微缺失/微重複綜合征之一,是先天性心臟病的第二大遺傳學病因,而基於患兒已經出生的統計發病率數據,先天性心臟病一直在新生兒出生缺陷中位列第一。如果能夠儘快促進以國家重大課題等形式,在先天性高發區域,通過NIPT延展性的檢測,將該地區檢測窗口期內的孕婦納入科研項目,對DiGeorge 綜合征在胎兒時期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總結,能夠得到有參考性的數據,對預防DiGeorge 綜合征和先天性心臟病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遺傳諮詢專業人才下沉 做好基層培訓」

基層醫院目前不單獨設立遺傳諮詢科室,存在檢測技術與應用知識不對等的情況,對全國助產機構的一線產科人員進行相關的遺傳諮詢培訓是當務之急。通過規範化培訓,能夠避免更多血清學或是NIPT篩查結果為陽性直接人工終止妊娠的發生。目前我們已經組織全省的產前診斷專家圍繞包括NIPT的技術指南在內的常見出生缺陷篩查和診斷方法做出深入的探討和解讀,以手冊發放形式,並結合產前診斷會議等模式,以達到良好的科普教育和遺傳諮詢培訓效果。另外,要注重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從分子診斷到臨床應用,儘力加快創新檢測技術的臨床轉化。

「建議行業內領頭企業參與針對基層醫生多方位技術指導和培訓,同時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作」

建議博奧生物這樣的行業領頭企業,有責任針對基層臨床工作者,實事求是開展創新技術指導和培訓,輔助基層醫生合理將創新技術應用於臨床實際工作中,同時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的交流,來促進創新技術在制度規範審批的推進力度。多管齊下,共同努力,加強基因檢測等創新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轉化應用,真正造福於民。

伴隨科技進步,疾病預防與治療技術快速發展,已經從經驗醫學、循證醫學進入了轉化醫學、精準醫學時代。基因檢測分子技術將疾病機制與生物大數據和信息科學相交叉,實現疾病精確分類及診斷,提供更精準有效的防療措施。拓展基因組學研究在遺傳病、罕見病上的醫學轉化應用,將使出生缺陷率得到更有效的控制,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提高人口素質,真正惠及民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歷史性進展!CRISPR與幹細胞聯姻:單基因開啟普通細胞逆轉為幹細胞之路!
震驚!癌症是兒童第一大死因!《柳葉刀》發布長達26年兒童死亡率分析!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