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廬山南麓的一處歸隱小鎮

廬山南麓的一處歸隱小鎮

廬山歸宗旅遊休閑度假綜合體項目位於廬山市溫泉鎮,佔地2400餘畝,計劃建設周期5年,投資總額30億元人民幣。該項目由央企中航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是江西省重點調度項目。項目規劃將建設一條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恢復一座千年古剎寺廟歸宗寺、引進一座世界級現代酒店虹夕諾雅、複製一座古村落「燦(CAN)」村、營建一處生態房車營地五大板塊,是目前廬山市單個投資額最大的旅遊項目。

第一部分

項目核心區

[歸隱]

廬山歸隱的真正意義,在於與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順應山勢,享受回歸自然的寧靜,在獨處一隅閉目靜觀時,尋找內心深處的自己。

廬山南麓歸宗是魏晉士大夫與田園詩人流連之所,是人與生活平淡共融的禪境。本項目為歸宗的核心區域,在生態上保留古木山泉,在文化上延續魏晉風流,再現悠然見山的歸隱田園生活。

[千年印記]

歸宗場地內遺留大量「古樹」,其中數株已余千年。腳下土地幾經滄海桑田,但古樹依舊。設計以保持古樹生長的延續性為原則,樹下保留原有地形做留白,樹冠下覆蓋青苔以減少對古樹根系的侵害。餘下區域採用礫石散鋪,保證在雨季快速透水的同時,也是對古樹根系的另一種呵護。防止青苔無限蔓延,青苔與礫石之間用舊瓦收邊。

樹下偶爾點綴一兩塊景石,與白色山牆,青黛遠山相應成趣。跨過整石雕琢的石橋便是歸一堂--,精選奇石鑲嵌平台,卵石自然入水。恰巧黃昏夕陽日落時,一汪淺水映日,透過古樹枝丫,便是蜿蜒不知歸處的「古驛道」,驛道上的老石板經當地工匠精心雕琢,復原驛道歷史感,以卵石收邊,青草軟化了驛道邊界,在縫隙中傲然生長。

[山林隱居]

建築村落式布局,「古驛道」是紐帶,連接著宅院與店鋪。驛道旁「古渠」,為保留原有場地記憶,採用當地自然塊石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築加固,使得古渠重現綻放生機。走一段青草蔓入的卵石林蔭小徑,踏著草地中隨意擺放的石板汀步,尋跡被古木隱沒的居所。

商鋪區域的毛石矮牆給予了開放空間最大的通透性,同時也供人休憩。夯土院牆、毛石竹籬牆使得庭院空間虛實變化錯落有致,保護室內私密。小院檐下擺放著農具透出濃濃的生活氣,偶爾會冒出一兩株原生泡桐守護著居所。斜倚欄杆極目遠眺,遠山近林,自然隱於生活。

[水之街]

延長現有明代「古渠」,引山上溪水流過商業街區,故名「水之街」。穿過街口那幾棵如屏風般的古樹進入街區,街上水渠迎合店鋪的進退環繞其間,古渠用散布卵石鋪底,老石板砌面,隨地勢層級跌下,清水流靜淌,偶有溪魚順流而下。

細看店鋪門口的鋪地,採用附近民居遷走後遺留下的各式青磚舊瓦、枕木、老石板混鋪,使得每家店鋪都別具一格,即自然隨意又與主街區的整潔形成對比。

街邊林徑內的「雲里客棧」,晨起開窗,山邊連綿的雲霧映入眼帘。庭院內的休息桌與一字排開的原生樹巧妙結合,再搭配幾把樣式不一的休息椅。地面鋪裝依舊採用各式舊磚,青苔悄長,其間偶爾跳出一兩塊老石板或是建築中遺下的石窗花,承載著這片土地的記憶。

[鏡之湖]

設計中用了生態景觀的手法,在低處匯聚成湖,採用生態草坡入水的方式,解決了雨季防洪及減少維護成本問題,使湖區形成循環的生態景觀。

匯聚的湖水倒映了遠山雲霧,村落古樹以及隱隱可見的老石板平台。岸邊偶爾有木質碼頭伸入水中,隱沒在那虛虛實實的鏡像中。

[匠心傳承]

場地內請來廬山周邊眾多手工藝大師傳承獨有技藝文化,開設陶窯,酒坊,彩繪等體驗中心,亦教亦商,將民間記憶做活,使置身其中的人沉浸在傳統文化中。

歸宗旅遊綜合體項目涉及文創、民藝、精品酒店、田園、識農教育等領域,是中航里城關於人文旅遊地產運營新模式的探索與匠心實踐。而接下來要介紹的「歸宗寺酒店|望廬」、「雲里精品客棧」也正是該項目中的兩處精妙之筆。

第二部分

廬山歸宗寺酒店|望廬

▲原石

▲建築外觀

整個建築由新舊兩個主體構成,舊體是兩片牆,中間藏著老房子;新體面向廬山,彷彿三面打開的玻璃盒子。順著古驛站驛道的方向平行錯開,在衝突對比中產生了時光交錯的穿越效果。

▲前院

▲後院

入口是一條白色花崗岩石板拼砌而成小徑,直面廬山瀑布。小徑兩側矗立著古驛站曾經的老樹,雖然風燭殘年卻依然挺拔向上。

▲建築全景

遠處由黑色石塊堆砌而成的牆體是這裡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些取於當地的黑色岩石,與白色牆面相搭配,更加襯托出老樹的蒼勁。而在平行的牆體中,一棟木質徽派老宅安然於內,有種霧裡開花的朦朧意境,述說著時間,亦飽含新與舊的融合。

▲水院

文涵萬古江山氣,道續千年絲竹聲』,中國人喜竹,古來有之, 無數人在竹韻里,讀到安身立命、處事待人的生活哲學,竹最懂得如何撫慰中國人的心靈。出於這層原因,於昭在新房子大堂內的天花和接待台都大量採用了竹元素。

▲新建築接待前台

沿著左側的通道緩坡向前,黑色岩石塊拼砌而成的壁爐,依然延續室外的材質及工藝,堆砌在一旁的木柴是從老鄉家裡收集來的,自然且溫暖。

▲大堂吧

大堂吧的一組木製書架,將該區域地面高低差既安全又巧妙的劃分開來,同時還增加了各沙發組間的安定感。

「我們特意用草繩均勻纏繞,將休息區鋼結構柱體包裹起來,使人能輕易接觸到的柱體部分沒有那麼冰冷生硬。」於昭解釋道。

▲大堂

除了對物的追逐,中國的民居,還大都有廊道和院子,從山西的家族宅院,到徽派民居;從江南水鄉的濱水居室,到廣州的西關大屋;廊道鏈接空間的交錯,或舒展、或隱私,都是一類生活狀態的展現。

望廬亦設有廊道,以石制小橋的形式呈現,連接舊房子與新房子,在營造層級遞進的空間次序,以及師法自然的脈絡情境外,也同時連接了過往與現在。

▲老建筑前廳

而相對於大刀闊斧的改造,於昭對老房子的設計更多的是還原。他將原建築縱向兩側比較矮的部分做了局部吊頂,有效的規避過多的建築結構,也讓其自身精美的雕花能被白色牆面襯托出來。

▲前廳細節

於他而言,老房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在與室外老樟樹形成的風景之間進行選擇性的遮擋和穿透,一種宜人的氛圍便呼之欲出。這裡的每一個空間都能呈現出不同的風景,在穿行停留的過程中,亦是一種豐富而有趣的心理體驗。

▲休息廳

老宅內的空間用「屏」來分隔的:「 將原本阻礙入口的一組雕花屏風,原封不動的拆解下來移到入口左側牆面作為裝飾。既保留了入口主動線,也讓老建築原本的面貌不失完整。」他說。

▲公共空間

屏風是一種能巧妙分隔空間的形式。即不破壞老房子的完整性,又能對室內空間進行新的功能劃分和梳理,形成現代感的空間邏輯。

▲休息區

休息區的傳統彩繪絲線刺繡屏風,是在一種比較新的絲光牆紙上完成的,寓意舊與新的交織。

▲休息區

宴會廳與休息區相連,幾組挑高的屏風利用建築本身的特點,將兩個天井圍合起來,利用自然光線強調出空間中心,塑造了空間的靜態節奏。

地面依舊延續了新房子樸實的深色飾面磚,而淺色的木飾面跟老房子本身的深色木質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與對比。

▲休息廳與宴會廳相連

《後會無期》中說:「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誠然,人們習慣了用看熱鬧的心態俯瞰生活,卻忽略了回到內心深處自修,作為設計師,似乎有責任對此進行一些改變。以一種『反思式』的存在,再現過往、還原生活,與情感層面拆解重現,為每一個到訪者完成一次自我解讀。

▲宴會廳

茶房將設計師懷舊思緒與世間難得的清凈淡雅藏於一處,『任他門外,車駕喧朝市』,門內只有茶香四溢。幾許深色竹捲簾漫不經心的垂落,用於高低空間的自然過渡,也令室外的景觀變的柔軟。

▲茶房

在整個空間的設計中,他一直在尋找一個能連接新體與舊體之間的線索。恰巧,在現場的勘測中多逢雨天,油紙傘,這個在南方陰雨中常見的物件便自然而然的入了眼。

▲茶房一角

還有一些舊時的蓑衣、木質的水鳥作為室內裝飾而存在,對此於昭有自己的理解:「我們的文化會習慣性的把情感注入到物件中去,睹物思人,再比如一提到傘,十有八九會讓人聯想到斷橋的故事。」

傘大概是人們生活中最小的庇護所,代表了一種溫情的介質,瀰漫在新舊兩個空間里。即便那種古典的生活方式如這所老房子般樣成了遙遠的幻像,但讓那些象徵過往的『物』出現在這現代化進程中,至少可以予空間以內容和溫度。

第三部分

雲里精品客棧

文化尋回與營造「地方」

在廬山,自然物象和人文形象凝固為一種集體記憶,陶潛抒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鮑照直言「松桂盈膝前,如何穢城市。」白居易感懷「喜人山林初息影,厭趨朝市久勞生。」趙撲述說「清深遠城市,潔凈去塵牆。」

詩歌中的廬山儼然成為文人筆下救贖都市人精神困境的世外桃源。文人墨客詩歌意蘊中的廬山,其高遠,不僅在得天獨厚的地勢,亦在俯瞰世俗的境界;其雋美,不僅在鍾靈毓秀的自然風物,更在淡然閑逸的隱文化。

面對文化記憶的「精神歸屬」,面對城市急速更新中的「文化尋回」,設計師邦邦在設計之初,便帶著虔誠的人文情懷,追溯文化的淵源。

「設計不止是營造一個空間,更是生活發生的場所和一個精神文化的載體,我們的設計,要面對歷史人文的蘊涵,要正視當下的精神回歸與使用,也要面向未來。在這次的實踐中,我們做了一場因地制宜的精神回歸的探索與嘗試。」邦邦說。

自由著墨的隱逸美學

觀光和度假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只滿足於感官的愉悅,後者卻追求身心的鬆弛。一貫善於人文設計的邦邦,精研古典文化,體悟當地自然風物人文,用設計的語言表達了酒店「隱逸」的形意,從室外延伸至室內,營造「地方」,營造一個放鬆身心的所在。

設計中,邦邦著意於描繪古代文人生活圖景,從文化出發,卻沒有如出一轍的文化標籤,她以看似不經意的自由著墨,演繹溫潤拙樸、內斂淡然的隱逸美學。

「廬山的自然人文非常之美,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去做一些文化的尋回,把精神化的東西提煉出來,通過自己的方式加以表達。來自歸宗村莊匠人的木凳、竹篾工藝和夏布,甚至山上的木頭,都被應用在設計中。」邦邦笑談。

室內保持黃牆黛瓦本真的色彩,不假雕飾,明窗開闊,收納自然變幻的光影。清晨的陽光灑在山上,美麗祥和;瀑布的聲響在鳥兒的鳴叫中越發空靈;杜鵑、落葉松、千年古樟和泥土交織的氣息沁人心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川穀堂 的精彩文章:

黑白與木質打造的簡約風格家居
當代藝術感 ALVORADA別墅設計

TAG:川穀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