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違約銀行理財產品的地雷

違約銀行理財產品的地雷

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看清楚產品標註的風險值,普通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偏低,組合類、信託類風險中等偏高,如果是私人銀行推出的股權投資類產品,風險就更大了。

圖註:理財產品

進入2018年以來,銀行理財違約、違規的消息頻頻爆出,其中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悉數在列,頓時引發投資者的情緒恐慌,大家的錢究竟放在哪裡安全?投資者該如何避險?

近期,銀行理財產品違約事件不斷被爆出,《理財》雜誌記者梳理如下:

1月4日,招商銀行2013年銷售的一款10億元規模的理財產品被曝已過兌付期限仍未實現兌付。

這款產品為「招商財富--招商銀行--弘毅夾層專項資產管理計劃」,該產品的資產管理人為招商基金的子公司招商財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招商財富」),資產託管人為招商銀行北京分行,募資標的為弘毅一期(深圳)夾層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弘毅一期」)。其屬於聯想控股(港股03396)旗下弘毅投資之下的一款夾層基金。

查閱相關資料顯示,弘毅一期成立於2013年5月17日,總認繳出資額約為10.4億元。在該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產品中,招商財富認繳額約8.4億元,佔比80.71%,聯想控股出資1億元、弘毅夾層(深圳)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追加認繳8070萬元、深圳市嘉源中和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夥)2000萬元,分別佔比9.61%、7.76%、1.92%。

據報道,上述夾層基金的期限採用「3+1」的結構,即該基金存續期為成立日(2013年5月17日)至首次交割日的第三個周年日(2016年9月2日),根據相關合同的規定,普通合伙人有權將基金期限順延一年。也就是說,基金管理方有權將基金期限延期至2017年9月2日,而延期一年之後,該基金的投資者仍未完全實現兌付。

無獨有偶,交通銀行也被爆出3億元私銀理財產品退出困難的問題。

原本2015年到期的理財產品,但部分項目退出存在問題,延期了兩年,最終8%的收益率變成4%。

據悉,這款名為「得利寶·至尊16-1號」的交行私人銀行理財產品成立於2010年12月,規模為3億元,100萬元起售,期限為5+2結構。

2015年該產品5年到期,但部分項目退出存在問題,由此再延續2年。2017年12月6日,該產品到期,交行最終的解決方法是向投資人按年單利4%分配收益,然而一些投資者卻對這一結果存在諸多質疑。

除此以外,工商銀行也落下了理財產品存在風險的指責。

1月12日,中國銀監會對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6隻、金額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進行處罰。

黑龍江銀監局消息稱,上海銀監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6隻、金額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銀監會遂責成黑龍江銀監局和工行進行全面核查。

通過監管部門檢查和該行自查發現,自2015年6月以來,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轄內13家分支機構多次違規銷售對公理財,雖已全部結清,未形成實質損失,但暴露出省分行及其轄內分支機構經營管理存在嚴重問題。

隨後,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回應稱,針對對公理財業務方面不規範問題,工行按照監管要求和總行部署認真進行了自查自糾、嚴格整改,並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人。目前,相關資金已全部收回。

那麼,究竟是何原因造成銀行理財產品違約潮呢?

理財產品大體上分為信託產品和銀行理財兩種。信託產品以富裕階層和企業為對象銷售,金額較大,截至2017年其規模達到24萬億元。銀行理財由銀行銷售,小額也能投資,規模達到28萬億元。合計金額增加至3年前的1.8倍,膨脹至相當於銀行貸款的四成規模。最近的債務違約主要發生在信託產品上。

一方面,近幾年來,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加強了對銀行貸款的檢查,一直要求壓縮不良債權。銀行正在抑制列入資產負債表的貸款和投資,轉為用不列入表內的理財產品向企業發放貸款和投資。

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的債務違約不斷浮出水面,監管的強化也在產生影響。金融監管部門2017年11月宣布了禁止理財產品承諾保本的方針。儘管限制措施將在今後實施,但事實上似乎已要求提前採取措施。如果金融機構提前應對監管,不再承諾保本,那麼理財產品的債務違約有可能進一步增加。

著名學者宋鴻兵老師認為,中國金融去槓桿還沒有完成,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個過程都會繼續。在去槓桿的過程之中,這些理財產品也好,或者是其他一些高風險的產品也好,都會承受較大壓力,違約風險與這種壓力成正比。


面對未來越來越頻繁的銀行理財產品違約潮,投資者該如何規避或降低風險?

首先,投資者要分散化投資。「以前,如果在銀行買理財產品出了問題,投資者聯合去銀行討要說法,本金還可以拿回來。自從2017年11月,五部委出台的資管新規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未來不論是信託還是銀行理財,一旦項目違約,相關機構都不再墊資兌付。各地銀監局平時的監管也比較及時,投資人在買理財的時候會簽很多文件、還要錄音,銀行的免責意識在增強。」中國銀行河南省分行理財經理王笑顏告訴《理財》雜誌記者。

投資者以後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多點技術含量,告別傻瓜式理財,不再是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就坐等拿到豐厚的投資收益時代了,資產配置應多元化,以分散風險。

其次,遠離承諾保本收益。資管新規下,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產品將都被打破剛性兌付,那些對外宣稱保本保收益的產品,都是迷惑大家投資的一個幌子,更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預期收益率」預示收益可能達到,也可能達不到。

所以,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了解清楚產品的具體投向,產品如何運作,底層資產究竟是什麼,投資風險點在哪裡等。

最後,根據承受力選擇產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是穩健型投資者,建議你選擇貨幣基金、國債及不錯的穩利精選投資計劃等產品,只求穩穩獲得投資收益;如果你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那你可以尋求激進投資,如私募股權、海外房產投資、股票投資、期貨等,尋求更高的投資收益。

王笑顏表示,投資任何產品,一定要仔細了解它的風險和運作方式,不要光看背景好,別人推薦的都不知道是什麼產品就去投錢。新的一年,風險控制重於收益,如果連本錢都沒了,還如何談收益?先做好風險控制,最重要的是自己搞清楚投資理財產品的具體情況,這就需要投資者多學習、多請教、多留心,想好看清再出手,徹底告別「傻瓜式理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財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理財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