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我愛慕虛榮,也很虛偽

孔子:我愛慕虛榮,也很虛偽

孔夫子(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被後世尊為儒家導師,是遵循道德和禮法的楷模。

聖人孔夫子說自己從不進行創作,只轉述先賢的思想並讓它們傳下去(孔子自雲「述而不作」)。《春秋》被尊為儒家六經之一,是孔夫子晚年根據魯國史書修訂而成的。《春秋》文字極為簡練,春秋時期魯國及其他國家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孔夫子只用了一萬六千多字就給概括。孔夫子喜歡「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諸侯大夫們做了什麼錯事壞事,他也不明著說出來,而是換作其他的詞語表述,類似我們現在的文字遊戲。這種筆法,被後世讚譽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據說武聖人關公最愛讀《春秋》,常常廢寢忘食,甚至通宵達旦。說真的,我寧可讀《左傳》,也不願讀《春秋》,太燒腦。

孔夫子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回憶錄的說法。好在孔夫子的弟子都是有心人,他們在受教之時,也記錄下老師的言行和事迹。孔夫子死後,他們便將各自記錄的文字編成一本書,即儒家四書之一的《論語》。司馬遷編寫《史記》中《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傳》時,《論語》肯定是最重要的參考書。

因為孔夫子沒有著作,《論語》無疑成為反映他思想與學說的重要載體,自然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尤其備受儒生追捧與迷信。北宋以來,更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趙普是北宋宰相,生平只讀《論語》,曾說:「《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此典出自南宋林駧的《古今源流至論·儒吏》)

不過,當我認真讀完這部曾經治理過天下的《論語》時,卻痛苦地發現:孔夫子他老人家居然並非是個言行一致的人,不僅愛慕虛榮,甚至非常虛偽。

先先說孔夫子愛慕虛榮的事兒。

魯昭公十年(前532年),孔子妻子亓官氏生了一個男孩。孔子非常開心,更開心的是魯昭公知道後,還特意賞賜了一條鯉魚。孔子得到鯉魚後,是立刻宰殺煮湯吃了,還是供奉在祠堂後讓貓給叼走了,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孔子的兒子從此便叫做鯉。

我一直以為孔夫子是最有學問的人,卻沒想到他兒子的名字是這麼起的。

楚國大夫沈諸梁(因其封地在葉城,又被稱做葉公),向孔子的學生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魯國人)打聽孔子為人,子路竟然什麼都沒說。孔子知道後,急了:「你為什麼不跟他講,老師這個人發憤讀書時連吃飯都忘了,心中快樂時將憂慮都給忘了,他連自己快要衰老都不知道。下次他再問你,你就這麼跟他說。」(《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分明是在吹噓自己嘛。

孔子學生顏回(前521年-前481年 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體弱多病,二十九歲頭髮白了,四十歲就死了。顏回死時,孔子悲慟欲絕:「啊!這是老天爺不想讓我的理想傳下去!」

魯哀公曾問孔子:「您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顏回最好學。他不會輕易發脾氣,也不會犯同樣錯誤,卻不幸短命死了。如今他死了,就再也沒聽說有好學的人了。」(《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中,孔子讚揚顏回的話多達八、九處,這在孔門弟子中絕無僅有。

顏回死後,同學們想厚葬他。孔子不同意,他認為顏回是平民,按禮制不能厚葬。顏回的父親顏路不管這些,他甚至請求孔子賣掉車子,給顏回買個外槨。孔子很不高興地說:「雖然你的兒子顏淵有才,我的兒子孔鯉無才,畢竟都是各自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的。我絕不會為一副槨賣掉自己的車子而步行的。我畢竟做過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論語·先進》:「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後,不可徒行也。」)同學們不顧老師的反對,還是厚葬了顏回。

其實,孔子並不反對厚葬,只是不能打他車子主意。沒了車子,誰還知道他曾經做大夫?官可以不做,待遇必須享受。這一點,跟我們現在的官員很相似。

孔子弟子中,子路屬於年紀較大的一個,僅比孔子小九歲。子路好武,膂力過人,不僅是孔子的學生,更是孔子的衛士。子路也是孔子弟子中比較有出息的一位,先在蒲國做大夫,後到衛國做大夫孔悝的邑宰。

子路性格,率直而剛烈。就遵守儒家道德規範而言,子路甚至比孔子還要堅持原則。孔子周遊歷國時,曾去拜見衛靈公夫人南子。南子雖然外表美麗,但性格淫蕩,是個聲名狼藉的女人。子路對孔子拜見南子一事,極其不滿,逼得孔子連連發誓,說自己與南子沒有見不得人的事。子路這人,讓我想到了那位喊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千古名言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們應是同類人。後來,衛國太子蒯聵,因得罪南子,逃亡他鄉。靈公死後,蒯聵的兒子輒立做了國君。大夫孔悝趕走輒立,讓蒯聵做了國君。子路當時不在國內,知道這事後,氣憤地說:「孔悝這種做法是叛徒行為,我要殺了他。」蒯聵聞言,趕緊派人去殺子路。戰鬥中,子路系帽子的纓帶被砍斷。子路想起老師的教導,「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從容不迫地系好纓帶,結果被對手砍為肉泥。

子路死後,孔子說的話一句,卻讓人大跌眼鏡:「自從我得到仲由後,再也聽不到別人說我壞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原來,不是孔子沒有錯,而是人們不敢議論他的錯。

再說說孔夫子虛偽的一面。

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十五歲的孔子不幸喪母。不久,魯國權臣季孫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尚在孝中的孔子去赴宴,卻被季孫氏的家臣陽虎擋在門外,還羞辱他說:「季氏宴請的是士,沒有宴請你。」

孔子雖說有過顯赫的祖上(其五世祖孔父嘉原是宋國大夫,在宮庭鬥爭中被華氏家族所殺,孔父嘉之孫孔防叔避禍魯國,從而失去貴族身份),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淪為平民。退一步講,即使孔子受季氏邀請,尚在孝中的孔子,也不應該去赴宴。

多年後,有個叫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的學生,問孔子:「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是不是太長?君子三年不習禮制,禮制一定會被破壞;三年不奏樂曲,樂曲一定會生疏。舊的糧食吃完了,新的糧食就會收割,取火用的木頭也是一年一換。我覺得,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說:「只守喪一年,你心安不安呢?」宰予回答:「心安。」「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不會感覺甜美;即使聽到美妙的音樂,也不會感到動聽。」孔子無可奈何地說,「你既然心安,你就這樣做吧。」宰予離開後,孔子搖頭道:「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宰予難道沒有得到父母三年的關愛么?」(《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教育宰予時,孔子有沒有想到自己年輕時的行為?

在魯國,最有權勢的不是國君,而是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公族,尤其是季孫氏家族。而真正操縱季孫氏家族的人,卻是家臣陽虎,也就曾經羞辱過孔子的那個人。孔子成年後,學識聞達魯國。這時,陽虎也意識到讓孔子做官,可以提高自己的聲譽。於是,陽虎主動與孔子套近乎,請孔子做官。孔子內心雖然渴望做官,卻又看不慣陽虎的所做所為,估計也記恨他當年曾羞辱過自己,因而都以種種借口婉拒。陽虎乘孔子不在家時,讓人送去一頭豬。按當時的禮節,大夫給士送禮,士若不在家,日後必須去大夫家致謝。孔子很無奈,既不想見陽虎,又不能不去致謝。於是,他也選了一個陽虎不在家的時間去致謝。人算不如天算。半路上,孔子偏偏遇到了陽虎。陽虎就對孔子說:「自己有才德,卻任憑國事迷茫,這樣的人算是仁人嗎?明明想出來做官,卻又總不能把握時機,這樣的人算是智者嗎?時光一天天過去,歲月不等人啊!」我非常佩服陽虎,他就是個心理學家。幾句話,便衝垮了孔子的用矜持和矯情壘起的心理防線。孔子當即表示:「好吧,我準備做官了。」(《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孔子官運亨通,先是小縣官,再是小司空,最終成為大司寇,掌管一國司法大權,擠身大夫行列。孔子上朝,如果國君未到,他與下大夫說話時,總是一副理直氣壯的模樣;而與上大夫說話時,卻是一副和顏悅色的模樣;當國君來時,他立馬變得局促不安,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孔子在朝堂上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川劇中的變臉。

孔老夫子五十五歲那年,官至魯國大司冠,並一度代理宰相,權極一時。代理宰相的第七天,孔子便殺掉大夫少正卯(?-前496),理由是他有「思想通達而用心險惡、行為邪僻而頑固不改、言論虛偽而詭辯、學術醜惡而傳播廣泛、遷就錯誤且好粉飾」(即「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五大罪狀,是個言語能夠蠱惑群眾、才智足以危害國家的小人。今天看來,這五大罪狀有些類似後世秦檜殺岳飛的「莫須有」。

少正卯在魯國,曾經與孔子一樣受人尊重。孔子開課授徒時,少正卯也在開課授徒。不知是教授的內容太枯燥,還是對學生的管理太鬆懈,孔子的學生常常在課間開溜,有時走的就剩顏回一人。那些開溜的學生,都跑去聽少正卯的課了(《論衡·講瑞》中記載:「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孔夫子殺少正卯,真是出於國家安危考慮而沒有一點個人好惡與私心?很難說。

弟子顓孫師(公元前504年-?,名師,字子張,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曾請教孔子:「何謂四惡?」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起先懈怠而突然限期,叫做賊;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論語·堯曰》: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

孔子殺少正卯,即使不是出於個人好惡與私心,其行為亦是四惡之一的「虐」。

孔子曾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作枕頭睡,樂趣也就在這裡。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財富和尊貴,這對我來講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事實上,孔子是個非常講究的人,尤其飲食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便源自孔子。弟子們這樣描述孔子:如果糧食陳舊或變味,魚不新鮮,肉將腐爛,他不會吃。食物顏色不對,氣味有變,他不會吃。食物烹調未熟或過熟,他不會吃。不在季節出現的食物,他不會吃。甚至肉切得不方正,佐料放得不適當,他也不吃。(《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說的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做的卻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夫子,你是不是太虛偽了!

孔夫子的弟子,在寫作上顯然沒有得到老師的真傳。因為他們不僅記錄了老師的諄諄教誨,還記錄了老師的行為事迹,甚至老師的一些糗事也被記錄下來。好事多多益善,糗事即使不能刪除,也該用「春秋筆法」來行文,怎能如實記載呢。或許,弟子們當時也沒想到幾百年後,他們的老師會被後人追捧為「列代帝王師,天下文官祖」的大聖人。否則,一定只記好事,不書糗事,狠狠美化老師一番。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感謝孔夫子的門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尋常的孔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父亂彈 的精彩文章:

子見南子:孔子其實很後悔

TAG:漁父亂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