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章太炎挽孫中山聯辨偽

章太炎挽孫中山聯辨偽

「舉國盡蘇聯,赤化不如陳獨秀;滿朝皆義子,碧雲應繼魏忠賢。」有人認為是章太炎的《挽孫中山聯》,其實它是當時小報偽造,並不可信。章太炎和孫中山都是「辛亥舊人」,怎會「仇孫」如此之深?章太炎又是著名「國學大師」,怎會自比「閹黨」?稍加理繹,即有問題。

章太炎和孫中山有沒有矛盾?有,他還對孫中山公開攻擊過。但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章太炎是怎樣對待的呢? 且錄當時報紙數則:

3月13日,章太炎上午八時余即到孫宅,唐少川、章太炎等到孫宅後,即由唐、章及葉楚傖等商議治喪事宜。唐紹儀、章太炎二君,主張在正式政府未成立以前,為紀念孫公之功勛起見,應由家屬及人民以禮行葬,待正式政府成立,再追予國葬,以符孫公生前之主張。

3月15日,孫中山治喪事務所發出通函,「正式請唐少川、章太炎擔任追悼會籌備處幹事員,指示一切」。

4月12日,上海追悼孫中山大會在西門公共體育場開會。「壁間懸有唐少川、章太炎等之輓聯。」章氏所撰輓聯是:「孫郎使天下三分,當魏德萌芽,江表豈曾忘襲許;南國本吾家舊物,怨靈修浩蕩,武關無故入盟秦。」

這是當時日報報導的原始資料,記載比較直接。根據所述,章太炎在孫中山逝世後,次日清晨即到孫宅,又擔任追悼會籌備處幹事員,具體籌備追悼事宜。「指示一切」,「領署」發布治喪事務所廣告。那麼,即使他和孫中山過去存有芥蒂,也不致在這個時候寫出這樣的對聯,不會籌備悼孫,輓聯「反孫」。更不會把孫中山比作魏忠賢,自己甘認「閹黨」,還把它懸在負責籌備的追悼會「靈壁」。再則,章太炎這時明明推崇孫中山「艱苦卓絕」,「確為吾黨健者」,為何「輓聯」如此異趣?況且,章太炎挽孫中山,自另有聯,《菿漢大師連語》就經輯錄,即「孫郎使天下三分」聯,語氣筆調,顯為章氏當時所撰。絕非「滿朝皆義子」云云。與此同時,章太炎還寫了《祭孫公文》:「天生我公,為世鈴鐸,調律專一,吐辭為矱」,頗為稱譽。怎會祭文推崇,輓聯謾罵?

或者說:「孫郎使天下三分」一聯,既懸靈壁,又錄《連語》,自屬可信。「滿朝皆義子」一聯,則為孫中山奉安時所撰。此語也不可信。孫中山奉安時,章太炎確有輓聯,但不是「滿朝皆義子」;他還對當時報紙偽造輓聯發表聲明,說明輓聯確有偽造,這在最近發現的章太炎《致報館書》手跡和《挽孫中山》中可以得到證明。《致報館書》原文為:

徑啟者:鄙人平時交遊雖廣,然凡素來相識,與相識而死不赴告者,皆不以輓聯致吊。數年中或有假借鄙人名義偽作輓聯發之報紙者,如前數年宋子文之母死,譚延闓死,今歲楊銓死,鄙人皆未致輓聯,而外間悉有偽造,流傳人口,淆惑聽聞。又諷議時事之作,鄙人雖時亦有之,然大率多在詩章,辭必雅正,而外間偽作,多猥褻不經之語,尤為荒謬。甚望此後大小報紙欲登錄鄙人輓聯詩句者,必須以墨跡攝印,使真偽可辨。否則譸張為幻,變亂是非,甚非大雅君子所宜出也。此致報館主筆先生鑒。章炳麟白。八月三十日。

查楊銓(杏佛)於1933年6月17日在上海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遇刺身死,知此函寫於1933年。章氏謂「數年中或有假借鄙人名義偽作輓聯發之報紙」,並歷舉宋子文之母死等為例,可知偽造輓聯時有發現,否則他也不會憤而登報了。「滿朝皆義子」,也正是偽聯之一。

最近發現的《挽孫中山》為:

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

生襲中山稱,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此聯未署月日,以「死傍孝陵葬」來看,正是孫中山奉安時所撰,正是奉安時的真聯。它以孫中山與洪秀全並列,一為太平天國的領導人,一為辛亥革命的領導人,而「六十年間成敗異」,較洪秀全尤為偉大。以孫中山傍明太祖而葬,「一匡天下古今同」,視為民國共和的締造者。是譽是毀,讀者自明。

照此說來,孫中山逝世後,章太炎寫過兩副對聯,一為逝世時,一為奉安後。至於「滿朝皆義子」一聯,則為當時小報偽造,後又錄入《中國現代文學史》,後人不察,以訛傳訛。章太炎和孫中山還有過一段政治公案,他又「每為論者所不滿」,遂致以贗品為真跡,奉偽聯為鴻寶。

我們決不責怪引用偽聯的同志,因為他們也是「有所本」的。同時,這副偽聯流傳也久,且為《中國現代文學史》所徵引,自易淆惑。而《致報館書》等手跡,我們也只是在最近發現。但這副輓聯的真偽,卻牽涉到對章太炎的評價問題,不容不辨。

本文選自中華書局出版《經與史:康有為與章太炎》

原載於《光明日報》1980年4月29日《史學》

《經與史:康有為與章太炎》

湯志鈞著

出版時間:2018年3月

裝幀:16開 精裝

書號:978-7-101-12952-6

定價:228.00元

康有為與章太炎均為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康有為組織公車上書,領導戊戌變法,鼓吹君主立憲,是維新派的核心人物。章太炎矢志反清,投身革命,曾因「蘇報案」身陷囹圄,是革命黨的代表人物。

康有為與章太炎是中國近代史學界長盛不衰的研究熱點,本書彙集著名近代史學家湯志鈞先生前後五十餘年在該領域的代表作,呈現出湯先生多年的積累與功力,並且保留了這一領域內探討、論爭的歷史印跡,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

本書收錄了寫作於不同時期的論文共六十九篇,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分編為八組:第一組七篇文章探討經今古文學的興替發展,第二組九篇文章探討清代經學學派的傳承發展,第三組七篇文章考察章太炎、劉師培等人交往的諸多細節,第四組八篇文章以戊戌維新思想啟蒙為主題,第五組十五篇文章考察康有為諸人在戊戌變法運動中的作用與地位,第六組七篇文章考察自立軍起義前後康有為、孫中山等人的關係,第七組十篇文章分析章太炎的革命思想與「蘇報案」的歷史意義,第八組六篇文章探討章太炎在辛亥前後的活動及其與光復會的關係。

作者簡介

湯志鈞,江蘇常州人,著名歷史學家,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教授等職,致力於中國近代史及戊戌變法史研究數十年。主要學術成果為:《近代經學與政治》《戊戌變法史》《戊戌變法人物傳稿》《章太炎年譜長編》《康有為政論集》《章太炎政論選集》等。

目 錄

上冊

前言

經史糾誤和辨明真偽

關於經、子結集諸問題

西漢的「獨尊儒術」和經今古文的興替

黃老之治和「儒家獨尊」

五經博士和今文經學

西漢的終結和今古文經學的消替

碑傳行狀和《宋史》列傳

清代經學分派和章梁交誼

清代經今古文學的傳承

清代經學學派及其異同

近代經學的發展和消亡

近代今、古文學派的異同與分合

從「家學」到「顯學」——清代今文經學的復興與和珅專權

阮元和《味經齋遺書》

庄大久之經學研究

庄劉和龔魏

章、劉交誼及其他

從黃侃悼念劉師培談起

劉師培的「留別揚州人士」及其投身革命

劉師培和《經學教科書》

從《訄書》的修訂看章太炎的思想演變

關於章太炎的《國學概論》

讀《量守遺文合鈔》——黃侃與章太炎、劉師培

戊戌維新與學習西方

戊戌的思想啟蒙和辛亥的革命風暴

戊戌維新和傳統儒學——紀念戊戌變法九十周年

戊戌辛亥間文化思想與政治

維新與啟蒙

維新與守舊

維新運動在上海

維新運動時期的天津《直報》

下冊

關於康有為的歷史評價問題

再論康有為與今文經學

大同「三世」和天演進化

再論《大同書》的成書年代及其評價

附:《大同書》導讀

康有為《上清帝第一書》新探——翁同龢摘抄手跡讀後

維新變法與澳門

《仁學》的寫作和出版

附一:孫寶瑄《忘山廬日記》記譚嗣同《仁學》

附二:孫寶瑄《忘山廬日記》記《仁學》(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附三:章太炎《致宋恕書》談《仁學》(1899年2月20日)

張元濟和戊戌維新——紀念張元濟誕生一百二十周年

附:張元濟《致汪康年書》系年

徐致靖與戊戌變法——讀《戊戌變法側記》

翁同龢和帝黨

戊戌時期的鄭孝胥及其《日記》

關於戊戌政變的一項重要史料——畢永年的《詭謀直紀》

關於《詭謀直紀》

丘菽園與康有為

甲午戰後的《鏡海叢報》

康梁「勤王」與日本英國

從康有為到孫中山

孫中山和儒家「大同學」

孫中山和自立軍

自立軍起義前後的孫、康關係及其他——新加坡丘菽園家藏資料評析

自立軍起義的一份原始材料——丘菽園家藏康有為等信件評析

康有為的海外活動和保皇會前期評價

章太炎早期的革命思想

「蘇報案」的歷史意義

一百年前的「蘇報案」

章太炎的「割辮」和《解辮髮》

章太炎的史學思想

章太炎在日本

章太炎與反袁鬥爭——讀《致伯中書》手跡

章太炎挽孫中山聯辨偽

章太炎的「參與投壺」

章太炎與白話文

「通情」和「獻策」——從吳敬恆《復蔡元培書》談起

章太炎在南洋行跡鉤沉

章太炎對中共態度探析

論陶成章

光復會的重組及其評價

光復會和上海光復

附錄

《康有為與戊戌變法》目錄

《乘桴新獲——從戊戌到辛亥》卷一目錄

《經學史論集》目錄

後記

版式圖

(統籌:陸藜;編輯:麵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 的精彩文章:

如何離《無問西東》片尾的閃耀群星更近一些
鄧雲鄉:元宵月照華燈

TAG: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