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

王志功教授團隊在集成電路頂級期刊JSSC上發表論文

我校射頻與光電集成電路研究所(射光所)王志功教授團隊的王科平副研究員在集成電路與微機電系統(MEMS)協同設計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成果以「Design of a 1.8-mW PLL-free 2.4-GHz receiver utilizing temperature-compensated FBAR resonator(基於溫度補償薄膜體聲波諧振器的1.8毫瓦無鎖相環2.4GHz接收機晶元)」為題發表於集成電路領域頂級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JSSC, 2018, DOI: 10.1109/JSSC.2018.2801829)。

該論文第一單位為東南大學,王科平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JSSC自1966年創刊以來,共發表12300餘篇,大陸地區僅發表文章50餘篇。

圖為薄膜體聲波諧振器晶元照片以及溫度係數測試結果,晶元面積小於0.01m㎡,在六寸晶圓上其溫度係數中位數僅為0.89ppm/°C

圖為集成電路晶元照片,採用台積電TSMC 65-nm CMOS工藝流片,晶元面積僅僅為1.5m㎡

課題組成員開發了一種基於薄膜體聲波諧振器的2.4GHz ZigBee射頻接收機晶元,提出了一種新穎的2.4GHz射頻晶元系統架構,能夠從單一頻點的MEMS振蕩器綜合出ZigBee通信標準所需要的本振信號,從而解決了傳統射頻接收機晶元高度依賴於片外晶振的缺點,晶元功耗僅僅1.8mW。

其他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2018, DOI:10.1109/LMWC.2017.2787064)以及IEEE Sensors Journal(2018, DOI: 10.1109/JSEN.2018.2790581)。

相關項目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國防創新項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資助。

曹進德教授當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我校數學學院曹進德教授接獲歐洲科學與藝術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長翁格爾(H.C.Felix Unger)的正式信函,恭喜他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自然科學),同時邀請曹進德教授於明年三月前往奧地利薩爾茨堡參加新院士慶典並接受院士勳章。

歐洲科學與藝術院是一個位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的跨學科學術組織,設有8個範疇,涵蓋人文科學、醫學、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及經濟、技術及環境科學以及世界宗教。至今,該院已有逾2000位院士,當中31位為諾貝爾獎得主。歐洲科學與藝術院致力於討論當前不同學科領域及文化相關研究問題,也致力於促進歐洲跨國對話和交流。歐洲科學與藝術院是世界範圍內在科學和藝術領域享有崇高聲譽的學術組織。

曹進德現任東南大學首席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理學部主任、數學學院院長、江蘇省網路群體智能重點實驗室主任、東南大學複雜系統與網路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當選IEEE Fellow,2016年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2017年當選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現為Thomson Reuters/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用科學家(覆蓋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和數學三個領域)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發明可用於紅外光探測的「慧眼」

近日,我校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彤教授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Daping Chu教授課題組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新型二維材料二硫化鉬的全新機理的光電探測器件,首次實現了突破二硫化鉬帶隙的紅外光探測。該項研究結果以「寬光譜響應二硫化鉬場效應光晶體管:超靈敏可見光光響應和紅外負響應」為題發表在材料類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先進材料》影響因子19.791)上。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利用新型二維材料二硫化鉬奇特的光電性質,在同一個器件中觀察到了對可見光的超靈敏光電流正響應,以及對紅外光的快速負響應反常現象,這意味著在獲得高靈敏可見光探測的同時,該探測器還能進一步拓展光響應範圍至人眼所無法觀測的紅外波段。同時,由於這一探測器的結構工藝簡單、製作成本低、性能重複性好,非常適合於產業化推廣,預計在不久的未來,將在軍用與民用等領域獲得廣泛的應用。

該團隊的第一作者是一位年輕的「90後」博士——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吳靜遠。

2017年初開始,張彤教授團隊細緻地整理了該項研究的成果,並在2018年初順利發表在了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上。同時,該期刊還為這項研究成果專門製作了視頻介紹,在官方網站和youtube、騰訊視頻等網站推出,該研究引起了國際納米光電器件領域的極大關注。

自2010年起,張彤教授團隊先後主持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總裝備部探索研究「重大」項目等十餘項國家重點項目,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科研成果:發表SCI期刊論文80餘篇,編寫光電子技術著作1部和微納光子學相關譯著3部,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0餘項,獲得授權中國發明專利近30項,授權美國發明專利4項,國際PCT專利1項……而二硫化鉬探測器的發明成為了該團隊在光電器件領域的又一突破性重磅成果。

張袁健教授課題組在競爭機制驅動的電致化學發光生物感測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我校化學化工學院、江蘇省富碳材料器件工程實驗室張袁健教授課題組在競爭機制驅動的電致化學發光生物感測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18, 140, 2801, 2016年影響因子13.858)雜誌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呂燕芹,張袁健教授為通訊作者。

探索構建新型生物感測器應用於重要生物標誌物的高靈敏檢測,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治療和管理,一直是世界範圍研究的熱點。為此,張袁健教授課題組(http://YZhang.group)開發了一種基於類酶催化反應和空間位阻兩種競爭機制的仿生電致化學發光生物感測器,並應用於DNA氧化損傷生物標誌物8-羥基脫氧鳥苷的檢測。

(原圖出處:J. Am. Chem. Soc. 2018, 140, 2801)

另悉,鑒於張袁健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氮化碳結構調控及其分析感測應用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受邀在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16年影響因子38.618)以「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 Advancing Applications from Photocatalysis to Biosensing and More」為題撰寫綜述論文,評論氮化碳分子設計及其在生物感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該論文的第一、二作者是東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周志新和張玉葉,張袁健教授為通訊作者。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江蘇省雙創團隊、江蘇省科技廳等基金的大力資助。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

不懼艱難,不忘初心

編輯| 董語詩

部分配圖| 孟欣

責編| 聶茹欣、謝岢

內容源自東大新聞網

新媒體工作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南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東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