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000古籍出「深閨」:制電子書 明年可「零門檻」借閱

4000古籍出「深閨」:制電子書 明年可「零門檻」借閱

一場春雨後,莞城圖書館廣場花氣襲人。大樓深處,一間研究室卻與春光保持著最遙遠的距離。

由安保卡控制的大門隔絕了春天的聲光色味,室內是一個常年恆溫恆濕的世界。

一名年輕女孩凝神定氣,抱起一捧由特製樟木夾板綁紮的書卷,戴著手套的技術人員小心接過,輕輕抽出面上一冊,展開在掃描台上。

厚厚的古籍都用樟木夾板保護起來。

也許在160年前,它也被如此溫柔對待過——這是一本咸豐年間仿武英殿聚珍本的《文獻通考》,紙張已成琥珀色,是時光的指印。

這是莞城圖書館的「館藏古籍及民國文獻數字化」項目現場,涉及的古籍有4000本,30萬頁。

「開始吧。」項目負責人詹寶瑩對技術員點點頭。

「嬌氣」的古籍

冰櫃內除蟲,樟木里安家

莞城圖書館是東莞最知名的以文史藝術類藏書和古籍收藏研究為主的圖書館。目前,館藏明清古籍及民國文獻合集912種,6742冊。這個數字每年還在增長,古籍大多來自拍賣會或民間收藏。

館內最久遠的一套書是《王文成公全書》,問世於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46年。值得一提的是,館藏明版《史記》《河南邵氏聞見後錄》《白氏長慶集》《新刻臨川王介甫先生詩文集》,及清版《松雪堂印萃》《廿一史彈詞注》等6種古籍,先後入選第一、二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整個廣東,有館藏古籍入選名錄的鎮街圖書館,僅此一家。

古籍得來不易,使它們不再受時光摧殘,是張笑艷和詹寶瑩每天心心念念的事。對古籍的保護,甚至可以用上「養」——這個充滿感情的字眼。

比如,那本160歲的《文獻通考》,它被帶回來之後,先是用特製的工具刷上幾遍,將歲月蒙塵刷得乾乾淨淨。然後,「住」進低溫冰櫃整整一周,以徹底殺滅體內細如微塵的「書蟲」。

「通體」乾淨後,這本書又在密封袋裡「睡」了好幾天,恢復乾爽筆挺的狀態。最後,一個量身定做的樟木夾板成了它的「新家」,樟木驅蟲防蛀,用來保存古籍是最合適不過。

精細的修復

修復用手工紙,補好還要錘書頁

走廊另一側,安保嚴密的古籍文獻修復室里,主任修複員張笑艷眉頭微蹙。

登記表顯示,眼前這本木魚書(舊時一種民間說唱藝術的歌本)pH值較低,這意味著紙張酸度高,易脆裂,修復難度更大。

資料圖

木魚書用的是一種名為「油光紙」的機製紙張,這種紙在民國時期使用很廣,現在卻已絕跡。張笑艷決定,使用一種更薄的手工紙代替,因為修補古籍所用紙張一定要比書頁紙張薄而輕才行。

她仔細打量著書脊,片刻後已是心中有數。古籍修復講究「修舊如舊」,拆一本線裝書之前,一定要知道它的裝訂手法——哪條線走哪個窟窿眼,打什麼結,都要瞭然於心。書頁補好後,也要按原來的手法重新裝訂。

刀鋒輕輕一挑,早已朽壞的線頭崩開了,書頁像蝴蝶一樣輕盈地落在掌中。這本木魚書的品相還不錯,只有少數幾頁在內文位置有指尖大的破洞——無字的邊緣不用補,有字的部分只需補紙無需填字,用張笑艷的話來說是「只修復,不創作」。

糨糊是不久前新鮮熬的,用於修補古籍的粘合劑不能使用化工材料,而且用量也不能多。新補的紙片,只能裁剪得比破洞稍微寬一丁點兒,要剛好「套住」它,又能粘得牢靠。書補好後,還要把所有書頁疊在一起,用鎚子輕輕捶打,這能讓新補下的紙張更柔更貼,好使書的厚度盡量接近修復前。

「麻煩」的借書

先交介紹信,翻書戴手套

直到昨日,到莞城圖書館查閱古籍,仍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

詹寶瑩說,年代越久的古籍珍本,其借閱審批越嚴格。非莞城圖書館會員的人來看古籍,介紹信是不可少的,要有正當理由,一般而言是研究課題,這樣可以「刷下」一大波無聊玩票者。若是莞城圖書館會員,審核手續可放寬,但僅限於查閱年代不那麼古遠的書籍。

通過審核後,來者會被工作人員帶到指定地點,戴上一次性手套才能翻書——這既是為了防止手汗損傷古籍,也可預防皮膚過敏。

讀者借閱古籍,需要帶上專用手套。

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會發一支鉛筆給查閱者,以方便他們做筆記,油墨筆是嚴禁使用的,免得油墨誤污被借閱的古籍文物。

規定如此嚴格,當然是為了保護古籍,哪怕每年來此查閱古籍的人寥寥無幾。據詹寶瑩說,來看古籍的人年均20批次,以文史研究員、高校師生為主。

「零門檻」看古籍

30萬張書頁將製成電子圖片

藏書是為了傳書。為此,莞城圖書館一直探索如何既能保護古籍,又能傳揚古籍。會有這種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答案此刻已誕生在詹寶瑩的研究室里。

古籍掃描前要拍照存檔。

儀器在靜謐發光,《文獻通考》一張書頁的影像頓時化作電荷的洪流,以光速湧進了信號轉換器。

瞬息後, 數據潮歸於平靜,硬碟的荒野上落下無數代碼的水花,每個像素最後都在色彩矩陣上找到了歸宿。《文獻通考》的這頁書,誕生了一張電子圖片。

掃描作業在繼續。技術人員對每張電子圖片的明暗度、色溫色差方面進行調節,以達到最清晰狀態。圖片是tif格式,每張的容量達到10兆左右,由於容量較大,生成一冊(150頁左右)古籍的電子版至少需要花費1個小時。

對古籍進行掃描製作。

木魚書的頁數雖少,數字化處理卻更費工夫,因它們的印刷和裝訂水平普遍不高,為確定其電子圖片能達到出版要求,要先拆線後再掃描,拆線前每本書都要建檔登記,以備日後修復工作有原始資料作為參考。張笑艷就說,要完成這項工作可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拆線、拍照、每頁書的材料及厚度、酸鹼度、破損情況、修復的歷史……每道工序都不可少。」

如上述操作,對圖書館其中4000多冊館藏明清古籍、民國文獻(包括1000多冊廣東木魚歌本)進行掃描、收集、轉碼成冊,是為莞城圖書館的「館藏古籍及民國文獻數字化」項目。

負責人詹寶瑩說,該項目去年12月啟動,預計掃描總量約為30多萬頁,掃描工作有望在今年6月初步完成。此後,這30多萬張電子圖片還要一張張進行查漏、檢頁、最後分門別類,用特製軟體編成一本本PDF格式的電子書。整個項目預計完工將在2019年。屆時,市民可以「零門檻」借閱這些古籍的電子版。

年內可先體驗部分電子古籍

想一睹這批古籍的真容,其實不用等那麼久。詹寶瑩說,今年6月完成掃描後,會視實際情況,陸續先將一批電子版古籍「入庫」(莞城圖書館即將安裝的電子書檢閱平台)。

這是一台可以觸屏操作的機器,點擊屏幕就能檢索古籍書目,如果有書「上架」則可以閱讀全文。此外,在莞城圖書館的官網上,也可以查到電子版古籍的目錄,以及前5頁的內容。「想看全文,還是請到圖書館來吧。」不過要注意,屆時瀏覽這些電子版古籍,只能做筆記,不可以拍照。圖書館也不提供拷貝服務。

【對話】

古籍保護就是對文化的保護

記者:為什麼會想到做古籍數字化項目?過程中遇到什麼困難嗎?

詹寶瑩:我們一直想做更多古籍保護與開發的工作,為此到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去參觀,向他們學習經驗。第一次做這種嘗試,也遇到過開始沒想到的事。比如,部分木魚歌書的線裝情況不理想,為確保掃描的書影能達到出版要求,我們不得不將書仔細拆線,修復後再進行掃描,掃描後還需用原來的方法裝訂回來。

記者:有無想過,即使古籍數字化了,也許也不會有太多人想去讀一讀,如果是這樣,會感到寂寞嗎?

詹寶瑩:不會的。這些古籍都是珍貴的歷史文物,隨著時間流逝,這些文獻一旦損毀難以復原,數字化項目可以將文獻的原貌保存下來,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

記者:聽說你們還打算將數字化後的木魚書結集出版?

詹寶瑩:是的,有這個計劃。木魚書是我們一大館藏特色,有三百多種,一千多冊。木魚歌曾在廣州、東莞、佛山廣為流傳,作為歌本的木魚書保留了很多地方方言辭彙;在東莞望牛墩,還有老一輩的東莞人會唱木魚歌,將歌本結集出版,也是對本地文化的一種傳承。

原標題:4000古籍出「深閨」 莞城圖書館明清古籍及民國文獻將製成電子書 明年可「零門檻」借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