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皇帝亂點狀元譜

皇帝亂點狀元譜

按上方藍色字關注免費訂閱公眾號

南嶺文化nanlingculture

深耕地域文化,重構鄉土記憶

皇帝亂點狀元譜

李向明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國科舉文化的一個特殊符號。在1300年科舉史上,我國共考出進士約11萬名,其中狀元僅800名左右,可謂鳳毛麟角。要想高中狀元,必須在各級考試中過關斬將,除了出眾的文才,有時還得拼運氣。

進士分三等,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就是金字塔頂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大致三五十名不等,賜進士出身。三甲約三五百名不等,賜同進士出身。等級不同,在使用上差別很大,所有考生都想考取好名次,以求大用。所以,殿試雖不再淘汰,但競爭同樣很激烈。殿試之後,主考官初擬名次,連同答卷上報皇帝欽定。這個就叫點狀元。

從某種意義上說,進士是考出來的,狀元是點出來的。皇帝點狀元時,偶爾一任性,那擬定的狀元說換就換了。

以「名」取人

中國人的名字自古講究雅正吉祥、中和通達,現代仍很重視起名、改名。皇帝的心理同樣會受到這種文化的影響,在點狀元時常有以「名」取人之舉。

唐景雲三年(712)壬子科狀元常無名,他的名字看上去與道家有一種扯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他也正是因為這種關係而當上狀元的。老子《道德經》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李唐認祖老子李耳,信崇道教,常無名這三個字,讓唐睿宗李旦感覺簡直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他的成績並非名列前茅,但是皇帝喜歡當然就點他沒商量了。

明永樂十三年(1415)乙未科狀元擬為顧文秸。明成祖朱棣覺得這個名字不響亮不大氣,且秸字有點生僻,就沒有點他。一路往下翻,當他看到洪英這個名字,覺得響亮大氣,且洪字合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號,英字含英武、英豪等義,兩字相連大有頌祖之意,便毫不猶豫地點為狀元。

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狀元擬為孫曰恭。古人直行書寫,孫曰恭容易誤讀成孫暴。朱棣有一個心理陰影,他是朱元璋第四子,既非太子亦非長孫,他的帝位是通過武力從侄兒手中奪來的。當時許多大臣不服,他只得一不做二不休,大開殺戒,排除異己,殘暴的事情沒少干。因此他對「暴」字特別過敏,害怕世人說他殘暴,不敢沾這個字。當他往下翻到第三名時特別高興,那人叫邢寬,這名字不就是「刑政寬和」的意思么?朱棣晚年一直致力於樹立寬厚仁慈的形象,這名字太合他的意了,文章都沒看直接就將邢寬點為狀元。

明孝宗朱祐樘,從小對周朝很推崇,即位後「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一心希望把明朝治理成像周朝那樣的文明社會,堪稱「中興之令主」。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點狀元時,朱祐樘把報上來的進士名單一路看過去,竟驚奇地發現一個考生叫朱希周,直接將他點為狀元。他的名次並不靠前,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希、周這三個字非常完整地表達了「朕們」的心愿。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庚辰科狀元擬為祁順。這個姓名寓意祈求順從、孝順,正合封建專制統治要求,連當時的年號都叫天順,按理說,沒有比這更好的名字了。問題出在皇帝的名字上,明英宗叫朱祁鎮,試想點狀元傳臚唱名,就像是在直呼皇帝其名。對皇帝來說,誰當狀元事小,寡人的尊嚴事大。於是一直往下翻,第二名李永通,第三名鄭環,第四名吳英,也許皇帝一時敗了興,覺得這些名字都太俗。直到第五名王一夔,才勉強滿意,將他點為狀元。祁順被拖入二甲,真是在正確的時間遇上了錯誤的皇帝。

要是在正確的時間遇上正確的皇帝,名字不好也沒關係,皇帝一時興起也許會讓你「名至實歸」。永樂十六年(1418)戊戌科狀元擬為李馬,點狀元唱名時,這個名字聽起來像「你媽」,旁邊一個太監忍不住笑出聲來,皇帝也忍俊不禁。所幸朱棣這會兒心情好,難得地幽默了一回,接過話說:「這是一匹好馬。」便提筆在「馬」旁加個「冀」字,賜給他一個新名李驥,對他寄以厚望。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乾隆帝欽定名次時,並不去讀擬定狀元的文章,而是一直往下翻,翻到大概第十名胡長齡,終於發話了:「胡人乃長齡耶?」乾隆時年七十有九,正祈盼長壽,胡長齡這個名字的出現,讓他頓時有一種吉星高照的感覺,很爽快地將他點為狀元。

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時,全國上下正在緊張籌備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慶典。主考官為討慈禧歡心,好不容易發現有個考生叫王壽彭,根本不管他考得如何,就直接將他擬定為狀元。他的名字就是「壽比彭祖」之意,而且姓王,真是一份難得的特別壽禮。慈禧果然很高興,不僅將他點為狀元,還嘉獎了考官們。

第二年慈禧七十大壽,加開恩科。這回主考官擬定狀元為廣東朱汝珍。慈禧對他的文筆的確很滿意,但這個名字讓她聯想到了光緒帝的珍妃。珍妃因支持光緒改良,被太后投井害死。同時又讓她想到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大清的剋星都是廣東人。她頓時極為不爽,將卷子一直翻到第五名才滿意地停下,將他點為狀元。第五名為直隸肅寧劉春霖,為什麼讓他當狀元?因為他的名字讓慈禧聯想到「春風化雨,甘霖普降」的場景,而且劉與留同音,她認為好東西都想「留住」,肅寧也象徵一種太平吉兆。此時的大清已是內憂外患,又遭遇大旱,真是天災人禍。此時,哪怕來一場大雨也可以暫時緩解一下國情。不知後來是否真的下雨了,但劉春霖的人生立馬迎來一場及時雨,慈禧太后讓他成為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狀元。朱汝珍算是躺槍了,這一切跟他真沒一分錢關係。

順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擬定狀元王揆,也是一位躺槍的主兒。在唱名時順治帝突然想起了一出當時的流行戲《王魁負桂英》。劇中王魁忘恩負義,在妓女桂英的資助下考中了狀元,卻嫌棄桂英並設計殺了她。想到這個劇情,順治帝就笑著問道:「是負心的王魁嗎?」就這麼一問,王揆的狀元告吹了,還降到了第三甲。

被自己的名字坑得最苦的是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擬定狀元王國鈞。慈禧太后覽卷後,習慣地默念了一下考生姓名,差點沒把自己嚇倒,這人怎麼叫「亡國君」!太后極不高興,將他直接降為三甲,並下旨不得重用。也許是要對沖王國鈞這個「霉頭」,居然讓她找到一個洪鈞,這名字夠高大上,太后很解氣地將他點為狀元。可憐的王國鈞蹉跎一生,連個縣令都沒當上,最終英年早逝。

皇帝以「名」取人的事多了,偶爾就會有人琢磨出個中道道來,動起改名的腦筋,想以此取悅皇上。咸豐帝即位時,有個姓孫的舉人改名為孫慶咸,會試考下來,考官大人看他的文章一般般,但名字很好,為了博得新主子歡心,就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但實在因為太平常了,殿試時誰也不好意思把他放到前面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

以「貌」取人

眾所周知,考狀元拼的是真才實學,想不到關鍵時候還得拼顏值。明朝的皇帝尤其偏好「以貌取人」。

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明朝開國第一科,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親自主持殿試,與考生面對面策問。欽點狀元時,他覺得主考官擬為狀元的郭翀相貌平平,難以顯示大明帝國的國威,便將儀錶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吳伯宗擬定排名第二,也相當有實力,此前已在鄉試和會試中連奪解元、會元,想不到最終還是靠顏值才拼得「三元及第」的圓滿。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狀元擬為豐熙。他的對策作得相當出色,但一隻腳有點毛病,形象不雅。孝宗朱祐樘開始有點為難,他既愛才又愛貌,才貌雙全之人畢竟難遇。不過,這事最終難不倒皇帝,他將位居第二但長相氣宇軒昂的倫文敘點為狀元,將豐熙點為副狀元,賜同狀元及第,戴狀元冠。科舉史上僅此一例。

明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擬定狀元為王艮,二、三名為胡廣、李貫。建文帝朱允炆一看王艮長得過於謙虛,就點了比他長得好的胡廣為狀元。這三人都是江西吉安人,胡廣和王艮還是鄰居,同樣的好地方好風水,長相和人品卻迥異。朱棣奪位後,胡廣、李貫皆投降,王艮卻自盡殉國。

明正統四年(1439)己未科狀元擬為張和,明英宗朱祁鎮在點狀元之前,先派身邊一個太監去暗訪,太監將前幾名一一看過,發現張和長得難看,還有眼疾,二、三名也都一般,第四名施槃倒是個大帥哥。於是,英宗就將施槃點為狀元,張和挪到第四名。

清朝皇帝偶爾也有這樣的舉動,順治十六年(1659)己亥科狀元徐元文,也是因為儀錶堂堂被順治帝點為狀元的。後來讓他侍奉君前,恩寵有加。

以「字」取人

俗話說,孔夫子不嫌字丑。但是,皇帝卻不太喜歡字丑的人,甚至以字取人。在科舉考試中,讀卷官也有偏重書法的習氣,字寫得好,點贊的圈圈就會更多些。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鄭熏,此人甚愛書法,尤喜顏楷。顏姓本來就少,他看到考生顏標,認為是魯公顏真卿的後人,他的文章只是一般般,為了取他為狀元,便以「弘揚魯公忠義」為由,奏請皇上欽點他為狀元。顏標後來到老師那裡謝恩時,鄭熏還關切地問道:「魯公祭事已畢否?」顏標卻被問得一頭霧水,主考大人這才知自己弄錯了。不過,顏標倒是成了歷史上真正的寒門狀元。時人曾諷道:「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這真是愛屋及烏啊。

順治十二年(1655)漢榜狀元史大成,就是因為字寫得好而當上狀元的。殿試時他被擬定為第三名,皇上審定時,被他的書法征服了:「此人楷書工整,必定是個正人君子」於是點為狀元。最典型的還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狀元殿試閱卷中,讀卷官就把書法寫得好的列為了第一名。好在皇帝火眼金睛,他說:你們擬定的名次還不錯,不過我要把文章較勝的陸肯堂改為第一名,那個寫字漂亮的陳元龍改到第二名去吧。他的原話是:「 殿試雖文、字兼取,朕意以文為重。」說起來,乾隆應該是最偏愛「狀元書法」的一個皇帝,字寫得好,名次就越高。康有為就曾指出:「 蓋以書取士,啟於乾隆之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長達3米的「南京狀元殿試草卷」從頭到尾無一圈改。

以「夢」取人

明洪武十八年,擬定狀元是花綸,但朱元璋卻不點他。皇上說他昨夜做了個夢,夢見狀元姓丁不姓花,考官們找出個名次較後的丁顯。皇上說,此人姓丁名顯,自然應「顯」,就點了他的狀元。丁顯才能並不顯著,與朱元璋也不沾親帶故,而是因為他姓丁就當了狀元。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恐怕不是真做過這麼一個夢,也許是他懷疑考官們營私舞弊,隨便找個理由換人,以此顯示自己洞察一切的聖明。這與他的性格是相符的,朱元璋晚年經常猜忌大臣,許多功臣武將最後不得善終。

明嘉靖二十三年,無錫人吳情殿試成績排名第一,但嘉靖帝朱厚熜看見他的名字不高興,無情之人怎居榜首?就一直翻,翻到第三百名時看到考生的名字叫秦鳴雷,就將他點為了狀元。正待閱卷大臣疑惑之時,皇帝說昨夜做了個夢,夢見西北方響雷,這是狀元出在西北的徵兆。果然這秦鳴雷是陝西人,正好在西北方。其實,皇帝最近一段時間正在祈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為了照顧大臣的情緒,嘉靖帝還是將吳情點為第三名探花。後來,民間流傳一首打油詩:吳情舉子無情帝,鳴雷正好撿便宜。想不到,皇帝選狀元可以如此兒戲。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謝謝堅持關注的朋友

歡迎轉評贊

讓我們一起去發現

^_^

轉載請與作者或本公眾號聯繫授權

作者簡介

更多交流前往

頭條號[讀行俠]原創作者

博客[李向明文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