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要為博士學位而浪費寶貴的時光呢?

為什麼要為博士學位而浪費寶貴的時光呢?

1936年到1938年,由清華大學推薦,只有初中文憑卻成為清華教師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這便引出了一段佳話。

劍橋是聞名世界的學府,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地想來「鍍金」。一旦獲取劍橋的學位,那將是身價倍增!華羅庚因發表重要的學術文章,已受到西方學者的注意。所以,他到劍橋大學沒幾天,著名數學家哈代(C.H.Hardy)就告訴華羅庚:「你的作品很多,完成一篇好論文是沒有問題的。我想你一年內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沒想到華羅庚回答:「謝謝你的好意。我只有兩年的研究時間,還是抓緊時間學習,多寫些有價值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縟節,太浪費時間了。」哈代大感意外,說:「東方來的人,不稀罕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你是第一人!」

此後,在劍橋的兩年時間,華羅庚從沒有登記考學位,他只是雜雜實實地發表了十多篇數論方面的論文,成就了「他在數學上有最深刻貢獻的時候」。美國普渡大學教授徐賢修回顧:「華先生留英期間,數學界發生一件大事,即蘇聯大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證明了前面曾說過的哥氏對於奇數的臆測定理。華先生是一位極具毅力的人,這時他馬上致力於哥氏定理推廣到偶數問題的研究。直到今日,所有研究這個問題得到結論的人,華先生還是最傑出的一位。在英國的兩年中,他對數論熱門研究的各個問題的貢獻,深受國際上注意。」由此不難看出,華羅庚對真知的追求與收穫已遠勝過博士學位的光環。

華羅庚自身的經驗,以及他見到了許多高分低能、高學歷低能力的所謂「人才」,使他更加切實地認識到:「學位和文憑絕對不能與真才實學劃等號。」因此,他在許多的講演中一再提到獨立思考、自修、真才實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56年,華羅庚在《中國青年》發表《聰明在於學習,天才由於積累》的文章。提到:「解放前我們看見不少的科學工作者,他們一生事業的道路是:由大學畢業而留洋、由留洋而博士、由博士而教授,也許他們在大學時有過一顆爬上科學高峰的雄心,留洋時也曾經學到一點有用的知識,博士論文中也有過一點有價值或有創造性的工作,但一旦考上了博士當上了教授,也就適可而止了;把科學研究工作拋之九霄雲外,幾十年也拿不出一篇論文來。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惋惜的事。」

1985年1月,華羅庚發表《要培養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明確提出自己對人才、文憑的看法。他認為:「重視人才絕不等於重視文憑,而是重視才能,即重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文憑只能作參考。」接著,他就此展開,以實例來說明自己的看法。他說:「我28歲任西南聯大教授,38歲成為美國的教授,但我並沒有博士頭銜,是我國學部委員中唯一沒有博士頭銜的。愛迪生、法拉第也都不是博士。所以,不能只重文憑。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講求實效,使學生真正具有真才實學,做到博學多能。」

有人可能會說:像華羅庚這樣做實在是太愚蠢了。為什麼不要個劍橋的博士文憑呢?那樣,以後的路會更好走。

可是,如今反過頭來看,他有劍橋的博士文憑又會怎樣?

有人會說:華羅庚的情況是不可複製的。

可是,為什麼不可以複製?他又不是天才(小時候是差等生),他能有這樣的底氣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何在?是不是因為他能抓住根本,而世人卻太多的一葉障目了。

還有人會說:如果按照他那樣的路走,太難了。

筆者只好嘆道:是呀。

可是,他那樣的人生、那樣的追求、那樣的思路是能給我們啟發的。

還有,社會是不是應該往前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梁漱溟:「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

TAG:經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