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親愛的,熟悉不等於親密

親愛的,熟悉不等於親密

今天的發文,是要邀請我之前一直在文中提到的我的堂妹加入微閣小窗的撰文。因為酸楚的童年,練就了她為人處世駕輕就熟的本領。她的話經常成為我的溝通指南,幫助我修復並達成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

目前她正在修讀名為「非權利性領導力」的課程,之後也會撰寫這方面的感悟發表在微閣小窗,這些文章如果能在有需要解開心鎖的人心裡澆水施肥,開出花朵,我想這便是我倆最大的心愿了!

想了很久用什麼昵稱在這裡推她的文章,最後決定:「星星的堂妹」。名稱源於我的個人微信名,也希望她能喜歡。

這篇文章主要是闡述人與人之間如何實現真正溝通,直抵我們現代人的心岸,望看後有所感悟的朋友幫我們轉發,讓更多人實現真正的「了解」。

「你了解你的愛人嗎?」

「我太了解他(她)了,當我看到他(她)的某一個表情我都能知道他(她)接下來會說什麼話!」

NO!我想說這是熟悉而不是了解與親密。這些所謂的了解只是熟悉彼此的習慣,表達習慣和行為習慣而已。也正是我們經常脫口而出的「我太了解了!」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了解與親密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什麼。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面對同一件事,他們的理解與反應是不同的。比如,同樣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對自己撒謊,大部分人的反應便是暴跳如雷!「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我可是他(她)最親近的人!」

但也有一類人會覺得對方只是不想自己因為事實多想而難過才會做出這種善意的謊言,然後欣然接受。既而理解並加深彼此的感情。但為什麼不同的人在想法上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又是什麼在決定著我們的行為呢?

是每個人的信念!(對事的「解釋」)。

人們面對「事」有不同的「解釋」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就會有不同的情緒,而行為只是每個人對情緒做出的應激反應。「事」經由不同的外在行為表現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一個人如在經歷中對再次遇上的同樣的「事」作了同樣的「解釋」,那麼便會選擇同樣的行為表現。而這種行為會導致出現同樣的結果。這時信念就產生了,在他的內心深處就深信這種「事」就等於這種結果,並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再遇上同樣的「事」時,本能性地通過這個信念做出了潛意識的自動反應。並且隨著一個人的這種自動模式經歷越久(年齡越大),人生軌跡(我們常說的「命運」)就越難以改變。因為同樣的模式下同樣的事它的結果一定是同樣的,這個時候,信念就變成了執念。

如果你願意去察覺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事總在重複上演:新的戀人總是與以往的他很相似!新的婚姻漸漸地在重演上一段的悲劇!與愛人相似的爭吵永遠沒有盡頭……為什麼?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太多的自動模式並不自知,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內心信念的自動選擇!因為同一個信念下事情的結果一定是一模一樣的!

「為什麼總是這樣?為什麼每次我總是遇到這樣的事?這明明就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你真的了解愛人嗎?」

生活中所謂的「溝通」真的是有效的嗎?還是僅僅只停留在相互間情緒的傳達與發泄上?

了解,是需要了解行為背後的情緒、感受與支撐它的「信念」。這些都是我們行為背後的操縱者。

有一對夫妻,丈夫看見自己的愛人穿了美美的短裙就要出門,他突然暴跳如雷:「你怎麼又穿這麼短的裙子?你簡直太輕浮了!」

「就知道你又會這麼說!我是你老婆你怎麼可以這麼說我?太不信任我了!一大早我的心情都被你破壞了!其實你一點都不愛我吧?」很顯然,這會是一個很糟糕的早晨。他們彼此熟悉但又彼此陌生,因為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彼此。

丈夫其實很愛妻子,他只是害怕自己的妻子太漂亮有其他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喜歡,怕失去,怕被拋棄。這樣的感受下他就變得憤怒,想用憤怒的方式控制妻子停止這種讓他不安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安全感,但並非真的覺得妻子輕浮。丈夫的信念是「我不夠優秀,我會被拋棄。」而妻子並不了解丈夫的這些心理活動,只是認為丈夫的言語傷害到了自己,覺得丈夫不信任自己、不懂得欣賞自己,在這些情緒下她理解成丈夫沒有以前那麼愛自己了。妻子的信念是「不信任就是不愛,我會被拋棄」。

這些行為的結果就是丈夫更加感覺自己不被重視而更加憤怒,妻子更加感覺丈夫不愛自己而更傷心。然而這些感受與「解釋」當然不是事實,只是各自的自以為是。事實是他們都很在乎彼此。假如換一種方式,丈夫告訴妻子:你今天很漂亮,可我有些不安,怕比我優秀的人喜歡你。妻子會告訴丈夫:我打扮的漂亮就是為了給你欣賞,在我的心裡你是最重要的。這一刻他們的心肯定會非常靠近,一定會感覺特別的相愛與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溝通與了解,讓彼此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當然這些行為只能在「我很優秀,我們很相愛」的信念支持下才能打開心扉,然後綻放......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對方能因為自己而快樂,我相信每個人都願意為此付出。親密的關係需要真誠的袒露內心,脆弱很正常,需要被愛被關注很正常,其實對方也一定很願意愛護自己。我們在表達自己的需要時並不用「我很堅強,我不能讓他(她)覺得我需要他(她)」這類的心思來掩飾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相互了解,有了解才會有理解,只有這樣心與心的距離才能越來越靠近。相互支持與成長。

希望這篇淺淺的文章能讓大家走出「溝通」的誤區,走向親密的快樂之旅。也十分歡迎大家的指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閣小窗 的精彩文章:

TAG:微閣小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