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需再買蘋果機了,國產手機人臉識別技術將全面升級,錢包又省了

不需再買蘋果機了,國產手機人臉識別技術將全面升級,錢包又省了

替換高清大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新技術帶來新風向 《IT時報》記者帶你逛信博會

無線充電、人臉識別等產業化提速

IT時報記者 章蔚瑋 攝影報道

3月14日,第十五屆上海國際信息化博覽會(以下簡稱信博會)開幕,本屆信博會共吸引來自全球的4000多家企業參展,展出面積超過24萬平方米。無人駕駛、人機智能交互、智能製造等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亮相,其中不少將與人們的未來生活產生緊密聯繫。來,跟著《IT時報》記者去看看哪些未來已經到來。

國產手機人臉識別技術將全面升級

「下半年,會有一批應用升級版人臉識別技術的國產手機問世,預計小米和華為會是最早一批。」2017年,本報曾報道一批裝載人臉識別功能的國產手機不具備活體檢驗技術,僅通過雙攝提高攝入像素及景深,這種所謂的「人臉識別」在手機安全運行上存在漏洞。今年這一情況有望得到改善,據此次參展晶元廠商透露,一批主流的國產手機品牌已開始將「結構光」三維成像技術應用於新款機型,最快將在今年下半年面市,屆時國產手機的人臉識別準確率將有顯著提高。

在此次展會上亮相的「結構光」三維成像方案,最早應用於蘋果公司去年發布的iPhone X人臉識別功能,即通過光點陣的變化來計算人臉深度。「iPhoneX 投射在人臉部的點陣由300000個光點組成,通過計算光點列陣變形的數據來反推臉部深度的信息,可有效降低人臉識別的誤判率,是目前行業內公認的最高技術水準。」據來自光感測器製造商ams(奧地利微電子)的研發人士介紹,目前,行業內依賴結構光識別人臉的演算法已經有了更多衍生版,其中不少演算法難度降低,成本降低的「普惠版」目前已經成為行業發展主流。不少國產手機也在加緊跟進,包括去年推出人臉識別功能的OPPO、華為等手機廠商已經在企業內部組成了相關技術的研發團隊,同時團隊規模在不斷擴大。

與該「結構光」三維成像方案相關的產業鏈在最近一年內異常活躍,「結構光」元件製造企業競爭十分激烈,據上述工程研發人士透露,目前除了擁有獨立實驗團隊的國產手機廠商外,大部分手機廠商還是依靠供應鏈提供解決方案,掌握核心技術的頭部製造商擴張速度尤其快,包括為iPhone X提供元件的製造商一度被擔心產能不足,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一批安卓手機廠商的訂單依然懸而未決,有業內人士透露,「生產廠家都在加緊擴產,工人規模以幾百人為單位遞增。」

不過,上述研發人士看來人臉識別技術要真正走向成熟,國產手機廠商依然面臨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產能,甚至專利限制等多重考驗。

無線充電全面普及最快三年

儘管行業內對無線充電所引發的隱患質疑不斷,但在今年的信博會上,無線充電依然是熱門的參展項目之一,與無線充電相關的新技術層出不窮。現場參展商看來,隨著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的興起,無線充電技術取代插入式充電將成為主流趨勢,在未來三年,無線充電有望全面普及。

除了已經問市的手機、智能手錶的無線充電技術外,無線充電的行業應用也正在悄然快速推進。比如,在24小時的無人車間內,載台車可實現一邊運動一邊充電,在運動軌道下方鋪設的無線充電系統,確保了車間24小時運作。

「可預見的是,消費性電子產品未來的競爭一定是價格戰,而手中掌握技術的企業已經開始向產業鏈上不同領域突破。」據電子元器件廠家TDK 的工程師張貴淵介紹,50W、200W 、1000W的大功率無線充電已經實現,在TDK的工廠內就已經將類似大功率無線充電應用於無人載台車上,實現不間斷充電,未來同樣的場景可應用於無人物流以及全自動機械臂生產車間等。

目前國內開始應用無線充電的領域是農業,在一些水培農業項目中已經開始應用無線充電技術,解決傳統電池、電線怕潮、怕水的難題。

「無線充電要普及目前面臨的難題一是成本高,一個是行業標準未出台。」在來自BOSH(博世)的無線充電工程師看來,無論是消費市場,還是行業領域,無線充電都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無線充電的行業標準尚未完全落實,一旦標準落地行業有望迎來一輪大發展。」

在這次展會上,博世推出了40平方毫米的微小充電線圈,主要用於耳機、助聽器、智能手環等小型智能硬體的無線充電。在上述人士看來,「無線充電的體積越小,未來的優勢就會更明顯,但小體積會面臨干擾、靜電、噪音等難題,磁場的技術處理難度上升。因此在這一領域,BOSH先行一步,試圖在未來競爭中尋找自身的差異點。」

無人駕駛汽車通信 傳輸速度年底提升

從展會上,《IT時報》記者還獲悉無人駕駛汽車的通信傳輸技術將在今年年內實現一次飛躍。

據生產汽車晶元的廠商瑞薩電子應用技術中心汽車電子部副部長趙坤透露,乙太網/TSN的大數據傳輸協議標準將在今年年內出台。就此,將解決無人車大數據量傳輸的通信基礎,推進人機互動傳輸的進程。

據了解,乙太網/AVB傳輸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進入了車載應用,但僅限於汽車娛樂系統的傳輸。無法全面進入汽車控制系統的原因是,工業乙太網成本高,延時速度過長,不適合應用於汽車駕駛體系,「你不能一打火等個幾秒鐘再連上網,然後啟動。」

但相較傳統網路傳輸方法,乙太網承載數據量大,有著不可取代的優勢。目前,乙太網/TSN協議晶元的研究主力企業主要在國外,同時,國外一批車廠已經開始規劃,開發與乙太網相關的應用,隨著行業標準的落地,預計在3-5年內,依靠乙太網傳輸控制車載體系的汽車會陸續面市。目前在寶馬的高端車型上,已經開始通過乙太網實現人對車的控制。

「影響乙太網普及的障礙在於成本高,短時間內很難降低。」據趙坤透露,目前他們在與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汽車研發團隊接洽,國內互聯網汽車有望率先使用上依靠乙太網傳輸的最新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T時報 的精彩文章:

「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頭頂 LoRa業界呼籲引入「紅綠燈」進行監管
低價寬頻「死於」低價 民營寬頻拉響「寒潮紅色預警」

TAG:IT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