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常嗲養生見解:孫思邈的攝生要訣

常嗲養生見解:孫思邈的攝生要訣

孫思邈不僅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藥王,道士,而且還是一位長壽的養生學家。他活了102歲(也有141歲之說,但無存考證),九十餘歲「視聽不衰,神采甚茂」。百歲之時,還揮毫著述。孫思邈以善為先,從其行醫中即可得之,他重視醫德,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聲言「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他極為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他的養生思想,在他的為人為醫為道以及留下的著作中隨處可見,綜合疏理,其攝生要訣大致可歸納如下:

抱負不凡

孫思邈之所以長壽,百歲時還能揮毫著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目標明確,以「拯衰救危」為終身目標,抱負不凡,勤思善考,腦子越用越活。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五台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巨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藥王」。

依時攝養

孫思邈認為「善攝生者,卧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常至」。又說:「知服食將息節度」,「宜雞嗚時起,卧中導引」。然後盥洗進食,「徐徐步入庭院」。並應注意「常避大風大雨大暑大露霜霰雪」,不觸冒「邪風惡氣」,順應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依時攝養」,即可「免其夭枉」,無病延年。

恬淡虛無

孫思邈一生清平,以行醫治病為己任,服務民間普通百姓,如北周靜帝時,楊堅執掌朝政,召孫思邈任國子博士,孫思邈無意仕途功名,認為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孫思邈認為,恬淡虛無,形與神俱在攝生中至關重要,情感反常,喜怒無度,雜慮過多都會傷神損壽。強調要「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忍怒以養陰,抑喜以養陽」。「不浮思妄念,「亂思勿經心」、「勿追名逐利」、力求「廣志遠願」、「勿汲汲所欲」、「居貧莫謂常貧,居富莫謂常富,居貧富之中」。「靜思滅想」,「淡然無為」。即可免於「損性傷神」,從而「形氣自滿」,形與神俱,「沒身不殆」。

房室有度

孫思邈遵循《內經》「房室有度」之說,認為「人生大限百年,節護者可至千歲」。認為「人之壽夭,在於樽節」。並提出「欲求長生壽考」當「先斷(節)房室」。他認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頓覺氣力一時衰退,衰退既至,眾病蜂起,久而不治,遂治不救」。「若能節宣宜適,抑揚其通塞」,節慾保精,精氣持滿,便可增壽。

導引行氣

孫思邈認為「善攝生者,須知調氣方」。即:「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在其著作中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運動方法。如散步、嗚雲鼓、叩齒咽津以及腹部按摩法、內視法等。並指出,「旦旦如此」,則可「療萬病大患」,「使人丁壯,有顏色(氣色紅潤)」,頤養天年。

調攝五味

孫思邈認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只有謹慎的調攝五味飲食,方可發揮飲食的「資氣血」,「排泄而安臟腑」的作用。使人「悅神爽志」。其一,「五味不欲偏多」。要「節五辛」,忌「大酢大咸」。其二「食慾數而少」。「若貪味多餐,刻盤大飽」,「或致暴疾」。其三「常學淡食」。並指出,「魚膾諸腥冷物,多損於人」,「若飲酒者,傷神損壽」。提倡飲食「常宜輕清甜淡物」,「慎肥膩酥油之屬」。其四,勿食「陳腐之物」、不食「無魚」和「自死無傷」之禽獸。

孫思邈十分注重「食療」。他認為「若能用食療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他強調醫者,應「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後命葯」。並在其著作中祥細介紹了谷、果、菜等食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嗲雜談 的精彩文章:

中醫臨症雜談:女性貴在養血

TAG:常嗲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