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果得了癌症,如何選擇一位好醫生?

如果得了癌症,如何選擇一位好醫生?

這是一件發生在我年輕時候的事。一天,妻子一臉嚴肅地告訴我:「我感覺胸部好像長了什麼東西。」

妻子在洗澡的時候,發現胸部有一個小腫塊。這可嚇壞了我,我馬上帶著妻子一起去找到了我所在醫院的前輩。診斷結束後,前輩一言不發,最後悄悄地把我叫到了一邊:「70%的可能性是癌症。最好還是做個組織切片檢查吧。」

兩天之後,我帶著妻子去做了組織切片檢查。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見結果出來。我們覺得,要是有問題應該早就聯繫我們了,既然沒有聯繫,也就放心了。但是過了許久之後,之前給我妻子檢查的那位前輩和負責這次組織切片檢查的病理科醫生一起找到了我:「是癌症。」之後的話,我不用聽也能猜到。最好儘快實施手術,這是最佳的治療方案。

「你們確定嗎?」

「確定。」

「那為什麼不早點把檢查結果告訴我。這麼晚才出結果,是不是還有什麼問題呢?」

負責組織切片檢查的病理科醫生向我說出了實情。最先得出的診斷結果是惡性腫瘤,但總覺得從分析結果來看並不符合典型的癌症病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這位醫生又向其他五位值得信賴的病理科醫生送去了切片樣本。

當時負責組織切片檢查的醫生是我最信賴的醫生之一。他的診斷快速準確,在醫院備受好評。如果連他都沒有把握,那最後的結果肯定會有問題。

「那他們怎麼說呢?」

「兩人說是癌症,剩下的三人判斷不是。我的診斷也是癌症。所以三對三。憑我個人的判斷,可以肯定就是癌症。但是我覺得不能這麼草率地下結論。」

這樣的結果讓我一時難以判斷。如果就這樣草草地斷定是癌症,那之後的手術又會讓我有心理負擔。可是如果置之不理,心中卻又總有一絲不安。左右為難的我最後決定去諮詢最權威的第三方意見。

四處打聽之後,得知當時乳腺癌診斷的最高權威就職於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我和妻子的主治醫生商量決定請求對方再次診斷。那時剛好有一位同事要去美國,就讓他幫忙把組織切片送過去。我焦急地等待著對方的消息,但是一天過去之後依然沒有任何消息,我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雖然遲遲沒有確定的消息,但我隱隱覺得應該可以確診就是癌症了。

就這樣,在忐忑不安中又度過了一天,電話終於響了。明尼蘇達大學醫院來消息說,不是癌症。他們還特彆強調,最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確定這不是癌症。

無論醫學如何發展,關於誤診的爭論始終不會結束。但是我們並不能把誤診完全歸咎於醫生。雖然也有因為醫生個人能力不足而導致的誤診,但很多時候確實很難做出準確的判斷。有時甚至會像我妻子的情況一樣,多名醫生檢查都難以做出正確的診斷。

治療時的情況也是如此。有些醫生會要求進行手術治療,有些醫生則會建議化療或者放療。當然,大部分的醫生針對類似的病情基本都有大致的治療方案。但是選擇哪種藥物、採用何種手術方式等具體問題,則會視病人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比方說,我們可以選擇多種方式從首爾出發到達釜山,有些人會選擇飛機,也有人會選擇高速巴士或者火車。雖然目的地相同,但可供選擇的出行方式有很多。究竟哪一種方式是最快最安全的呢?這由每個人的個人處境和條件所決定。應該綜合考慮癌症治療的最新動向,以及患者的個人情況,在各種可能的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

問題在於很多患者覺得,診斷和選擇治療方案都只是醫生的事情。我想給癌症患者們的建議是,不要被動地坐等醫生的建議,而應該主動去找到那位可以幫你做出最佳選擇的醫生。如何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醫生呢?下面就將為大家介紹以下幾點。

第一,收集信息要做到萬無一失

「一位醫生都不認識。」

「這又該問誰呢?」

「怎麼知道誰是好醫生呢?」

「他們給我介紹了一位醫生,應該可以信得過吧。」

在選擇醫生的時候,想必大部分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吧。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現在是在找對象,你還會因為沒有熟人或者是別人介紹不可信而消極等待嗎?大家肯定會四處打聽了解對方的人品,直接見面看是否符合彼此心意。所以那些所謂的「不認識醫生」「沒人可以諮詢」「別人介紹的醫生不可信」等理由只不過是借口罷了。只要你下決心去了解,肯定可以找到諮詢的途徑。

如果不知道如何判斷這位醫生是不是可以治療自己疾病的名醫,那麼,先去找找那些最早知道這位醫生信息的朋友。一般來說,只要通過一兩個熟人就能找到可以幫你了解基本信息的朋友。

首先你要把你想了解的信息廣而告之。只要下定決心多多打聽,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要的基本信息。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行,我們可以主動去社區醫院諮詢。還可以求助於附近診所的醫生,向他們詢問相關的信息。

即使你認識的不是癌症的專科醫生,一般的醫生也都掌握癌症的基本知識。此外,你還可以在同事、校友中尋找,他們中間說不定也會有治療癌症的專家。通過這些人際關係,你可以更加迅速地了解到準確的醫療信息。

第二,不要輕信所謂的媒體名醫

打開報紙的「健康·生活」版,可以看到各種名醫推薦和介紹幾乎佔據了整個版面,有時還會看到用誇張的大字寫著某某領域頂級名醫某某某。

不過這些報道中的大部分名醫都是徒有其名。判斷這些名醫的標準也類似於輿論調查,既不公開也不透明,而且這些所謂的名醫更多的是熱衷於在媒體上露臉,真正有實力的少之又少。

那些聲稱動物實驗成功、即將投入新葯開發、新療法正在研製中的報道,在我看來也都是不可信的。任何一位嚴謹的醫生都不會在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臨床試驗得到公認之前在媒體上公開發表相關內容,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心血,必須慎之又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也是每一位醫務人員的基本職業素養。

並不是說電視和報紙上出現的醫生都不可信,只是因為媒體有時候會進行誇張報道,或者透露一些尚未成熟的研究信息誤導公眾。當然,有些醫生偶爾也會自發地向公眾介紹自己的個人主張和最新的醫學信息。

我想要說的是,大家千萬不要將輿論報道當作判斷名醫的標準。雖然可以適當參考輿論報道,但絕不能將其作為衡量名醫的唯一標準。

如果這些報道中有你需要的醫生信息,一定要通過正規的途徑去確認相關的內容。

第三,選擇一位好學的醫生

醫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一位合格的醫生不是利用給病人看病後的空閑時間來學習,而是擠出睡覺的時間來學習和研究。

現代醫學發展突飛猛進,幾年前備受矚目的最佳療法會迅速被新療法所取代。所以身處醫學實踐第一線的醫生們必須不斷學習和研究,了解如何應用現有療法使副作用降到最低,並掌握醫學界的最新動態。判斷一位癌症醫生是否持續學習,最好的證據就是論文。

每一位專註於學習和研究的醫生都會筆耕不輟,用論文發表自己的成果。一位40歲以上的醫生在成為專家之後,都會發表大量以第一作者署名的論文。不僅如此,論文發表的雜誌也都必須是學界公認的權威刊物。能夠在世界級的權威雜誌上發表論文,這是對醫生實力的極大肯定。想要發表一篇優秀的論文,醫生必須了解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需要有能夠去偽存真的慧眼和支持論點的大量臨床試驗。

當然,我們不能僅憑論文判斷醫生的實力和研究水準。有些醫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發表論文,但是卻一直堅持學習,積累臨床經驗,時刻關注最新的醫學動態。這樣的醫生雖然沒有論文成果,但對於各種最新的治療方法卻有著準確的認識。面對病症,他們可以自信果斷地做出判斷。但是由於沒有像論文之類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一般患者很難對他們的實力做出判斷。

作為一名醫生最重要的是,不斷學習和研究最新的治療方法,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不過,最終必須有醫生個人不斷的學習和研究才能使全心全意的服務落到實處。

第四,選擇一位能接受他人意見的醫生

我們在選擇醫生時,很多時候難以分清自信和獨斷。我們經常會將有些醫生自以為權威、獨斷專行的態度誤認為是自信十足,有自己的主張。

很多人可能都想知道如何區分這兩者。醫生對於自己治療方案的自信和治療過程中獨斷專橫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越是實力非凡,對自己方案信心十足的醫生,越是願意去傾聽其他醫生的意見,接受其他的方法。反而言之,這種虛懷若谷的態度正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這一點在和其他醫生合作時表現得最為明顯。一位有實力的內科醫生會充分考慮外科手術時的情況,同時也會耐心聽取病理科醫生的意見,在做出診斷時,必定和影像科的醫生協調配合。外科醫生也是如此,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在手術前會和內科、影像科的醫生進行充分的溝通,也會聽取麻醉科和病理科醫生的手術意見。手術後,還會和內科以及放射腫瘤科的醫生保持緊密聯繫。

主治醫生如果忽視了哪怕一絲的其他可能而固執己見,那麼治療過程中將很容易出現問題,特別是需要選擇其他療法的時候,如果各項條件並不具備,那治療將會面臨很大的困難。患者個人很難判斷自己所選擇的醫生是否擅長和其他醫生合作。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向他的同事或者身邊的人了解情況,尤其是向和自己疾病相關的其他科室醫生打聽主治醫生的情況,這將會為你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向外科和影像科的醫生了解內科醫生的情況,向內科和麻醉科的醫生打聽外科醫生的口碑。每個醫生都會介紹他們彼此間相互了解的最佳人選,因為他們經常一起合作,彼此熟悉。通過醫生們的相互評價,我們可以了解到,所選的醫生是否獨斷專行,是否擅長團隊合作,是否醫術精湛。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客觀的判斷。如果自己無法了解這些情況,可以找人幫忙打聽,利用你的人際關係,只要用心去找,一定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第五,醫術的實力先於患者的感受

我有一位前輩,人稱「刀子嘴」。他醫術高超,但是性格有些古怪,即使是面對年長的患者,也會調高嗓門大聲呵斥。有一次,一個朋友的母親來找這位前輩看病。經過幾天的治療之後,前輩的性格展露無遺,他對朋友的母親一頓訓斥。朋友的母親難以忍受,不得不選擇轉院。當然,這就是前輩平時的性格,我們對此一點都不感到吃驚。可是沒過多久,這位朋友的母親又來找到了前輩。因為轉院之後雖然醫生態度親切,但是病情一直不見好轉。這位朋友的母親只得忍受前輩的毒舌,繼續接受治療,最後得以安然出院。

最近,提高醫療服務成了醫學界的一大話題。大家也都承認,患者擁有接受親切服務的權利。患者的心情也是治療的重要一環,所以為患者提供滿意的醫療服務,是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

第六,大醫院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韓國人有個毛病,什麼都要選最好的,也就是所謂的一流病。這一點也充分體現在對醫院的選擇上。大家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一流大學畢業後在大學醫院工作的醫生一定都是名醫。當然,能夠考入一流大學,又能進大學醫院工作,這樣的醫生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因為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積累臨床經驗,可以集中精力進行醫學研究。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這樣的醫生才能給我們最好的治療。暫且不論醫術的高低,現實的情況是,醫院很多時候並沒有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患者。根據病情的輕重,醫生對待患者的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雖然在每一位患者眼中癌症都是致命絕症,但對於每天接診數百名癌症患者的醫生來說,他們很難理解和照顧到每一位患者的感情。

很多人一說到癌症,就非要到大醫院就診。我想這大可不必。

癌症三期之後的部分患者確實需要選擇大醫院。因為,這一階段的治療更加複雜,只有大醫院才具備最新的醫療器械。但也有很多人在中小醫院接受治療並最終痊癒。根據病情的不同嚴重程度,我們會發現,有時中小醫院的治療比大醫院更加有效,癌症初期的治療尤其如此。如果是簡單手術即可完成的治療,又何必非要去大醫院等上幾個月的檢查,在嘈雜的人群中壓力重重呢?如果中小醫院在治療方面有困難,醫生會推薦你去大醫院就診。

選擇醫生時,最重要的不是醫生的名氣。對患者疾病的關注度、積極的姿態,以及全心全意的治療態度才是我們最應該看重的。如果難以判斷你選擇的這位中小醫院的醫生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你可以通過身邊的朋友了解這位醫生一年之內做了多少例手術、內科治療的經驗如何等信息。如果這位醫生一個月只有三四例手術,負責的化療患者也只有三四人,那麼他的臨床經驗方面就略顯不足。

剩下的只要按照之前所說的幾條標準對號入座即可。必須時刻牢記,我們要選擇的醫生並不需要「包治所有癌症」,而應該「最擅長治療你所患的癌症」。這樣的醫生並不一定只在一流的綜合醫院就職。不要捨近求遠,嘗試在你的身邊尋找名醫。

如何設計將要和癌症一起度過的日子,我們必須慎之又慎。選擇一名合適的醫生就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不過最重要的不是手術,也不是化療,而是患者本人,最終承擔一切的也是患者本人。

患者自己選擇醫生並不是什麼越權行為,這是每一位患者應有的權利和義務。請記住,勝利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

摘自韓萬青《不要和癌症抗爭,要跟它做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李玲玉時隔30年再演「西遊記」,男主角竟然是……
究竟是誰感動了文物局長: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記住這個人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