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未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馬未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說起馬未都,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

即使你沒聽過他在百家講壇的《馬未都說收藏》,

即使你的朋友圈沒有被《馬未都|XXX》式文章刷屏,

即使你沒在喜馬拉雅聽過他的脫口秀,

但你總是能在哪裡看過或聽過這個名字。

63歲的馬未都,赫赫有名。

他淵博,生動,又極富個性。

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徹。

他一直活躍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終有他的傳說。

有人羨慕馬未都腰纏萬貫,有人仰慕他博學慧眼。

從編輯、作家、影視編劇,到文物鑒賞家、博物館館長、脫口秀主講、文化名人,最終名利雙收。

他的人生,說傳奇也毫不為過。從「草根」到國寶級收藏大家,他的每一次的轉型都能踩在風口上。

他的成功,無法模仿,無法複製。

1955年建國初期,馬未都在北京軍隊大院,這樣的出身也不能算是外界常說的「草根」。

1966年文革,馬未都輟學,3年之後隨父親、兄妹下鄉。

1981年,26歲的馬未都進入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一份子。

在廠期間,還在《中國青年報》發表了小說《今夜月兒圓》,寫的是一個車工被車間女神愛上的故事,大獲好評,也開啟工人到編輯的順利轉型。

到了文學大熱的七八十年代,馬未都進入了《中國青年報》這樣的大報社當編輯,出小說。

此時的馬未都也開始接受文物收藏,一邊鑽研學習,一邊蹬著自行車走街串巷,收老瓷器、舊板凳、舊椅子。

當時,中國古玩市場還處在萌芽階段。

馬未都的尋寶曆程只能從「菜市場」開始。那時候菜農來北京賣菜,順便會捎上自家最值錢的老物件。

馬未都從兩塊錢的「官窯」開始買,直到它升值到20萬。「那時你去地攤上,滿地都是寶貝,我只是在寶貝中進行挑選。」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

自此,他的收藏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裡,一宿一宿地摸著看。

「一是養眼,二是琢磨。」

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馬未都的與眾不同是他不僅熱愛收藏,更喜歡研究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

他的書籍《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在社會上掀起了文物的收藏熱。

他的書作,並非是縱觀歷史,而是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里見文章,接地氣而又貴氣,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就能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馬未都收藏的中式傢具

馬未都懂藝術懂歷史也懂行情,更明白一件文物留下來的不止這些,所以有了觀復——中國第一個私人博物館。

「觀復」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觀」即看,「復」即一遍又一遍。意思為:世間萬物你只有靜下心來一遍又一遍反覆仔細觀察,才能認清它的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

北京觀復博物館內的中式傢具

觀復之於中國,滄海一粟,但是對於普通人的啟蒙,就從自己家開博物館開始。

之後,觀復杭州館、廈門館、上海館等相繼落成,馬末都也完成了自己從收藏家到國寶級文化學者的轉型。

上海觀復博物館內藏品

2010年,馬末都成立了「觀復基金會」,還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捐了出去,捐給了基金會。

有人說,馬末都此舉是最高明的隱財、理財的方法。所謂的「捐」實際是從左手轉到右手而已,「基金會」的規則和幕後,還是由自己家族的人說了算,一代代延續。

雖然人們對馬未都褒貶不一,但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文物的保護和文化普及,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尊敬。

最後分享一個小故事,看後你也可以對我們今天的標題,做出一個回答。

《消失的匠人》節目里有一集,講的是馬未都去烏鎮買竹盒的情節。

馬末都到了一個竹編的店看了好多東西,之後便問老闆有沒有更好的?老闆看著他,面露難色,說:「有,但那東西太貴。」

他說:「我不怕貴。」

於是老闆拿出一個小竹盒,賣價一萬三千五。

馬末都二話沒說,就買下了。同行的人奇怪,問那麼貴買一個竹子編的小玩意兒幹嘛?

他說:「我買了他就能繼續編下去。如果誰都不買,都嫌貴,只給3000塊,他賠1萬塊,他就不會再做這件事了,這項手藝慢慢就沒了。」

線下門店

蘇州市相城區澄波路458號

星星雲家居電商商城1棟6樓

如果你也喜歡紅木傢具,喜歡傳統文化,請為我們點贊加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盟百勝 的精彩文章:

古人智慧,抽屜里暗藏玄機,比現代的滑軌抽屜好一百倍!
一張好床,身體和靈魂的棲息的地方

TAG:藝盟百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