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秉涵:動蕩年代的故事

高秉涵:動蕩年代的故事

上學讀歷史課的時候,我最不喜歡讀的就是中國近代史,因為要考的年份日期最多最難記,總感覺書本上寫的一切都離自己好遙遠。那時候不懂得歷史書上那些數字、事件,其實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2012年高秉涵的一期專訪中,高秉涵老先生含著淚說出這句話時,屏幕這邊的我淚流不止。後來我又聽聞很多次這個故事,每次聽,都還是會掉眼淚,因為這裡的情感實在太過沉重。

(高秉涵和母親的最後一張合影)

當我第一次和高秉涵老先生通電話時,其實我心裡特別沒底。因為我們要做一個家風節目,可是高老先生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在家中的短暫時光對他的人生到底能有什麼樣影響呢?不過高老先生一聽是談論關於家的內容,就對我說道:「我13歲時候離開家,流落到台灣時就是一個孤兒,沒有人教我什麼,我能成為今天的我,靠的就是那父母給我的13年家庭教育。」聽到這話的時候我特別感動,因為我也從他的話里意識到我們正在做的是一個有意義的節目。

我對高老先生真正的了解是從他託人寄來的兩本書中開始的。即使之前在影視節目中看過很多片段,再讀還是會淚目。在書中,我也看到了高老先生思念一生的母親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高秉涵老先生的母親名為宋書玉,她是一名出身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她的父親曾經當過知府,也完全有能力送她和她的丈夫高金錫出國留學,可是他們卻拒絕了。

因為他們認為當時的中國剛剛從清朝的統治中解放出來,正是需要年輕人做事的時候,所以他們夫妻倆選擇回到山東菏澤的小鄉村開辦學校。到了後來日軍侵佔山東,並在當地強制推行日式教育的時候,他們夫妻倆選擇冒著生命危險,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教孩子們中國文化。提起媽媽,高老先生總是會說:「娘告訴我,要想救國就要好好讀書。」

高老先生從小跟著母親在學校里長大。他看著父母親盡心儘力地教育孩子們,心裡也記下了父母親的教誨。後來流落到了台灣,雖然過著無比艱難的日子,但是想家的念頭支撐著他活下去,支撐著他好好讀書。其實說高家的家風是重教也對,但又不全對,因為他們家的重教並不只是為了出人頭地,也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有朝一日為國家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這其實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家庭的價值觀。所以高老先生這幾十年來所做的這一切,在兒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1948年高秉涵與同學們的畢業合影)

余光中先生曾寫:「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一百六十里這海峽,為何渡了近半個世紀才到家?」這說的不只是余光中自己的故事,也是高秉涵的故事,是千千萬萬老兵的故事。正是因為切身感受了離家、想家的痛苦,所以當有一天「我」能回家了,「我」也要儘力幫其他人一起回家。因為落葉歸根是中國人最傳統的想法。

(1991年高秉涵第一次回鄉)

由於時長的原因,很多故事細節沒有在節目中出現,高老先生的故事用短短十幾分鐘無法說完。在前期策劃的時候,我在選題會上彙報,常常會有同事跟我說,他們聽高老先生的故事總是聽到落淚。我們這些旁觀者都頻頻為故事落淚,親歷者的淚水更是難以計量。

高老先生真的是一個特別溫暖的人,我經常會通過微信向他請教一些小問題,但他總是會很認真地打電話過來細細告訴我。好幾次我都一邊聽著電話里的故事,一邊偷偷抹眼淚。我特別特別感動的是,高老先生會在電話里說「丹丹啊,我現在跟你說這些故事,都是像在跟我的小孫女說,你就像是我的小孫女一樣」。我想正是因為老人家見過太多殘酷與悲傷,所以對待任何人都是這麼真誠溫暖。

(高秉涵在家鄉的大槐樹下留影)

那個時代的人真的是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能夠活下來就已經算是幸運。高老先生的故事,是那個時代里千千萬萬個故事中的其中一個。最終歷史書上只會記住偉大的人們和一連串數字和事件,那些普通人的故事也許慢慢會被人遺忘。但是哪怕我們只是歷史中一粒塵埃,那也要活得盡興與真誠。

《謝謝了,我的家》

2018年1月6日起

CCTV-4 周六19:30

等你回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謝謝了我的家 的精彩文章:

TAG:謝謝了我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