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什麼是「人臣無外交」?清王朝的「人臣無外交」思想是什麼樣的?

什麼是「人臣無外交」?清王朝的「人臣無外交」思想是什麼樣的?

作者:王開璽

「人臣無外交」一語,大概是源於《禮記·郊特牲》中「為人臣者,無外交,不敢貳君也」。當時,此句話主要是說,身為人臣的「大夫」或「卿相」,「從君朝覲」他國家君主時,如其「私見於主國之君」,即是「非禮也」,或「非禮之事」,有違「專一事君」的政治道德,難免有「貳君」之嫌。其後,意思有所變化,所謂「人臣無外交」,就其本義並非是說為人臣子者不能與外國開展外交活動,而是強調人臣若無君主之命,即不得與外國之人互相接待交往,更無對外交涉的外交之權,否則,不但有與外國、外國人私相勾通之嫌,且有違中外夷夏之大防的傳統體制。

就清王朝而言,「人臣無外交」思想來由已久,至遲在清廷入關不久的1667年,清廷即曾明確規定:「凡督撫提鎮等官,不許擅自移文外國」,即清廷上下文武官員,皆不可擅自與外國有書信往來,更不可擅自與外國有人員所來往。

鴉片戰爭前,清統治者對世界形勢和國家關係格局的認識,混沌一片,茫然無知,自認為中國是居地球之中,天子所在的「禮義之邦」、「天朝大國」,周邊的一些國家是深受中國影響的「藩屬國」,再向外則是一些遠離中國文化圈的「夷狄蠻貊」。英國等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被視為遠離孔孟教化的「化外之夷」。西方國家與中國接觸之初,首先是從貿易通商開始的,因此,清統治者無論是在制度層面還是思想觀念層面,皆將中外國家關係歸結為或等同於商務關係,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被嚴格地限制在通商方面。

最初,是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其後,是英國、俄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相繼遣使來華,紛紛要求與中國建立商貿關係,甚至要求建立政治性的近代國家關係。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

編稿編輯:姚天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一個是同治帝的妃嬪,一個是宗室子弟,他們兩人為何這麼愛折騰?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