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有機會能進入資本主義,但為何最後還是沒有成功?七個原因
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極為根深地固。這就從根本上限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明清時的資本主義萌芽,只是家庭作坊式的僱傭和生產,要想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簡直是不可能。清後期民初期新式企業出現了,可惜是資本主義新式企業的最初形態,一戰時雖出現短暫的春天。但生產力水平、社會局限性等限制,也不可能進入資本主義。國民政府時進行了一系列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但由於階級的局限性,使改革極為不徹底,沒有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封建殘餘。這是離進入資本主義最近的一機會,但日本的侵華戰爭使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一、明代中後期和清代前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明代中期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這種萌芽在地區和行業的分布相當廣泛,其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包買商、商人僱主制和工廠手工業等。行業主要是在手工業和礦冶業中。
此時的資本主義萌芽規模並不大,資本並不在厚,並沒有發達的農業作為基礎,所以也不會產生廣擴的市場,這就形成不了資產階級,也就沒有能力去改變上層建築。因此說沒有機會進入資本主義。
二、清末民初
明代中後期開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前期還有所成長。但這種萌芽被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所打斷。1840年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原來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帶來了近代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最先是外商在香港和通商口岸開辦的企業,這些新式工廠,對中國的官僚、地主、商人起到了某種「示範」作用。繼之,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創辦了二十多家的軍工企業,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又以「富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企業。這些洋務派創辦的企業,對近代資本主義新式工業的產生和早期發展有一定的歷史作用。伴隨著洋務企業的創辦,民族資本主義新式企業在廣東誕生。1873年廣東僑商陳啟源在南海開辦繼昌隆繅絲廠,此後民辦企業紛紛興起,三四年間南海、順德就出現一百多家。至1880年上海的機器繅絲業也迅速發展起來。
民族資本主義主體行業為繅絲、棉紡織、麵粉三大行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新式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一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列強重新加緊對華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就又陷入了艱難求存階段。
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是資本主義新式企業的最初形態。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中生存發展,資金缺乏、技術落後,市場狹小、沒有法律保障等等使其很難有長足的發展。再有,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極為緩慢,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甚至倒退,從根本上制約了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
三、民國時期
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統一財政、爭取關稅自主、整頓鹽稅、「裁厘改統」、幣制改革、建立官僚壟斷資本金融體系的財經改革和措施,以鞏固其政權。國民黨政府還制定了一系列發展國民經濟的政策和規劃,為發展資本主義和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闢道路,到1937年上半年達到近代時期的最高峰。
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但國家沒有完成統一,軍閥割據,農業依然落後,封建小農經濟佔主體,法治制度並不完備等等都制約了經濟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最大機會,但隨著日本侵華戰爭這個機會就永遠的失去了。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有次機會,但為什麼兩次機會都沒有成功呢?(1)日本侵華戰爭的破壞和掠奪。(2)中國並末實現統一,軍閥割據。(3)沒有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封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佔主體。(4)農業極端落後,從報本上制約資本主義的發展。(5)國民政府腐敗無我。(6)資產階級弱小,沒有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7)法制不健全。
總之,在這樣一個極為落後的封建農業大國,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


※一代宗師霍元甲到底是如何死的?歷史專家:小日本有很大嫌疑
※白居易的《長恨歌》,是對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戀情是批判還是褒揚?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