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仁、禮、中庸」為主張的孔子竟然不是「仁」的首創者?

以「仁、禮、中庸」為主張的孔子竟然不是「仁」的首創者?

大家對孔子都應該很熟悉,,那小編這裡也不多廢話了,我們直接來看看「仁」的歷程吧!

「仁」的存在感

其實在孔子以前,有的典籍中就已經有「仁」的記載。

《尚書》中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

《詩經》中也有這樣的句子。但是這些都只是零星片段,並沒有大的篇幅來描寫,所以「仁」的存在感就很弱。但是春秋時期,「仁」的觀念大量出現,含義也不斷豐富與發展。這其中孔老夫子也出了不少力。

「仁」的發展

雖說在這之前書籍就存在「仁」,但是卻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重視,於是孔子就整理了以往的書籍,然後以此為基礎發展了「仁」的思想使其成為涵蓋「德」的各個方面的範疇,成為一種哲學概念,含義也變得抽象了。小編這裡有幾種有關「仁」的解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心」的含義,比如我們常說的杏仁啊,核桃仁啊,這些都是這個意思。

根,種子,是植物生命之始。《孟子》中有:「仁者無敵。」小編的大學講師曾告訴我們說它原指小的種子只要有了適合它生長的條件,那麼它就能長大,生命的奇蹟就會發生了,只不過孟子在此喻指在政治領域,實行「仁政」的君主可以更好的統治。

「仁」是一種道德範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對中國思想史的貢獻可謂是不可估量的,那麼問題來了,孔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真的就像課本里介紹的那樣春秋時期魯國人嗎?在這裡我們先保留小小的神秘,下一篇文章再說,期待與你的邂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琦琦帶你讀史明智 的精彩文章:

有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美譽的劉基在明朝建立後怎麼樣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真的是每個朝代宣讀聖旨的經典開頭嗎?

TAG:琦琦帶你讀史明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