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迪版「印度製造」難以實現 只因國貨無可取代

莫迪版「印度製造」難以實現 只因國貨無可取代

「中國製造」一直是印度效仿的目標之一,為此印度總理莫迪再其上任初期就立即提出了「印度製造」計劃。其主要目標是把印度打造成一個類似於中國的世界工廠,由此確保全國經濟穩定增長,擺脫對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

這一目標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從對外政策角度來看,都對印度十分重要。不過這樣的「口號」雖然聽起來令人振奮,但真正要實現它卻並不容易。

近日,俄媒報道稱,旨在縮減對華貿易收支平衡逆差、降低印度對中國進口汽車和設備的依賴的「印度製造」計劃(Made in India)無法像最初設想的那樣運轉下去,據「今日印度」英文雜誌網站發表文章稱,在過去3年內,印度對中國的依賴非但沒降低,反倒升高了。

莫迪版「印度製造」

報道稱,從政治意義上來說,對中國的依賴困擾著印度國家領導層,甚至是普通居民,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中國產品。

莫迪承諾,「印度製造」計劃有助於在2025年前把印度GDP提高25%,而且這一增長份額應該依靠生產部門獲得。而在莫迪當選的那一年,生產部門在印度GDP中的比重僅為16%。當「印度製造」計劃在2014年啟動時,印度對華貿易收支平衡逆差為378億美元,但到了2017年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攀升到516億美元,而且主要是因為進口的中國車輛和技術產品數額增加。印度對華出口額在3年內甚至稍微有所減少,減少了1億美元。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說,莫迪總理可能想借鑒中國經驗,要知道,中國擁有大量人口和廉價的勞動力,確保了全國經濟長時間的迅猛增長,但中國經驗似乎不適合印度當前的條件。

報道稱,官僚機構龐大和立法模糊妨礙了生產和商業在印度的正常發展。在世界銀行評價各國商業環境的「營商排名」中,印度遠遠排在中國之後。雖然印度政府在2017年夏天開始徵收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以此取代幾百種地方性稅種,但國家財政體系仍然相當混亂,印度的勞動法也不能為當地企業家注入樂觀主義情緒。

報道稱,「印度製造」計劃的最初目標已經不可能達到。按照莫迪的設想,到2022年前應該新增1億個就業崗位。這個數字不是憑空捏造的:印度確實需要1億個就業崗位來解決社會問題,要知道每個月在勞動市場上都會出現10萬個新勞動力。但事實是,在「印度製造」計劃實施的前兩年,僅創造了64.1萬個就業職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袋財經 的精彩文章:

進入21世紀以來 歐美等國對中國崛起送上三份「大禮包」 特朗普或是第四份
三星「太子」李在鎔被判緩刑當庭釋放 細數韓國五大財閥牢獄史

TAG:口袋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