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五堂人生課

李嘉誠:五堂人生課

2018年3月16日,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12歲開始打工,90歲退休,身家354億美元(福布斯數據),世界排名第24,在人生的這個進階舞台上,李嘉誠的上場和下場——兩個場景皆順風順水,妥妥噹噹,令全球商界艷羨。

三年前,一次偶然地機會與李嘉誠身邊的人進行了一次深聊得知,李嘉誠日聽英語新聞練習英文不假,但他最愛的一直都是中國文化,枕邊書《論語》和《道德經》多年來一直沒有變過。

你知道,枕邊書是只給自己看的書,是真看的書,是常看的書。

《論語·為政》篇有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如果把每個人的人生成長比做一個企業戰略發展旅程,縱觀李氏商業發展的每個關鍵飛躍點,竟然與孔子的人生戰略設計基本一致。

不少港人曾感嘆他們一輩子為李嘉誠打工,因為買的租的房屋是李嘉誠公司蓋的,到超市購物、手提電話等都與李嘉誠公司有關。

蟬聯20年的香港首富、出生於1928年,今年已經近90歲高齡的李嘉誠終於選擇了退休.

李嘉誠大規模出售香港和內地的資產大約出現在2010年之後。六年賣了2500億資產投資主要在西歐和英聯邦國家.

他在英國所購入的資產涵蓋供水、供電、天然氣輸送、鐵路、通訊、零售,幾乎所有跟民生有關的事業,都有李嘉誠支持的資金在裡面,跟他在香港所做的投資一樣。

早立志

孔子認為,人無志不立,男人15歲就要立志,他在15歲那年便立志求學。而李嘉誠在12歲便立志出人頭地。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生於廣東潮州。

1940年他12歲剛上初中,家鄉遭受潮州日軍轟炸,李嘉誠與家人避難到了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靜庵家裡。

用他自己的話說:

「之前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時間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麼大,心裡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

從此便立志自強,一定要將來出人頭地。

超越小富即安,李嘉誠由此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30歲明確戰略

子曰三十而立,意思是說,人到了30歲,就要明確的方向。相對於企業來說,就是要有明確的戰略。

30歲那年,李嘉誠在義大利發現了塑膠花,回來後他果斷投產,1958年塑膠廠營業額實現1000萬港幣,成為全球最大的塑膠花企業。

說到兒,就該問一個問題了,我們改革開放40年,把一個工廠辦成功的商人可以說多如牛毛,但為什麼你沒有成為李嘉誠?往下看,就在李氏成為塑膠花,成了暴發戶之後。

同年,李嘉誠在香港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買下第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座12層的長江工業大廈,緊接著兩年後,他再次出手興建另一座工業大廈,原來,他決定進軍地產業。

注意,李氏做房地產,可不是50年之後大陸的溫州炒房客,李嘉誠的地產模式與當地其它地產商也完全不同,他是用企業家精神在做。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精神包括:

(1)建立私人王國

(2)對勝利的熱情

(3)創造的喜悅

(4)堅強的意志

這種精神是成就優秀企業家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礎。

而立之年虜獲塑膠花大王美譽的李嘉誠,沒有小富即安,轉而實施宏大的房地產戰略。從此,他循序漸進地將資金投入到房地產市場。他發揮超前的洞察力,選擇具有潛力的地皮,並不是象其它同行那樣賺地皮差價,而是用來興建樓宇,樓建好了之後,也不賣,而是長期收租金。

到1970年代初,李嘉誠用來出租的物業達到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就能賺取400萬港元。他的信念是,收租雖不像賣樓那樣牟取暴利,但有穩定的租金收入,時間愈長,物業愈會增值。

28歲升級三觀

李嘉誠之所以成為李超人,還在於他在血氣方剛之時就實現了四十不惑的境界,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1956年,李嘉誠開辦長江塑膠廠的第六年,28歲的李嘉誠成了百萬富翁。與其它少年得志的企業主一樣,李嘉誠的西裝出自裁縫名家之手,戴著百達翡麗腕錶,開上了名車,玩上了遊艇,還在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豪宅。

但是,擅于思考、勤於學習的李卻馬上做起了反省:

「為什麼有錢不如我判斷的這麼快樂?」

「我不喝酒、不賭博、不跑舞廳,我賺再多,也不過如此。」

想明白了自己真正要什麼之後,他決定不再重視一般的外表與物質,而追求簡單的生活,去實現內心的富貴。「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28歲,李就實現了孔子所說的四十不惑的精神境界,為接下來的財富大跨越儲備了至關重要的心靈資源的儲備,為接下來成為亞洲首富鋪上了紅地毯。

英雄時勢,時勢造英雄

超越物慾,李氏的企業家精神成長之旅變得更純粹。轉眼到了50歲,這個被孔子定義為知天命的人生戰略節點,天命就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

知天命,就是擁有掌握規律運用規律的能力。1977年,李嘉誠的天命之年,在香港商業史上著名的中環地鐵站與金鐘地鐵站上蓋物業的招標戰中,李嘉誠悍然舉手應價,擊敗老牌的英資地產公司置地集團,震動全港各界。

此後不久,李嘉誠用實際業績贏得了港府和銀行的信任,一舉成

為華資地產商的領頭羊,知天命之後李嘉誠,更自信,更果斷,對人,對商業,對風險,一切規律瞭然於胸。「我的一生充滿了競爭與挑戰,歷程是好不容易的。常常要有智慧、要有遠見、要有創新。」

英雄造時勢,時勢進一步造英雄。

李嘉誠最過人之處,就在於思想與雄心從不停頓,而且頭腦縝密,又擅長用人與管理。

1986年6月和1990年1月,李嘉誠曾先後兩次在北京受到鄧小平接見。

在鄧小平對未來收回香港的戰略思考中,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港人治港,必需支持並團結起一批華資領袖,通過這些有才幹的人去管理香港,才能穩住香港的局面。

八九十年代後,李嘉誠大舉進軍大陸市場,此前積累了30年的商業認知,在相對初級階段的大陸市場重新實操了一次。

早已看透經濟、產業規律的李超人,無疑能夠步步踩准節奏,一路高歌猛進,財富增殖進入爆發期。

再見,李超人!

上場宜做下場時

六十而順,孔子的意思是到花甲之年,什麼話都能聽得進去,是非曲直,一切都能分辨得清清楚楚。

1987年,60歲的李嘉誠第一次登上福布斯的全球富豪榜,重要的是,從此之後從未落榜,實不多見。

他把工作當做樂趣。60歲之後,李嘉誠仍然一周工作5天,直到退休之前,有兩百多名高管可以直接向他彙報。「人要在工作中發現人生,生活就樂趣無窮。」

退休之前的幾年,他一直在細緻地為退體布局,凡事「上場宜做下場時」,不出手則已,只要出手,就已開始謀劃後路,直到正式宣布那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豐管理筆記 的精彩文章:

TAG:三豐管理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