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朝實行分封制,能傳承數百年,袁紹分封諸子,為何引發內亂?

周朝實行分封制,能傳承數百年,袁紹分封諸子,為何引發內亂?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61期 文/無常奉天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諸侯爭霸。眾所周知,在那段歷史中,笑到最後的,是並非諸侯的司馬家族,在亂世中,最大的贏家,則是曹操,畢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一統北方,成為了最大的諸侯。然而,在曹操之前,還有一個諸侯,發展的勢頭非常好,在曹操還未能脫穎而出的時候,他已經統一了河北,據有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只不過,他最終還是被亂世淘汰了,這個人就是袁紹。那麼,原本是最大割據勢力的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他因好謀無決,敗在了官渡之戰,無力東山再起。其實不然,袁紹敗於官渡之戰後,並沒有一敗塗地,《三國志·董二袁劉傳》記載:「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意思是說,官渡之戰後,他還有餘力,平定了冀州各處的叛亂。而且彼時,他的諸子,還佔據著河北的地盤,曹操花了整整七年,才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由此可知,官渡之戰,並非是他早早出局的真正的原因。對於他的失敗,其謀士沮授早早的看透了原因,那就是,「令諸兒各據一州」,對於此事,沮授的評價是「必為禍始」。

熟讀漢末三國史的人,都知道,沮授所料不錯——袁紹去世之後,他的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相互攻伐,其帳下的謀士,也分成了兩個派系。原本站在他們對立方的曹操,反而得以坐山觀虎鬥,並最終得了漁翁之利。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上古時期,周朝實行分封制,得以傳承了四百餘年,為什麼袁紹分封諸子,卻很快出現了相互攻伐的亂象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情勢不同

西周時期,周王治下的土地上,不僅有各諸侯國,還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少數民族,這些勢力夾雜在諸侯國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各諸侯國忙著抵禦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圖謀大事。正如袁譚和袁尚,在受到曹操的討伐之時,也會聯合在一起。《三國志》記載:「太祖渡河攻譚,譚告急於尚。尚欲分兵益譚,恐譚遂奪其眾,乃使審配守鄴,尚自將兵助譚,與太祖相拒於黎陽。」意思是說,曹操攻打袁譚的時候,袁譚向袁尚告急,即使袁尚至袁尚有所防備,卻還是選擇了幫忙。不過後來曹操暫且放過了他們,他們才再次相互攻打。

二、分封的本質不同

眾所周知,西周時期的分封,是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說,雖然周王將大量的土地分封了出去,但是有一個人非常特殊,他不會有另外的封地,而會直接繼承周王的一切,這個人就是其嫡長子,而且周朝世世代代,都遵循這一原則,引發動蕩的可能性較小。可是袁紹所謂的「分封」,卻並非如此——他最寵愛小兒子袁尚,並將其留在了自己所在的冀州,卻將長子袁譚派往了青州,這相當於廢長立幼,自然容易引發禍亂。

三、西周諸侯國與袁紹諸子之間的關係不同

西周的各諸侯國,都是被周王分封的,雖然他們的品級不同,封地大小也不同,但是他們都接受周王的統治,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並列關係,並不存在,誰想吞併誰這種想法。但袁紹諸子之間並非如此,他們都想成為袁紹真正的繼承人,想要讓對方接受自己的領導。在這等情況下,他們相互攻伐,是必然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西周實行分封制,能傳承數百載,袁紹分封諸子,卻很快引發了禍亂,既是因為社會形勢的改變,也是因為袁紹沒有領會到分封制的真諦,因此,他的勢力最終因此而滅亡,是在情理之中的。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五虎上將趙雲和五子良將徐晃誰的箭術更厲害?從3個方面可以看出
趙雲驍勇無比,卻有兩人與他單挑,能不分勝負,另外2位被秒殺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