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軍事指揮能力很一般的蔣介石,靠什麼打贏中原大戰?

軍事指揮能力很一般的蔣介石,靠什麼打贏中原大戰?

原標題:軍事指揮能力很一般的蔣介石,靠什麼打贏中原大戰?



這幅照片中,老蔣居中坐,是有原因的


軍事才能平平的他為何能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作為這場戰爭的第一主角,蔣介石是個嚴肅拘謹的人,作為國民黨的小字輩兒,蔣介石的權術手段不可謂不高明,從區區黃埔軍校校長再到打敗黨內元老成為北伐軍總司令,他僅僅花了數年功夫。和馮玉祥、閻錫山這兩個在民國舞台上摸爬滾打了一二十年的老油條過招,蔣介石進退有據,堅定不移,必欲削平諸侯統一中國而後快,稱得上是一代梟雄。蔣介石在軍事上有一定能力,但是戰略布局和戰術指揮能力上都不是第一流人才,不過好在蔣身上帶有一股浙江人的靈敏勁兒,戰場上拿不到的,去戰場之外拿,他對政治局勢的把握有天然的靈敏嗅覺,有識人之能,知人善任,在黃埔系中善於拔擢,對於國民黨乃至於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政客和軍人也能不問出處招為己用。在這場驚天動地的終極軍閥大混戰中,蔣介石不僅僅依靠軍事手段,其對張學良的籠絡和結盟最終讓他徹底扭轉形勢,成為最大的贏家。


▲青年時期的蔣介石


和老蔣打對台戲的馮玉祥與蔣相比算是老派,他從清末亂世一路走來,在北洋時代就混得風生水起,但一直被直系和奉系壓制,雖然一直不甘人下,奈何形勢所迫。對外想結好蘇俄,還想結好日本,一生多次倒戈,可能是民國歷史上倒戈次數最多的人。當然,每一次倒戈之後都會有巨大的利益,在北伐前夕,馮玉祥適時宣布服從三民主義,向老東家北洋軍閥發動進攻。馮是表演型人格,善於治兵,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有一定軍事謀略,官兵們願意效命,有知兵之能,但是卻改不了自己的大家長作風,一手提拔起手下的悍將卻往往以子侄待之,不是打就是罵,這讓西北軍內部生出了不少叛逆,也成為馮事業的隱憂。馮玉祥一生見機行事,見小利而忘身,多謀而少決,好勇而健忘。有擊敗閻錫山的機會被他從手中白白溜走。有擊敗蔣介石的機會卻優柔寡斷,和影響中原大戰局勢的大諸侯張學良有宿怨卻滿是輕視,最終自食其果,費盡心機建立起來的西北軍集團土崩瓦解再也不復存在。


▲馮玉祥一生多次變節,被稱為「倒戈將軍」


另一位風雲人物閻錫山陰沉多智,整整當了三十八年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是老資格的革命黨,辛亥革命爆發時就反戈一擊在山西奪得政權。之後民國亂局,閻錫山閉門不出,任憑外面打得天翻地覆,老閻就一心一意建設山西,順手也建了很多兵工廠。看起來是個安穩無權力慾望的一方諸侯,實際上閻錫山在暗地裡的小動作不少,在北伐戰爭的關鍵時刻,閻錫山押寶押對了國民革命軍,算是共襄北伐大業的有功之臣,他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符合時代大勢的選擇。比起一般殺伐果斷的大軍閥而言,閻錫山是個十分不一樣的角色,從外貌上來看,他不具備軍人挺拔硬氣的長相,倒像個地主老財。相如其人,這番長相倒也印證了閻錫山的行事作風。閻錫山在編遣會議時就開始耍兩面派,企圖結好強勢一方,來壓制西北軍和桂系,成全自己的強勢地位。等到蔣介石和馮玉祥過手之後,閻錫山軟禁馮玉祥企圖遙控西北軍,在險些被蔣介石指使韓復渠捉住後決心討蔣。在中原大戰中,閻錫山依然沒能擺脫自己打小算盤的商人習性,一面希望西北軍在前線賣命,一面希望自己能獲得最大利益,最終雞飛蛋打。


▲「地主老財」閻錫山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大分野,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從大清分崩離析,民國以降,國家再無寧日。袁世凱活著的時候尚且能招撫諸侯。老袁咽了氣,這諾大的中國便再沒了這樣一位能夠鎮得住場子的人。等到國民黨崛起於南方,國共聯手北伐,把奉系集團趕回了東北,張作霖身死也讓奉系集團暫時喪失了進取心。


▲袁世凱


1927年寧漢分裂,蔣介石在徐州和馮玉祥會面,老馮窮啊,雖然很能打仗,但是西北軍是軍閥中最為窮困的一支,老蔣號稱是中央政府,老馮自然願意打秋風,這也給蔣介石以極大的支持。之後,蔣介石黯然下台也是老馮促請蔣介石復職,並且約了閻錫山聯名電蔣請其主持二次北伐大計。


二次北伐之時,北伐軍的實力已經是如日中天,給北洋政府收攤的奉系集團卻是江河日下。蔣介石整編四個集團軍北伐,第一集團軍是自己的中央系,第二集團軍則是老馮的西北軍,第三集團軍就是押寶的閻錫山,第四集團軍即是勢力膨脹飛快的李宗仁桂系。

這幾位大強人往上一湊,張家父子自然不是對手,奉系集團勢力很快退回東北。


北伐的軍事行動之後,矛盾就開始出現了,弟兄四人做生意,賠錢好算,分紅不好算。當年曾支持老蔣的老馮迫切想要平津地區,佔領河北,不僅是馮玉祥手下的部將在攻打河北時出了大力,老馮還想要個出海口,以便擴張勢力,西北那地方實在是太窮。


蔣介石一開始是同意的,但是老蔣見了一次閻錫山改變了主意,閻錫山對蔣介石說:「請你翻開歷史看看,哪個人沒有吃過馮的虧?」這句話說中了蔣介石的心事,馮玉祥雖然從龍有功,但是誰都知道老馮是個倒戈將軍,野心太大,手裡已經佔據魯、豫、陝、甘、寧、青六省,倒不如把地盤給閻錫山,起碼老閻比他好對付。說干就干,蔣介石又擺了擺樣子之後最終把平津的統治權交給了閻錫山,閻錫山的地盤也擴充到了冀、晉、察、綏四省和平津兩市。



▲馮玉祥(左)、蔣介石(中)、閻錫山(右)於1929年合影


馮這時已經心生不滿。但是馮依然期待能夠繼續和蔣介石的合作。


既然大戰已經結束,國家自然該裁撤軍隊,蔣介石召開了編遣會議,決定將全國軍隊編為50個師,這是蔣介石的一招削藩之策,馮閻李雖然很不高興,但也只能陪太子讀書,馮提出把第一、二兩集團軍拉平,把閻、李的第三、四兩集團軍和其它雜牌軍壓低,以為這樣便可以結好蔣介石,他哪裡明白蔣介石的胃口大著呢。



▲引發混戰的編遣會議


閻錫山是個妙人,最能盤算,閻看透了蔣介石的心思,提出,第一、二、三、四集團軍各編十一個師,另設一個中央編遣區,亦為十一個師。當然,這個中央嘛自然是蔣介石的,這個提案表面上給足了蔣介石面子,卻是個離間蔣和馮玉祥關係的計策,果然老蔣禁不住誘惑,表示同意,李宗仁也表示贊同,於是編遣會議上,馮玉祥的提案被推翻,閻錫山的提案獲得通過。

老馮經此打擊,對蔣介石徹底失望。之後馮玉祥更是裝病,不在出席會議,等到會議結束之後,便立刻離開南京,中央政府任命給馮的軍政部長職務也交由馮的手下鹿鍾麟代理。


▲桂系李宗仁(上)和白崇禧(下)


桂系看到蔣馮決裂按捺不住,對蔣介石開了第一槍,蔣桂戰爭爆發,兩人都要聯絡馮玉祥相助自己,老馮倒是耍起了兩面派。不料,桂系的牛吹得很大,卻很快就因為李明瑞的倒戈而失敗,老馮還沒等到兩隻老虎鬥起來就讓自己里外不是人。


之後,馮玉祥的部將韓復榘因為老馮的大家長作風和外寬內忌對老馮喪失了信心,乾脆聯合石友三叛馮投蔣。從此,馮玉祥和蔣介石勢不兩立,剩下的就是找機會了反蔣報仇了。


老馮雖然身板大,看著憨厚,卻也是個極擅心機的人,他知道自己沒實力單獨面對蔣介石,便想拉攏閻錫山一塊反蔣,不料目的沒有達到,反被閻軟禁起來。老馮被軟禁就不能和閻錫山翻臉,所以老馮乾脆下力氣拉攏閻錫山,他的想法是等收拾了蔣介石,打你閻老西還不跟玩兒似的。


馮玉祥在閻的操縱下發動了反蔣戰爭,但是閻錫山背約,讓西北軍單練,西北軍很快失敗。老馮痛定思痛,就派手下到南京去耍了一個花槍,對南京方面表示:「蔣介石是我們的敵人,閻錫山是我們歷史上的仇人;敵可化為友,仇則不共戴天。」這句話也很合蔣介石心意,正想睡覺給我送枕頭,那就辦了閻錫山吧。


閻錫山這下真的著了急,知道李宗仁和馮玉祥都被老蔣打敗,剩下的就是收拾自己了。尤其是閻錫山在鄭州視察時,險些被已經投靠蔣介石的韓復榘擒獲,更是嚇出了一身冷汗。


逃回太原之後,閻錫山下定決心和馮玉祥一同反蔣,而且這時各方代表都在太原進行反蔣活動,一致對他表示擁護,閻錫山當即和各派代表進行了戰略會商,口號是確定的:打老蔣,分地盤。



討蔣聯軍以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以劉驥為總參謀長;桂軍和西北軍、晉軍都紛紛開上前線。

既然,對方已經擺開了陣勢,蔣介石也不怯場,開始調兵遣將。


馮玉祥於三月十三日回復南京方面的電報,對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口誅筆伐:「革命六十年的老少年吳稚暉先生,不言黨了,不言革命了,亦不言真理是非了,蒼髯老賊,皓首匹夫,變節為一人之走狗,立志不問民眾之痛苦,如此行為,死後何面目見先總理於地下乎?」


這封電報一經發出已經宣告兩方唯有一戰,再無和談可能。


西北軍一開始進展很快,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洛陽、鄭州等中原重鎮,隨後又沿隴海線佔據開封、歸德。在津浦線方面的晉軍,也積極進攻山東,進出德州、濟南。


▲西北軍大刀隊


蔣介石點起自己的大軍,一家打三家也是一點不虛。整個戰局的形勢是,隴海線位置在全局的中央,津浦、平漢是它的左右兩翼。因此,雙方都把主要兵力使用在隴海線方面,因為這一方面的得失勝負,對整個戰局將會發生決定性的作用。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蔣介石使用在這一方面的部隊,全是自己的嫡系精銳部隊,唯恐有失,西北軍和晉軍也選派精兵強將對戰,但是蔣介石掌握了鐵路和航運的交通線,調兵迅速,在短時期內即可調動和集中大部兵力於戰場,糧秣彈藥的補給也很便捷,且士兵無長途跋涉之勞,可以保持飽滿的精力。西北軍就不然,西北軍運力落後,只能靠兩條腿,雖然士兵悍勇,卻稍有疲態。


五月十一日,兩派軍隊第一次大規模接觸,蔣軍來勢洶洶,又有飛機助陣,一口氣佔領了歸德,圍攻開封。馮閻方面在戰爭一開打就遭受了大敗,蔣介石非常得意,親自到歸德督戰,企圖一鼓作氣把隴海正面的晉軍打垮。晉軍素有善守之名,進攻不行,防守還是有兩下子的,蔣軍大舉進攻卻沒有進展,兩軍打成僵持,隨後西北軍悍將孫良成、吉鴻昌率部增援,孫、吉二人素以驍勇善戰著稱,而他們的部隊又是剛剛加入戰鬥的有生力量,一經接戰,師老兵疲的蔣軍全線動搖。


▲吉鴻昌


在歸德柳河車站指揮作戰的蔣介石也沒得安生,鄭大章帶著騎兵長途迂迴,奇襲柳河飛機場,燒毀飛機十二架,在蔣軍背後如入無人之境,這時候老鄭不知道蔣介石就在他身邊,若是他知道,蔣介石可能會束手就擒。

戰場上的失敗也造成政治上空前的壓力,南京方面已經開始有人蠢蠢欲動,但是蔣介石卻依然有信心:「只要人們要官要錢,我就有辦法。」


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後蔣介石在豫南戰場又遭到失敗。蔣介石流年不利,只得一面督促部隊,一面開始加緊實施銀彈戰術,收買雜牌軍和西北軍希望延緩西北軍的攻勢,雖然小有成效,但是馮玉祥手下的西北軍的戰鬥力讓中央軍軍心動搖這才是大問題,擔心什麼怕什麼,隨後,馮玉祥又給了蔣介石一個沉重打擊,在河南的廣闊戰場上,西北軍再次發動進攻,打得蔣軍節節敗退。


西北軍仗打得好,也有發愁的事兒,西北軍的軍餉不足,閻錫山對西北軍的補給到戰爭中後期數量少,不及時,但是對晉軍卻是優先補給,如此厚此薄彼,兩軍的裂痕已經出現。


閻錫山費盡心機打下了濟南,但是卻禁不住蔣介石的反攻,蔣介石隨便一打,晉軍便節節敗退。閻錫山只好再請馮玉祥在隴海線趕緊發動攻勢,緩解自己的壓力。


到八月上旬,西北軍又發起了全面攻勢,但是這次老天也開始幫助蔣介石了,天降大雨,西北軍在雨水泥濘中作戰,終歸能力有限。蔣介石則在敵人猛攻時封官許願,只要能夠守住陣地,保准升官發財。


大雨加懸賞,蔣軍頹勢有了扭轉。


戰爭到這兒陷入了僵局,西北軍在前線打的固然足夠兇猛,但是無奈馮玉祥的士兵是在啃著窩頭打仗,不能持久,晉軍雖然補給好,卻戰鬥力弱,得到濟南之後再度丟失。戰場上暫時陷入了僵局。


▲蔣介石第一說客吳鐵城


在遙遠的東北,一個叫做張學良的年輕人手中握有三十萬雄兵,他的選擇成為左右戰場局勢的最重要因素,雙方都派出了大批說客去遊說東北軍集團。


但是誰都沒有蔣介石下的本錢大,他甚至情願將華北五省全部交給張學良,只要張學良支持自己。

▲東北軍易幟


蔣介石下了血本,也迎來了重大轉機,一直作壁上觀,企圖獲取最大利益的張學良終於被蔣介石的說客吳鐵城打動,九月十八日,就在反蔣聯軍和蔣軍還在浴血拚殺的時候,張學良發表通電,指揮東北軍大舉入關,整個局勢便發生了急轉直下的變化。


張學良入關之後,閻錫山立刻明白戰爭局勢已經無法扭轉,馮玉祥希望閻錫山堅持到底,倒是閻錫山卻直接帶兵退回了山西。這下老馮背了鍋,氣勢洶洶開局,潦草寡淡收尾。


西北軍在晉軍撤退之後,也只能撤退,但是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及蔣介石買通的西北軍叛將已經截斷了西北軍的退路,老馮想帶西北軍退回陝西而不可得。陝西當地的軍閥楊虎城也開始攻打馮玉祥,馮玉祥此時已經是四面楚歌,眾叛親離了。


形勢已經十分明朗,中央軍加東北軍的百萬雄兵氣勢洶洶,閻錫山黯然下野,馮玉祥也已經完全失去了帶領部隊回陝西的可能。


敗軍之將,豈可言勇,蔣介石堅持馮玉祥必須下野,馮玉祥沒辦法只好通電下野。西北軍殘部一部分被張學良改編,一部分歸順蔣介石,就此,馮玉祥慘淡經營二十多年的西北軍集團土崩瓦解再也不復存在。


▲中原大戰蔣介石笑到了最後


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一次軍閥混戰,最有可能主宰中國命運的幾大軍閥全都下場搏鬥,這場戰爭的勝敗也將會直接決定中國的命運,是蔣介石勝利,中國逐漸歸於一統,還是反蔣集團獲勝,中國繼續內亂,這是中國面臨的十字路口。戰場主要在中原地區,所以被稱為中原大戰,這場群雄逐鹿之戰不僅投入兵力巨大,交戰時間長,交戰地域廣,在戰場之外的博弈也更加精彩。民國時期的,政客、將領、謀士、說客、豪強都紛紛亮相登場,國民黨這個併購重組的大公司所有的大佬也都赤膊上陣,堪稱是民國版的三國演義,伐兵伐謀伐交皆有看點。其間的種種縱橫捭闔、各種翻雲覆雨、各式花樣手腕、各大勢力的分化重組都讓人目不暇接。


這一戰交戰雙方大打出手,大大損耗了中國的國防實力,也讓大量人民流離失所,深受塗炭,蔣介石的中央系通過此戰取得了全中國的支配權,東北的張學良也再一次迎來了奉系的鼎盛時期。但在里子里,蔣介石依然需要大量的時間去慢慢壓服他的對手們,張學良得到一時之利卻只能分散力量照顧華北地區,給了日本可乘之機,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矛盾雖然暫時壓制卻遠遠沒有消解,這一切,中國都在之後遭受日本入侵時,才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九·一八事變後,佔領吉林的日軍


中國這塊土地上從來就沒有和平妥協的政權交接,全是戰爭和詐術,政治的手段不只在政治的戰場,還在廣闊千里的中原大地。蔣介石能夠戰勝比他資歷老得多,兵力、軍力、戰鬥力都更加強悍的反蔣集團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蔣介石的領導藝術決定的。


這是人類社會萬古不易的真理:在競爭中決勝的人物一定有其出色的領導才能,一定有過人之處,在蔣介石而言就是,不看人的出身,不講人的道德品質,給以充分的激勵機制,給以充分的利益交換,從不把事情做絕,樹立目標之後堅定不移,大目標轉化為小目標循序漸進,遇到挫折時能夠快速調節。這些因素是蔣之所以獲勝,馮閻李之所以失敗的原因,也是今天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面臨問題時最好的參照和指導。決勝又豈止在疆場之上呢?


▲老蔣笑到最後,是有原因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備觀察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海軍艦船失火,損失巨大普京的心都碎了
人類史上第一次航母對決,美國居然輸了,四萬噸航母葬身海底

TAG:軍備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