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315晚會上,專家沒來得及辟的謠

315晚會上,專家沒來得及辟的謠

不止告訴你哪些是真假,還要告訴你怎麼辨別。

不同於往屆,今年的央視315晚會把實驗室搬到了現場,專家手把手教觀眾如何預防假冒偽劣。

留心的小夥伴會注意到,食品類曝光在4個消費預警中獨佔3席,從「螃蟹與西紅柿不相剋」「西瓜注射水不成立」到「雞蛋營養少差異」,這些食品闢謠與老百姓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扒出在晚會上專家沒來得及談的食品謠言,細細辨別。

番茄與螃蟹相剋?蝦與牛奶相剋?

「食品相剋表」竟是偽科學!

誰家沒有一張「食品相剋表」?誰的QQ空間、朋友圈沒傳過各類「食物相剋說」?

從2003年開始,隨著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上升,「食品相剋」之說就像從潘多拉盒子里跑出的魔鬼,弄得人們在用餐時戰戰兢兢。

這一說法在2006-2008年達到喧囂頂峰,當時,連小蔥拌豆腐、番茄大蝦這樣的美食都受到牽連。後來,經過各界專家大力批駁,這些說法才逐漸式微。

老百姓對一餐多食材充滿恐懼。然而,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認為,「食物與健康的關係,絕非食物禁忌所能概括的。就算百分之百遵循各種『食物禁忌』,也不會發現自己的健康有任何進步。」

除了晚會上曝出的「番茄與螃蟹相剋」的誤區,「蝦與牛奶相剋」的說法也成為謠言的又一個腳本

謠言1:牛奶含維C,與蝦同食會產生砒霜。

事實真相:牛奶本身並沒有含很多的維C,而含有豐富維C的水果與蝦搭配才可能會有危害。

海鮮河鮮往往被污染,其中富集了一些砷。本來五價砷毒性較小,但是如果被維生素C之類的還原劑還原成三價砷,也就是砒霜(三氧化二砷)了,毒性急劇上升,於是有中毒危險。

但根據范志紅教授的解釋,產生危害的前提有四:

第一,水產品的確出自被砷污染的環境。

第二,攝入污染海產的數量確比較多,其中含砷的總量達到一個足以引起中毒的數值。

第三,維生素C的攝入足夠多,吃的數量足夠大。

第四,維生素C是吃海鮮河鮮前後不久服用的。

總之,海鮮和維生素C同吃的危險,是一個數量的問題。要看水產到底污染到什麼份兒上,吃海鮮的數量多到什麼份兒上,以及維生素C多到什麼份兒上。也就是說,如果吃合格的水產,那麼即便吃10公斤,也不會發生急性中毒問題。

也有人認為,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吃海鮮,腸胃會更加不適。但這一說法並無科學道理。還有人認為,牛奶與蝦一起吃會使蛋白結塊,導致腹瀉。但真相是,牛奶蛋白凝固並不會導致腹瀉,如酸奶就不會導致腹瀉。乳蛋白質凝固有三種方式:酸凝固、酶凝固、鈣凝固,牛奶喝到胃裡,遇胃酸才會凝固。

因此,網上盛行的「牛奶一半水一半」的康師傅鮮蝦魚板面吃法,大家盡可以放心大膽地將牛奶和鮮蝦魚板面一起煮食。

范教授在315晚會上還給出建議:「我們在日常選擇食物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營養是否平衡,食品衛生是否合格,是否符合我們自己的體質,而不是過於迷信食物相剋的說法。」

紫菜是塑料做的?速食麵難消化?

這些謠言並無邏輯!

3月初,基於騰訊、百度、新浪微博大數據的《2017年度食品藥品闢謠分析報告》出爐。該報告公布了2017年食品藥品十大闢謠榜單。小編髮現,今年的315晚會側重食品領域的消費預警,多多少少有這一榜單的影子。

報告顯示「紫菜是廢舊黑塑料袋做的」高居謠言榜榜首,「塑料加工成大米」、「一滴血就能測癌症」緊隨其後位居第二、三位。

315晚會上,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新的副主任鍾凱博士對模擬包菜、塑料紫菜及大米進行了闢謠。鍾凱博士道出背後的偽邏輯:「模擬包菜價格比真包菜貴多了,不符合經濟規律,造假人也不會這麼干。塑料紫菜、大米是同樣的規律,成本是很高的,比真的食物還要貴,誰會這麼干呢?這純粹是謠言。」

鍾凱博士相似的邏輯也曾用於速食麵品類的闢謠。

謠言2:「速食麵含防腐劑、添加劑,不安全」

事實真相:鍾博士認為,「如果食品自身不含細菌或黴菌也就無需防腐劑,企業多用反而無端增加生產成本。」

食品變質主要是因為黴菌的生長,而黴菌需要在水分達到12%以上才會存活。速食麵麵餅和料包的水分含量分別在12%和5%以下,黴菌不會滋生繁殖。

且料包中含有的食鹽成分同樣會抑制黴菌生長。速食麵的醬包水分含量較高,但水分活度不高,而且通過加熱滅菌工藝和包裝工藝後,黴菌也不易生長。

所以說,速食麵的水分含量、配料成分和加工工藝已經決定了它根本不需要防腐劑。因此而衍生的「速食麵致癌」的說法也是無稽之談了。央視《中國輿論場》還曾針對這一傳言闢謠過。

關於速食麵,坊間還有一些謠言。

謠言3:「速食麵32天也難消化」

曾被北京市科協列為2014年十大「科學」謠言榜榜首。

事實真相:天津科技大學教授王書軍曾指出,「速食麵與傳統手工麵食主要成分沒有區別,不會造成消化吸收的問題。」

速食麵和手工麵條的製作在和面、醒面、切條等這些工序和傳統廚房做麵條加工基本一樣,不同的是因為工業化規模生產,傳統的面盆換成了不鏽鋼容器,手工揉搓換成了機器攪拌、壓延。無論熱風乾燥速食麵還是油炸乾燥速食麵,乾燥溫度均低於大多數傳統油炸食品的加工溫度(麻花、饊子、油條等)。

(圖片來自微信闢謠助手小程序)

所以,食用速食麵不會產生比傳統食品更難消化吸收的問題。

謠言4:「速食麵含有大量致癌塑化劑」

事實真相:雖然紙桶的內表面覆上一薄層塑料,但是它並不是塑化劑的來源。

速食麵採用內面淋膜的紙筒包裝,所謂內面淋膜,就是在紙桶的內表面覆上一薄層塑料,以達到防水的作用。這層塑料通常採用聚乙烯(PE),聚乙烯五毒、無臭,熔點隨品種不同在112~135℃變動。

目前,我國主要食品紙塑容器均是由食品級原漿和PE技覆而成,PE材料本身具有柔韌性,且加工性能好,因此無須添加塑化劑。

謠言止於智者。鍾凱博士便曾熱薦過一本科普書籍《有關食品的謠言與真相—速食麵》,這本科普書籍集結了眾多食品領域專家和速食麵企業(康師傅、統一、白象、日清、今麥郎)一線研究人員之力,從謠言破解、工藝還原、營養健康三個維度講了講關於速食麵的「那些事兒」。

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跑遍了半個世界。但願,隨著科普氛圍漸興漸濃,那些不著邊的謠言能跑得慢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營養專家公布「全天健腦計劃」!7件小事每天都能做
春天最該吃的5種春菜,每種都是不一樣的「補」

TAG:生命時報 |